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hinese.engadget.com/2018/01/24/aeonmotor-croxera-hands-on/
CES 初登場後,宏佳騰正式將他們全球首創整合 Here 導航功能的智能儀表板 CROXERA 給帶到台灣,並且將會在熱銷車款改版搭載。除此之外,該公司的董事長鍾杰霖也選擇在這次的發表會中,正式宣告宏佳騰已經開始著手進行燃料電池車款的開發,啟動「更」綠能車款的計畫(畢竟電池還是有後續的污染問題囉)。
在我們 Engadget 中文版的現場採訪中,該公司也透露一般形式的電動車款也有在開發當中,只是由於現階段政府對於採用換電或充電形式的政策還仍未完全定案,所以預估推出的時間將會至少要到 2019 年了,不過至少也確認了,電動車也已經成為該公司未來車款的走向之一。
燃料電池的部分,宏佳騰執行長林東閔則是透露未來將會採用整顆交換的形式,車輛動力則是燃料電池與一般電池車款的目標皆為白牌(比照汽油車超過 50cc 至 249cc 內)的等級,並且已與亞太燃料電池公司開始洽談技術合作事宜,但還是認為這方面將會很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讓這樣的科技更為普及。
uyroo wrote:
https://ch...(恕刪)
看燃料電池影片,好像是去雜貨店或便利商店交換燃料瓶。而不是透過「站」的方式交換。我想燃料瓶爆炸應該不太可能。可是廠商要設置大型的燃料補給中心,然後透過運送方式送到各點交換空瓶。這就需要建構類似黑貓這種龐大車隊來執行,這一點比較有問題。
產經解析-潔淨能源氫燃料電池商機萌芽
2017年10月01日
近期大陸公布了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大陸在一級城市開始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規劃,顯示了大陸對於投入氫燃料電池的重視,使得原本相較於電動車較無人關注的氫燃料電池,也重新引起了大眾的注目與討論。
回顧大陸對於氫燃料電池的政策發展,在大陸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中,就預計於2020年實現5千輛燃料電池車使用於特定公共服務領域,以及建置300座加氫站,並將計劃於2030年實現百萬輛燃料電池商用車的建置,而加氫站則規劃為建立1千座。從上述的規劃,都可以看出大陸對於建立潔淨能源改善生態環境的企圖心。全球對於發展氫燃料電池最投入的企業之一就是日本的豐田汽車(Toyota),豐田汽車對於氫燃料電池一直持續投入研發資源,並相信未來的人類社會將採用潔淨的氫燃料電池車(FCV)為主要運輸工具,除了已生產了自家以日文未來之義命名的Mirai系列氫燃料電池車,也積極的研發及推廣整體的氫燃料電池生態系,未來將積極的建立加氫站。
雖然目前日本的加氫站仍不到100座,但日本未來的規劃是至2020年於日本達成建立160座以上加氫站的目標,並達到4萬台氫燃料電池車的規模,於2025則預計要達到25萬台氫燃料電池車,2030年目標則是建置900座以上的加氫站,並實現80萬輛氫燃料電池車的商用化。
由於日本本身並沒有許多天然能源資源,因此對於氫能源的關心與投入最早也最為積極。據了解,日本計劃於2020年東京奧運中向全球展示其氫燃料電池車的實力,將以氫燃料電池車及氫燃料電池巴士,作為奧運選手村至各主要場館之間的交通工具,也可能擴大其使用範圍,積極為推擴氫燃料電池至全球作準備。除了大陸與日本外,美國加州也正積極規劃試行氫燃料電池車,預計於2024年將建置100個氫燃料加氫站。此外,美國最大的網路零售公司-亞馬遜(Amazon)於今年的4月也宣佈將投資6億美金來建置氫燃料電池堆高機,作為其北美10個物流倉儲中心的倉儲使用。
而除了亞馬遜,北美實體零售龍頭沃爾瑪(Wal-Mart)也在7月同樣做出導入氫燃料電池堆高機的計劃,沃爾瑪規劃要在其北美58個倉儲中心全面道入氫燃料堆高機,北美兩大零售業龍頭於2017年不約而同的決定於重要的倉儲中心導入氫燃料堆高機,除了顯示氫燃料電池技術與成本價格已成熟至足以商用的階段,小範圍的工業用氫燃料電池車也擴大了氫燃料電池車的應用領域。
不同於電動車需要長達半小時至幾小時的充電時間,氫燃料電池的加氫過程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能完成,更適合於需要24小時運作物流與倉儲業務,看好於應用於此領域的氫燃料電池商機,日本豐田汽車也計劃投入研發氫燃料電池堆高機,希望積極切入此剛萌芽的龐大商機。由於氫燃料電池使用過程中,唯一的排放到環境中的只有水,被認為是最為潔淨的能源,並且由於氫是地球上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且氫是可循環可再生的元素,相較於目前電動車所需使用稀有金屬元素且循環再生不易來看,氫燃料電池確實具備成為未來最為潔淨能源的明日之星。
2017年在Amazon及Wal-mart同時採用氫燃料電池堆高機,以及大陸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後,可以氫燃料電池商機已開始萌芽,未來相關企業的發展潛力值得投資人觀注。
現在市場上鋰電池機車發展巳超前太多,要發展燃料電池,市場接受度起不來最後應該也是淪為沒落而巳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024874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