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了無數台灣,美國,中國...關於電動車(四輪,二輪,公共運輸)的相關探討資料與數據後.
日前在本網站上發表的文章,已有相關產業的兩間台灣上市公司,一間上市公司轉投資企業,一間外商公司來信詢求資訊交流.
昨天又在站上收到了封來自台灣台中某跨入電動二輪的自行車廠來信詢問產業研究的資料.
這方面的資料涉及許多國內外公司的研發動態與預備切入市場的利基,恕個人無法分享透露.
筆者相當樂見於台灣有越來越多的廠商投入電動車的研發.
甚至許多傳統產業的公司都積極在此領域尋求轉型.
這趨勢不論對此產業在台灣的發展與法令限制的推動都是股助力.
在此,分享幾點筆者對於此產業的拙見,同時也以此文一併回應幾封來訊詢問的網友與廠商代表.
文章如有任何不足,也請不吝給予指教,交流.
應該不難發現到台灣的相關論壇對於電動二輪的探討,不外乎三種文章:
(1.) 具研發背景者著重在技術與效能面的精進(如何增加續航力,如何增大爬坡度,
如何在電系上調整...)
(2.) 一般消費者詢問關於保養與維修
(3.) 相關產業投入者對於台灣法規的批判
鮮少有文章談論其商業價值,不外乎能取得的市場數據真的太少,或可說是沒有.
有個弔詭的情形在此出現,
(I.) 先有廠商投入開發其商業價值,後有政府跟進補助,扶持
(II.) 先由政府確立政策與補助,扶持後.再由廠商從中尋求商業價值.
許多廠商在進行資源投入時,會面臨
(a.) 沒有把握的窘境
無龐大的市場資料與數據供其進行資源投入與產品產出的策略分析.
因此無法確定自己的投入具有前瞻性與可回收性.
偏偏這產業又是屬於消費者導向,如何準確反映市場需求將是個關鍵.
(b.) 進退兩難的困境.
市場上越來越多投入開發的廠商,但礙於法規的限制致使在研發上有所侷限.
是朝技術突破發展還是在既定的限制下尋求精進?
也成為廠商在制定研發方向與資源投入必須思考的關鍵.
以上都會造成掌握研發能力與資源的廠商躊躇不定,使整個產業裹足不前的情形.
在探討這些之前,筆者先舉一個較為熟悉的美國Tesla電動車廠為例.
大家不難注意到Tesla在這產業的成功,但Tesla的成功,
從電池,馬達,充電器,控制器甚至車燈,台灣整個產業鏈功不可沒.
為何台灣的研發有能力扶持Tesla在四輪電動車界,以後起之秀擊敗擁龐大資源的Toyata,Nissan...
卻在二輪電動車界的發展遠落後於鄰近國家.
當然,許多人會將原因全歸咎於既有利益團體的糾結與政府的限制.
從Tesla的發展,不難為以上(I.),(II.),(a.),(b.)找到解答外.
筆者需要特別強調一點的是,
Tesla的發展面臨的既有利益團體的糾結與政府的限制遠超過台灣的現況.
(α.) 既有利益團體的糾結
Tesla純電動車的發展勢必影響到美國Ford,GM與Chrysler的利益.
而這三車廠的工會勢力更是大到足以左右政治的發展甚至選情.
有多少限制與壓力加諸於Tesla之上可想而知.
更別忘了,Tesla還經歷過2008年的美國金融風暴,那時美國三大車廠都傳出倒閉,
極力尋求政府資金補助.在此時空背景之下,對於Tesla純電車的發展更是種挑戰.
(β.) 政府的限制
誠如大家所知,美國的政策對於民生安全問題的規範相當嚴謹,
在市場不斷傳出3C產品電池爆炸時,要政府建立或修改相關法規,
讓一輛滿載電池的車輛穿梭於城市之中,有多少需要克服的地方不難想像.
對於行車從速度,電容量,安全性,車體結構......無一不從嚴檢視再檢視.
(γ.) 資金的缺乏
別忘了自2003年開始便在台灣設廠的Tesla,直到2009年才獲得美國能源部的貸款.
2009年6月份美國能源部(DOE)公布了Advanced Technology Vehicles Manufacturing
Incentive Program獲得貸款的名單.在總計80億美元的貸款中,Ford獲得了59億美
元,Nissan獲得16億美元,而Tesla僅獲得4.65億美元.
