以下個人淺見,請多多指教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用開放包容及樂觀虛心的心態去看待「電動車」這個議題;不論是機車還是汽車。我知道在新的產品型態及使用習慣出現時,都會面臨質疑還有陣痛,這是人性也是自然定律,我們只有盡量去理解去適應。它的出現到底符不符合大眾的需求,或有無機會能達到預期理想的範圍,這需要時間探討與驗證。
「電動車」這幾年因為環保議題而興起,而國外車廠與政府都有規劃在未來幾年內淘汰燃油汽機車,這塊值得我們深思。
當我們還在爭吵用電到底環不環保時,國外卻已經肯定朝這個方向邁進了,究竟是我們網友們專業,還是國際主流的組織代表及專家們比較專業,這個我就不說了。如果肯定沒有比較環保,我相信國際上不會有這股浪潮去推動,同時也不可能會有那麼多大廠配合。既然國外已經慢慢發展起來,也頗具規模了,台灣呢?
我們先撇除國內造車技術跟其他方面的因素。我只想說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排斥,抹黑、甚至輕視造成油電之間對立謾罵,可不可行我們可以經過時間跟市場去驗證,何苦動不動就挑起論戰,吵得臉紅脖子粗。
都沒有人想過我們國內還在忽視還不以為然的時候,國外已經發展成怎麼樣了嗎?
不可否認,或許有財團間利益考量的問題,而影響國內發展緩慢,但反過來想,那些看熱鬧為反而反的鄉民,在後面推波助瀾甚至補刀的行為才更拖後腿。現在台灣電動機車一年推出的產品比一年多,這就是大勢所趨。當國內的車商開始暗自蓄力在做研發跟合作,這些鄉民還在互鬥看笑話。
很多人覺得電動車是笑話,缺點一堆,不堪使用。我們撇除車商自身造車的技術和考量,純粹用幾個方面來討論電動車目前能做到的還有不足的地方。
使先是使用環境上,目前台灣電動車機,大多定位通勤代步跟都會便利。
常常硬要越級去比較,硬是要打壓,當然不可否認,電動機車要取代燃油這也是要邁過去的坎;要能達到更全面的需求,但是這樣比較似乎不夠客觀理性。
目前電動車在性能動力上,其實已經不輸傳統油車多少了,現在都已經開發到大型重機等級,所以動力方面考量的話,電動機車似乎也不無不可。
再來是續航能力表現,目前電動車最大的幾個弱點之一,就是續航表現沒辦法滿足大多數人需求,這是電池技術的不足,也是大家目前在想辦法克服的瓶頸。對於輕量使用或許在家自充是不錯的選擇,但也受限在時間成本還有電池衰退等問題,這方面還沒很好解決。
至於換電的便利性應該不用多說,這幾年大家有目共睹,只要換電站夠多,似乎續航也不是太大問題,在台灣或許是最為適合跟便利的方式,所以除去收費標準,天冷時電池的效能受限,衰退後廠家的汰換速度之類問題,這樣看來其實續航上也有一定保障。
而且未來說不定也有結合換點與自充的模式,這樣更大提升自主性跟便利性,而這也不純是電車本身問題,主要還是營運方的限制。現在考慮油/電車問題大家最大考量應該是後勤問題,維修保養不易,維修品質差還有時間上成本跟備品單價高。
所以台灣電動車發展不順;1.電池本身續航不足,廠商電池汰換太慢,電池衰退。
2.換電相對方便但是被綁死,資費上有待商榷。3.後勤維護太麻煩,不像油車到處都能修。4.維修太貴,時間太久。
的確以上都是台灣目前電機車無法好好發展的理由,不過我們撇除廠家個別因素,電機車本身的表現,電機車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堪,產品本身似乎是能達到我們預想使用狀態。
當時代潮流興起,人的生活型態總會慢慢改變的,有新的東西出來不是先想排斥,而是客觀理解,或許油車不會完全淘汰,但電車也必然跟隨時代興起,對此我們應該樂觀其成,每次科技的革新與變遷,都是為了我們生活朝更好更便利的方向前行。
政府政策也不是非常好,用關稅卡國外好車進來,然後大把錢補助扶不起的阿斗,不是我不愛台灣,反正我跟國產汽機車絶緣了。
那些錢去做大眾運輸才對,不能鼓勵人們再買機車了,尤其台北市外環台北市的新北市某些地方,可以用鼓勵搭乘大眾運輸,比如機車報廢,我給你兩萬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看看日本,京阪神等都會區,人們怎麼上班,通勤時間來回3小時很正常。我日本客戶有住崎玉,每天至池袋上班,早上5點電車,每天花在通勤快5小時。為什麼他們做得到,我們做不到?
那個先進國家機車密度像台灣,人家日本還是生產機車的大國!
大家想想,如果為了下一代,少騎機車,不要再扯什麼環保問題,都是圖方便!
很多國家把機車當成運動,及出遊的工具,只有台灣跟東南亞國家當成通勤工具,還有中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