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逛電動機車討論版,發現討論回復超過60以上的文章
一篇是要求GGR 賣 "0" 元,還有人煞有其事的附和,一篇是質疑成本要求GGR 拿出BOM表的
我真的想說...那其實不是重點
中國的電動機車產業發展絕對比台灣條件好,因為內需市場夠大
政策鼓勵電池、混和燃料動力的交通工具,包含城內區域接駁車大量使用電動車,甚至公車也有
城市禁摩政策也有幫助,因為電動車不用掛牌,市場估計過80%使用低階的鉛酸蓄電池,
車價約 8K~ 12K 台幣,主要品牌有雅迪、愛瑪、新日、綠源這些,
(其實捷安特也在中國發展電動車喔,而且品質還不錯,大城市能看到店面,以腳踏車為主)
在這樣的環境發展約十數年後,中國現在電動車產業也開始走向精緻化和差異化的生產
例如小牛的性能電動機車,他們採用的模式是硬體不賺錢,賺後續維修費用(如電池)以及市占率,
因為中國電動車本來售價就不高,所以他們是以高性能來做差異化,
雖然售價對比低階車仍然過高,不過由於中國人均所得已提升到這價格一般人都買的起,
且性價比確實高的狀況下,很快的獲得眾籌的成功
因此中國的小牛,其實成功的針對在地市場做出好的決策和判斷了
至於GOGORO,車子真的很不錯,但設計的部分有些東西做過頭了
GOGORO 獲利是走電池交換費,車子不獲利,所以首先要提高銷售量,銷量要提高
降價是唯一途徑,但因為GGR主要零件有很多是特規,成本壓不下來,
所以它把原售價中包含的兩年電池交換費給拿掉做出降價的假象,並推出輕量版
但我比較好奇的是,輕量版的任務是搶市占,提高電池交換數量,讓交換站的點設的更廣,
絕對要一次便宜到底,為什麼不推售價性能都只有頂級版一半的超級輕量版?這個真的看不懂
我認為GGR最大的問題在沒有針對本地市場做出對的決策和判斷
在資本與市場都不如小牛的狀況下,不從歐美市場開始反而以台灣做出發點
可以感覺得到GGR 打的很辛苦,但國產車還是可以多鼓勵支持的,因為這台車確實很優秀
但很可惜台灣的人均所得並沒有提升到能輕鬆買下這台車的地步,
所以也只能看GGR能不能想出新策略吸引用戶買單了
empirepenguin wrote:
台灣是全球機車密度...(恕刪)
我同意。
其實GGR本身體質是好的,問題出在行銷策略上。
一推出就為了「回收成本」導致許多市場誤判跟決策錯誤。
充電站不夠用,就像我住林口,每天往返台北,但是充電站林口沒有最近的在新莊而且還要特別繞道...
再來就是維修與零件的不普及和獨佔也是很大的問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