Tesla自此走向平順嗎?筆者翻閱相關資料後得知其貸款的背後有許多的限制都阻礙了Tesla的
經營與發展.這方面有興趣的閱讀者可自行查詢.
四年後的今天,當時僅獲80億美元貸款中4.65億美元的Tesla卻一躍成為市值200億美金的汽
車產業新星.(於Aug 26,2013股價站上173美元,市值突破200億美元.在汽車產業市值中僅排
第13位,次於韓國kia汽車)
(δ.) 財務惡化,民眾輿論的撻伐
2012年九月份Tesla Model S交付時間比預期延遲了5週,公司財務惡化.於SEP 25,2012美
國能源部(DOE)宣布延長Tesla 1460萬美元,並修改了支付條件.引起納稅人的不滿,因民眾擔
心之前美國政府推行的能源貸款,在2011年時太陽能面板生產商卻宣布倒閉事件重演.
Tesla並於隔天(SEP 26,2012)宣布出售500萬股進行融資,更加深輿論對於電動車產業的壓
力.
類似的例子還能舉出不少......
Tesla選在加州發展,這點台灣有著相似的背景空間.
台灣,地小人稠,電力網路密集且完整,研發技術精進.
至於由汽車業門外漢領軍的的Tesla為何成功?設計出BMW Z8,Aston Martin V8,DB9所領軍的Fisker Karma為何失敗?
(筆者喜歡舉此兩間公司,是因筆者位於Chicago住所的鄰居在2011年時購入Fisker Karmar,而筆者那時卻關注於仍在Oakbrook Mall展示間宣傳,尚未有成品推出的Tesla.但於2012年時,在筆者位於Los Angeles住所附近,面臨資金壓力的Tesla卻開始架設電力設備.)
Marketing Strategy的制定與靈活掌握無疑是Tesla成功的關鍵之一.
具前瞻性的思維去跳脫侷限的框框.
這點,值得台灣廠商參考借鏡.
在收到幾封來自台灣電動車相關產業公司的訊息交流後,
筆者在此列舉幾個觀點又或是產業發展現存的問題,也請不吝給予指教,交流.
(One.) 法令的限制,對於台灣電動二輪車的發展不可否認,絕對是股阻力,
但是否足以另整個產業投鼠忌器,停滯不前,抑制整個產業前進的動能?
已經從Tesla的例子中得到答案.
如同許多網路文章,廠商在交流中同樣抱怨著政府政策.
但有趣的現象,當我反問廠商,如果今天政府突然宣布從下個月開始,政策有所調整,
以往的限制將大幅鬆綁,請問貴公司能立即消化並反映相關改變將為產業帶來的影響或
衝擊嗎?
要花上多少時間才能調整研發與生產部門的步調來符合鬆綁後的新法規?
多數的廠商不知如何回答,因為一直讓自己習慣於被法規壓抑下的框架去發展.
卻從沒思考過,如果有天法規鬆綁後,該如何在市場上取得先機.
這點Teslsa做得相當出色,Tesla有別於台灣廠商的思考模式,台灣廠商習慣將不同部門
做分工.但資源整合的能力卻相當有限.因此常造成研發部門與市場行銷部門無法相互給予
助力.即使是標榜美式風格管理的台灣廠商亦有此問題,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將不同部門集合
起來做跨部門的會議.
Tesla把RD部門與Marketing部門同時進行,並讓Marketing部門隨時反映市場需求,
反映消費者行為融入RD部門中.
反觀台灣廠商,往往追求技術的研發,標榜自己在技術上的領先或是專利數量.而忽略了
Marketing的影響力.
但整個資源的投入,從設計,研發,建構廠房,生產線營運......都是現金流的支出,
而對於開始產生現金流流入的關鍵Marketing卻不重視.
(Two.) 台灣的廠商習慣在一開始就多元規劃,但最後卻把路越走越窄.
有剛跨入電動車產業的廠商表示想同時生產模組外銷,並發展品牌.
但OED,ODM與走品牌是完全不同的路.所需考量與投入的資源也不相同.
廠商在連產業市場都不了解的情況下,想著急於追求利潤,樽節成本,
甚至連必要支出也刪除.
最後抱怨明明從一開始已經多元規劃,走代工,走品牌也都同步發展了,
還是無法搶佔市占率,可見是政府政策的問題,政府沒有補助,政府沒有宣導,台灣國情不
同,台灣人不認同台灣品牌......
(Three.) 台灣廠商喜歡走一步,算一步,再思考下一步.
