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早就有人提出換電想法了,但是都以失敗坐收,目前睿能只是靠融資,燒錢在撐,根本還看不到未來
再來,如果不董小米沒關係,網路很多文章,2011年小米融資9000萬美金,當時手機銷售額是8000多萬美金,2012年第三輪融資2.16億,但是2012年小米的銷售額已經達到將近美金20億,成長2300%,2014年小米融資11億美元,當年小米的銷售已經到110億美元...
2017年小米的銷售額就超過美金150億了,而且跨足小米生態鏈,那一大堆周邊產品銷售額是200億人民幣....
如果不董小米就別亂說了吧?
myshuang wrote:
進入『未來』的風險,是來自於尚未形成新觀念以面對新事物,直白地說,就是沒人知道該如何形塑那種事物。而沒有思考太多,就進入那尚未存在的市場,沒有理由會受到支持與讚賞,甚至其失敗的風險也無從估計。市場是啥樣子都未知,要如何評估失敗之風險?而失敗之時,也只會有那一個人失敗,他當然會獲得全部的嘲笑。作為一個披荊斬棘的先行者,他所要承受的,是我們這種芸芸眾生不能了解的。
十五世紀時,達文西密碼的那個達文西,設計出一部用發條驅動的車。接下來的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世紀,出現各種發明先後被用於設計汽車上。但遲至二十世紀初,由於亨利福特的堅持(創業失敗六次),終於大幅降低汽車生產成本,並且採用分期付款的商業交易,汽車開始普及;另一方面,同一時期,瀝青的成本也大幅下降而得以大量用於鋪設道路。如此,歷經四百多年。
一個市場的形成,如上所述,需要時間發展、更需要各種直接、間接的條件配合,才能水到渠成。要在哪個時間點發展或創造新市場,見仁見智,太早則陣亡,太晚則眼紅;但是又沒有如數學公式一般的判斷準則來認定何謂太早、太晚。但是,作為先行者的好處是,由於在別人眼中看去,根本沒有市場存在,是那個人業障重,看到不該看到的而失心瘋,則那個人有大把大把的時間,慢慢地摸索。因為沒有別人願意成為愚蠢的那個人,則那個人當然不會遭遇競爭者;既然沒有競爭者,資源可以慢慢累積,不必一口氣、兩口氣取得大把鈔票(相同的蠢人也沒有幾個)。
如果失敗,固然難過,但因為上述原因,不需要將身家都押注,所以失敗之後還能過日子。如果成功創造一個市場呢?那個人由於吃足苦頭,獲得了許許多多『別人』無法知曉的種種細節,他太了解這個新市場,則市場行情自然由他決定,他的價格就是標準,他的價格就是可以最高。而相關的供應廠商,無法不『自然地』向他靠攏。
芸芸眾生的我們看到他賺到錢了、或即將賺到錢,才進入這個由他決定行情的市場,稱之為後進者、稱之為太晚則眼紅的非常正常的平凡人。後進者是很難有條件『主動定價』,就因為不是『第一個』;所以後進者的通用招數就是——低價。在別人的戰場,玩自己的低價遊戲,可乎?
訂高價,當然必需具有正當理由;銷低價,比訂高價更需要正當理由。當消費者終於了解低價的緣由,就會開始評估所謂的CP值,這個過程,通常不利於低價者。如果大多數消費者認為這個低價的CP值很讚,則『它』完全喪失未來往上改變價格的機會;反之,『它』就必須更努力往上改變CP值,以獲得青睞。無論何者,低價者都很艱辛。而且一旦出錯,各種『低價式』的抨擊將隨之而來。
低價是很能引導經營者劍走偏鋒的。看看小米,『卿本佳人』,本來是單純的智慧手機品牌,但就因低價造成獲利不足以維持營運,必須『開發』新市場,但真正的『開發』新市場,是多麼不易(詳上述);所以,所謂『開發』新市場,其實還是做著別人已經做了又做的事,也並沒有創造充分的差異化。當『小米』這個招牌不能再呼喚追隨者,代表『小米』已經喪失代表『智慧手機』的形象與魅力——因為『小米』擁有『太多』而使『小米』的意義性,愈趨模糊。長此以往,『小米』的意義,可能只剩下——喔,就是做3C的公司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