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換電/車款/企業各有優缺點,消費者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與喜好作選擇。但就商業模式與經營來看,這是一個很有趣而刺激的戰爭,邀請大家在這樓放下批評,僅完全就商業經營的角度,分享各位的看法?
補充: 標題來自這篇報導
https://magazine.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_mag_page.aspx?id=66882
所以手機+2年月租的價格又要壓到與對手的空機價格差不多,
自然手機規格會很差。
而睿能的系統好比買手機不用預繳月租(比喻不用買斷電池),
所以手機不含預繳的狀況,可以賣到與對手空機+預繳月租的錢,
成本可以被拉高的狀況下,
自然手機規格可以做到比對手高出許多,
以比較符合消費者需求。
光陽的車子最後會被自己的這套系統給綁住,
無法推出符合主流市場需求的性能,
價格又被電池給往上疊加,
最後消費者不買單,
其他合作系統業者會不想給光陽陪葬的。
除非,光陽的連車子電池一起無息分期付款,
消費者進入門檻才會有競爭力,
但光陽這套系統的電池要應付像gogoro等級的性能,
太吃力了,續航跟佈點要重新規劃。
我認為互踩地盤的可能性不大
兩邊鎖定的客層也完全不同
因為光陽的營運模式仍尚未明朗, 因此要拿來比較也不知從何比較起
我倒是對他的商業模式比較好奇
充電的可以推估, 就只是你買斷電池, 然後不方便拿回家裡充或家裡沒得充的, 可以有個方便的地方充電
但換電的, 依照他的說法, 我仍然看不出要怎麼營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