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商周有報導這家僅有25人的日本新創電動機車公司之創業背景,
http://www.terra-motors.com/jp/
照片看來電動機也是全順的產品,
但他們提到買來中國電動機車成車之後會換掉原本的零組件,
改成品質較好的,所以速度和續航力勝過日本大廠如山葉和本田的電動產品,
並且透過日本產品較高品質的定位行銷東南亞,順利推行到越南和菲律賓,
不知道S教授和各位板友覺得這種模式在亞洲區的整體優勢如何?
25人挑戰資本額大於自己148倍的企業

文中幾個亮點:
◎電動機車比起燃油機車,少了75%的零組件。
(是不是?是不是!)
◎X葉至少有兩、三百名引擎工程師,但是只有不到十位在作電動機車。
(絕大部份的時間大概都花在內鬥上,畢竟這不到十位的電動機車工程師是要去搶兩、三百位引擎工程師未來的飯碗)
◎如該葉決心要作電動機車,必須開除大部分的引擎工程師、再聘僱電動機車工程師,這對該葉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
(嘖嘖,大廠也是有很大的包袱啊)。
當初(前年4月)就一直覺得,如果某廠商能有決心,電動機車會是扳倒大鯨魚的最佳產業,就像網路當初扳倒了許多過時產業一樣。
可惜啊,大廠沒遠見、小廠沒尬庛,嘖嘖,那就眼睜睜看著別人吃香喝辣吧

不過我個人還是認為,T社未來若要打進先進國家的主流市場,這樣的性能配置還是略顯不足的,畢竟大家都已經被高性能燃油機車寵慣了,未來勢必得走向大功率。
里柯的大功率同好世界 / Rico's High Power Lovers World
tassadar1014 wrote:
最近一期商周有報導這...(恕刪)
這台車的充其數不過是台低標的3000w鏢騎,速度型的全順13吋,配上48V40Ah鐵鋰,起步虛到不行,速度弱到爆,實際航程約40Km,爬波不超過8度。 室內騎,感覺上很嚇人,出去馬路上跑跑看就知道。 而且他們的實際出貨量也... 反正才兩張小單就對了。
不知台灣各界是否受日本AV的影響,所以總是覺得日本的東西就比較好... XD
一台規格低落的大陸車,不過是因為過個水,掛個日本牌子,花點錢請記者專訪一下,就什麼商X周阿奇X摩阿的拼命報,好像找不到新聞似的。 25人的公司拚上百RD的百年老店? 似乎只有標題聳動驚心,但實際上全部的東西都是垃圾。 很多內容都是沒經過證實的,尤其是銷售這塊~ (難道我還不知道他們買了多少顆馬達?)
給那些無知的記者們一個思考的方向: Mercedes難道錢不夠? GM難道技術不夠? Toyota難道人才不夠? 所以這三間公司都要入股Tesla並請來幫他們弄電動控制與驅動? 為什麼Tesla能做到而百年老店都不行?
Terra絕對不是下一個Tesla,剩下的就讓時間來證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