台灣廠商喜歡將一件事情拆分成好幾個部分,然後再依次排序,最後只要各部門按部就班的
進場即算符合制定的目標.這種缺發前瞻性思考的方式,對企業造成的風險可不是通過幾次
跨部門的會議可以從本質去改善.
如果推出的產品並未如預期產生收益,
此時台灣廠商的習慣就是再拆分,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去檢討,找出原因.
(Four.) 對於資訊變化,市場趨勢的掌握度不夠靈活.
如同(Two.)提到的,因平常精省太多資源與成本,往往在面臨市場趨勢變化,政策的改變都
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效率的做出反應,形成追著市場跑,追著政策改,追著競爭者抄的惡性循
環.卻忘了電動車產業本該是個消費者導向的產品.
同時也失去利基點,即使擁有再豐富的技術支援,都將自我侷限.
舉個正在發生的例子,今天(29)台灣許多投資機構向投資者發出的金價趨勢分析建議中,
把各美系投資機構在週末的金價趨勢分析集合起來,編輯後發出.文中提到"Morgan
Stanley指出金價將重新下跌,因美元將持續走強,利率上升將降低對黃金的需
求......";"Citi指出QE結束,美元將走強,黃金的價格將走低......"
因此台灣的投資機構用簡單的一句話"金價沒有上升的動力,處於空方"做為投資建議.
在此先不討論金價到底會走升或是走跌.很明顯的台灣許多投資機構的研究員只是將週一
美國幾大投資機構發表的文章翻譯而已.卻忽略於美國國務院於28日宣布將跳過聯合國安
理會,對敘利亞進行作戰準備.這還不算"金價上升的動力"嗎?
如果該投資機構自營商部門或是投資部門採用此一報告作為投資依據,檢討報告該怎麼寫?
台灣許多企業對於資訊的掌握度,靈活度與應用度,由此可見一班.
筆者並非電動車相關產業背景,僅在因緣巧合下接觸了台灣的電動車產業.
碰巧是筆者之前在美國與中國的市場/產業分析中略有著墨的一塊.
筆者曾協助多間台,美,中廠商進行市場/產業分析.
並提供市場/產業分析報告予幾間美國廠商進行亞洲市場評估(Victoria`s Secret,GAP,A&F......).
以上提供幾點筆者拙見,同時以此文回應版上幾封訊息.
也讓台灣許多想在電動車產業發展的廠商能有更多思考的角度.
畢竟台灣有太多技術一流,想走品牌卻一路顛頗,窒礙難行的例子.
Rio Fresh wrote:
瀏覽了無數台灣,美國...(恕刪)
其實還有一點
政府跟廠商研發方向沒統合
其實電動機車就是七大主元件 ..
若把這些廠商整合好,每一家只研發一種元件..
在組起來一起賣,這樣研發成本就會比較省.
但是現在狀況是..廠商各自研發..
研發的產品大同小異..這就叫做浪費時間..
主要原因是:每家廠商都要賺要省成本,不肯互助互利
造成研發產品重複,浪費大量金錢在重複的地方...
若一開始各大廠商整合資源金錢,共同開發生產
在按照投資金額配股方式..分發利潤..
研發金額佔用比例少..各家廠商研發專精人員研發方向獨立..
台灣就這麼大,利潤就這麼大,眼光要看的遠..要反吃大陸市場才對
這種開發案難道就不會成功?
若當初法規(我是不知道當初法規是哪年開始的)出來時,就這樣做,早就可以把產品賣到大陸去了
叫做共產主義計畫經濟。
實際上所謂的車廠研發,
主要也是做系統整合,
除了關鍵的引擎和底盤等重要部件有自主技術之外,
大部分組件都是透過協力廠進行開發,
再由車廠做整合,以控制出廠車輛的品質。
在下倒是覺得目前台灣的電動二輪廠商都太過於依賴外包,
傳統油車三大廠及中華小當家,除了Y社之外,
動力和控制系統都是委外進行,
小廠大部分更是拿現成組件、公版車架兜一兜就想來沾醬油,
幾乎沒有一家廠商真的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和電動車輛的特性進行整體開發,
而真正有電系技術實力像是台達電、光寶儲能、新普、易維特(致茂)和上次板主提到的那家睿能,
大部分都是電子業轉投資,又完完全全屬於車業的門外漢,
不懂市場和通路,往往在不該省的地方省錢。
還有,各位請千萬不要把政府視為一個單一整體,
政府的部門實際上各有各自的政治算盤,
經濟部工業局和工研院跟傳統油車廠眉來眼去做充電站,
環保署自己想搞自己的換電池站系統,
交通部冷眼旁觀,
標準局準備接受成果,
地方政府和環保局又各自為政,
光是政府就這麼多頭馬車,
怎麼可能出面統合任何產業方向和趨勢?
之前版友一再提到共通標準和規格,
這也是倒果為因的想法,
這個產業目前屬於產品生命週期初期的戰國時代,
台灣政府何德何能去未卜先知一種最好的單一標準?
從過去WiMax的慘劇還看不出來嘛?
其實目前電動二輪確實是有一個共通的電池和連接器標準,
由環保署推動,依照台北的城市動力為準,
但這個標準根本就是個笑話,
如果政府真的認真去推行才會變成這個產業的末日......
Rio Fresh wrote:
大家不難注意到Tesla在這產業的成功,但Tesla的成功,
從電池,馬達,充電器,控制器甚至車燈,台灣整個產業鏈功不可沒.
為何台灣的研發有能力扶持Tesla在四輪電動車界,以後起之秀擊敗擁龐大資源的Toyata,Nissan...
卻在二輪電動車界的發展遠落後於鄰近國家.
當然,許多人會將原因全歸咎於既有利益團體的糾結與政府的限制.
你真的確定台灣的研發能力扶持了tesla?
當然不可否認tesla的零件供應鏈來源為台灣廠商,但是很多東西是tesla設計好,交給台灣生產。
Rio Fresh wrote:
誠如大家所知,美國的政策對於民生安全問題的規範相當嚴謹,
在市場不斷傳出3C產品電池爆炸時,要政府建立或修改相關法規,
讓一輛滿載電池的車輛穿梭於城市之中,有多少需要克服的地方不難想像.
對於行車從速度,電容量,安全性,車體結構......無一不從嚴檢視再檢視.
如果有耳聞過早年roadster的電池組設計達到的安全要求,能讓他們已生產好的battery pack方式從亞州坐飛機到美國,可以瞭解到tesla能夠成功在於電池的管理和維護上有一定的技術優勢,以目前來說我還沒有看過有任何一家類似的廠商有把電池保護的如tesla一樣好。
雖然我的論點著墨於技術,但tesla的成功,有不少來於elon musk的魅力和管理。
附帶一提
剛剛看到NG在介紹tesla的工廠,滿滿的KUKA

(看起來他們的生產線,拿最新的技術來設計,例如kuka的機器手臂和學習模式,以及一些PXI,相較之下,傳統的車廠還沒有那種必要性來投入最新的技術,但這些新技術某方面來說確實減少了tesla在建立生產線時的難度)
其中,不僅有科技的商業的因素在起作用,還有文化消費的因素也在起作用。
如同古代中國,大量出口茶葉,瓷器和絲綢。這也和西方人在消費華夏文化的因素有關。
所以,蘋果的,特斯拉的東西,別人是學不來的。學來的,恐怕只是學樣看樣也去買一台來玩玩。最多隻是學樣看樣起起鬨,跟著也撈一把。想要首創?還看不到這種可能。
同樣,電動兩輪車產業,大陸和台灣的情況也不相同。
對大陸來說,那是自行車的升級版本。自行車活動半徑是四公里,電動自行車活動半徑是十六公里。無論如何都要比自行車強得多。然而,問題就出在然而,對台灣,電動兩輪車的性能,按照現在的技術水平,基本是燃油兩輪車的倒退版本。許多台灣背景的電動兩輪車廠商在大陸,比如說,寶島,兩輪車,三輪車,四輪車,做得都不錯。所以,說台灣的電動兩輪車技術水平比大陸差,那是不真實的。
有意思的是,電動兩輪車和手機,都是在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同時起步的。都是貼身移動電器用品,依賴於充電才能工作,現在也都很廉價。大陸的草民群體,身揣手機,腳踏電瓶車。雲遊四方。可以滿足一種省力而體面的生活方式,是一場生活方式的翻身解放。
地球国民 wrote:
所以,蘋果的,特斯拉的東西,別人是學不來的。...(恕刪)
感覺上地球大這說的中肯,蘋果與特斯拉的共通點都是有個強而有力的領導,雄厚的資金,與有執行能力的團隊。 台灣政府官員與業界的情況一樣(如三大+小當家),有志的不能伸,高的釘子(比較好的東西)會因為踩到別人的自我(或利益),被抹黑下去,而大部分的官員與業界,不做不會錯,要做就用些別人的,反正有問題的時候好推託責任,都是別人不好,如果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炒炒新聞賣賣股條撈一把。
對岸共產黨做事就有魄力多了,直接訂出規範,然後讓廠家在規範內廝殺,讓量與價格來決定規格。 像鉛酸電池,大陸的DMZ就是這樣自創的,並且已經成為業界規範了,最後大家都出一樣的尺寸。 電動摩托車的接頭也是這樣出來的,量決定價格,價格決定量,量與價格決定一切。
台灣的研發並沒有扶植Tesla,Tesla Roadster只是實驗性的賠錢貨,用台灣東西只是東西比較便宜而已,原設計是用西門子的馬達,台灣頂多不過是代工而已,Tesla Roadster是Musk自己掏腰包賣一台賠一台試水溫炒新聞用的,所以在2012年就停產了。
Fisker Karmar設計的東西醜死了,雖然這麼說比較主觀,但至少這是我的看法。 Fisker Karmar他只是設計師,錯都是別人,電子動力系統與引擎動力系統無法完美連接,那是承包商的問題,電子承包商說"我的東西沒問題啊",引擎動力系統承包商也說"我的東西沒問題啊"... 什麼系統整合,業界大團圓,世界太平,共產主義供體市場... 都是些烏托邦的小孩子夢想,只有自己動手下去做,把自己變專業才是真的,整天在那說些什麼怪力亂鬼的東西,然後事情擺爛來怪東怪西怪來怪去,就是不怪自己,東西還是一樣出不來,一切也不會變得更好。
Marketing Strategy的制定還不簡單,先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做出點自己覺得自己想要用的東西(這就是絕大部分台灣人與台灣廠家的問題,自己想要賓士,卻弄個裕隆,賣個賓士的7成,反正別人家小孩死不完,賺到錢後自己去買賓士就好。) Musk在ModelS設計的時候全程參與,他的要求是以他的標準認定是好的東西才配裝到ModelS裡面,所以Musk出門都開Tesla,不是因為做廣告,因為那是他自己認為好的標準而做出的產品。 只要東西好,Marketing Strategy根本沒必要,法拉利去年花了多少錢在廣告費上面? 前年花了多少錢? 過去10年花了多少錢? 一毛錢也沒花~ 因為熱誠與熱愛而產生的東西,並不需要那些洗腦式的Marketing Strategy,用過就知道。 我就沒看過中華的員工有多少騎自己家的電動摩托車上下班的說,我有問過中華Show Room的員工為什麼他們自己不買,回答幾乎都是"速度太慢了","航程太短"...etc。 自己的員工大部分都不想買自己的產品,你想這樣能有什麼Marketing Strategy幫得上忙? Apple的東西也是同樣的情況,一隻Iphone多貴,但因為東西好(Retina面板原本只有Docomo,Sharp...etc日本手機公司再用,電容式觸碰螢幕也是,台灣與別間手機廠還在那邊"建築在現有的基礎上"吃老本的時候,Steve Job已經派人去FoxxConn把生產線給停了,因為他口袋裡的鑰使刮畫了螢幕,要改用不會刮傷的玻璃,因為這是他的標準。) 有聽說過蘋果的員工說Iphone速度慢,通話時間短,螢幕解析度差所以不買嗎?
我直話直說可能又得罪了不少人~ 在此先說對不起了





新聞來源
郭台銘說,鴻海旗下群創提供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面板,大約有5年歷史,鴻海與特斯拉做生意不是今天開始,大概3年前到5年前就開始。
郭台銘表示,電動車絕對是方向和趨勢,將來有各式各樣車型,鴻海轉投資原瑞科技電池,關鍵技術在散熱,汽車也必須輕量化,鴻海具備精密模具、鋁材沖壓和玻璃加工等技術,鴻海逐步也會作到中控系統和電池模組系統。
對於電動車整車製造規劃,郭台銘表示,目前還沒有與任何汽車整車大廠談在台灣設立生產線,現在先到美國與汽車工廠談垂直整合,客戶先把美國工廠產能填滿。也有客戶與鴻海談,希望在台灣設全電動車產線,銷往東南亞,但目前都還在談,並沒有與任何特定一家客戶談要在哪裡生產。
新聞連結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