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ant wrote:
我覺得出租做為一種...(恕刪)
這位大哥
的分析
真的是不錯
比那些還在嫌馬桶小的 還要有深度太多
講白的GGR絕對不缺作市場規畫的 但是面對雜音她們還是有所應對
表示
即便台灣是一個好的舞台,他們想放眼世界
太多的雜音 也不是件好事
能夠幕到1億5千萬美金的 絕對如同您說的比在座你我都強
包括GOGORO以及汽油機車在內
都是兩輪的交通工具....
除了少數環保意識強烈的消費者外
GOGORO這樣的性能.價錢能跟汽油車相比嗎?
可以吸引原本要買汽油車的消費者嗎?
還有常常聽到一種說法....
GOGORO是電動機車
所以可以別拿來跟汽油車比性能.續行力好嗎!
每每聽到這種論調就覺得好傻好天真阿
好像消費者每個都是吃素的環保主義者一樣.....
GOGORO(包括其他廠牌的電動車)想要拉高銷量還是得跟汽油車正面對決才是
(更好的價錢.更好的性能.續航力)
不然再怎麼拚
感覺電動車的前途還是得黯淡無光好久
*或許等到石油都用快光時或電池技術有重大突破
電動車就會開始大賣了吧....不過那是要多久以後才會發生的事情呢.....
ftogt wrote:
其實電動機車
包括GOGORO以及汽油機車在內
都是兩輪的交通工具....
除了少數環保意識強烈的消費者外
GOGORO這樣的性能.價錢能跟汽油車相比嗎?
可以吸引原本要買汽油車的消費者嗎?
還有常常聽到一種說法....
GOGORO是電動機車
所以可以別拿來跟汽油車比性能.續行力好嗎!
每每聽到這種論調就覺得好傻好天真阿
好像消費者每個都是吃素的環保主義者一樣.....
GOGORO(包括其他廠牌的電動車)想要拉高銷量還是得跟汽油車正面對決才是
(更好的價錢.更好的性能.續航力)
不然再怎麼拚
感覺電動車的前途還是得黯淡無光好久
*或許等到石油都用快光時或電池技術有重大突破
電動車就會開始大賣了吧....不過那是要多久以後才會發生的事情呢.....
頁岩油技術成功
現在石頭都能提煉石油了
我看再用個500年沒問題
電動車在這種情況下根本就是狗屁
有本事做的比石油車好
大家自然會去購買
而不是整天寫文章
這樣不會讓優點變多也不會讓缺點消失



sheepyoung wrote:
.....講白的GGR絕對不缺作市場規畫…
....能夠幕到1億5千萬美金的 絕對如同您說的比在座你我都強....(恕刪)
照你這麼講,motorola一定還在,nokia也一定還撐著,palm polit也不會倒,GM也不會喊破產,sharp也不會想把自己弄成中小企業…
這些資本額都比gogoro大n倍,絕對不缺市場規劃。
還有htc。舉htc會和gogoro一樣被砍文,不知道是什麼巧合,所以我就跳過。
募資都嘛是比報表,誰唬得大,資金就比較多。
創投百個難有成功一個,要不現在隨時都上千上萬個數十億的投資案在跑,你聽過幾個?!
那些可以弄到比gogoro多百倍投資的產業都只有不到1%能成功,gogoro這種連鄉民都看壞的創投三年後消失完全不會奇怪。
幾年前超熱的雷射投影機,連號稱全球最大金庫的美國退伍軍人基金都進去了,那何止一億美元,現在在哪裏?
國際上現在熱點是生醫、3D,這些募到的才是大錢。gogoro的1.5億美元折台幣才45億,真的不唬你,45億的意思就是沒人要投資,你了解資金尺度就會知道。
500個貴婦簽個千萬元的投資加一加就50億了,對金主來說千萬台幣簡直是像大學生去店面跑讚助丟個600元給你是一樣的意思。
以醫生來講,退休醫生要拿出千萬絕對不是問題,還見過私人醫院院長單音響就玩掉千萬的。
全台何止五千個退休醫生,這些人的1/10兜一兜就可以弄一間gogoro了。這樣有很多嗎?
連500位退休醫生的閒錢都弄不出來,這強在哪裏?
還不懂?
台北市一間中型公寓2500萬,區區200位小小常民百姓的資產就有50億,這200位不買房子來弄間公司就有50億了。
還是不懂?
上班時間一個路口紅燈擋下來車子的總額合計隨便都能破千萬,45億有很多?
每次爆非法吸金案,夫妻2人靠一張嘴捲走的都十億、十億在爆。堂堂陸學森、彭明義出馬,只弄到個45億,這投資案有很強?
晶圓廠設一個廠算兆的。
面板廠設一個廠也是算兆的。
現在要入行設個國際規的廠,沒準備個百億會被人當做是來玩假的,更別講幾乎沒有SOP可循的創投,沒個千億、沒個兆,餅竟然畫到要改變世界?而且畫的餅還是昂貴的硬體事業。這是吃米不知道米價嗎?!
好吧,就不講別的,一般人年薪給你百萬好了,想投資一家泡沫紅茶店,入場費大約要準備200萬的資金,後續每年大約50萬的投入金。
gogoro大老闆的潤泰去年獲利67億,要投入個既成事業好歹要等價準備投入個150億,每年再燒個30億,才是玩真的。更別講投入的是資金十倍在燒的創投。
45億的意思就是國際資金幾乎沒有,在解讀上會被視為幾乎沒人投資,多數是原始股東的錢,而且原始股東也沒很投入,且戰且走,不看好的意思。這樣有懂嗎?
volant wrote:
我覺得出租做為一種體驗式行銷可以是個好方法, 但是長租現階段應該不用.
Gogoro又不缺錢, 也不缺市場.
你一定在開玩笑吧!!
全世界除了印鈔票的以外. 哪間企業不缺市場跟錢?
volant wrote: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 Gogoro為一家新創公司, 它的資金哪裏來?
靠賣車的營收? 那是傳統車廠的方式, 所以才會有一堆拼裝電動車, 亳無創新可言.
現成車架, 外購馬達, 驅動器, 電池, 用料能省則省, 只是為了應付環保綠能這個議題而已.
有沒業內的朋友願意出來說一下, 這些傳統車廠投入多少人力做電動機車?
傳統車廠可是累積了幾十年的know how在裡面. 這可不是砸錢就可以買到的
volant wrote:
開餐廳第一天就能賺錢嗎?
肯定是賠嘛, 只是多長時間可以打平然後開始獲利, 不想這些那千萬別自己做生意.
Gogoro成立於2011年, 光人事費用要賣多少車可以打平? 我亂猜200人*50KNTD* 12月*3年 = 360MNTD
不算還得了, 算了才發現要賣兩千八百台車才能打平人事費用, 還沒拿回車子成本咧.
很多人都覺得車子不值那個錢, 成本算四分之一3萬2吧, 大概要賣個四千台才會打平人事和車子成本.
12萬八能馬上賣4,000台嗎? 你認為不可能我也認為不可能, 那你覺得手拿150MUSD的Gogoro是傻子嗎? 還是我們是傻子?
我覺得是我, 不然我應該不是在這裏貼文而是在數鈔票.
你一定沒待過新公司. 哪間資本額一億左右新成立的公司敢力馬招募200個員工?
初期都是先找RD跟業務以及人事行政財會等等. 頂多20人就搞定了再奢華一點30人就夠了
依目前他的產能估算. 這公司頂多80人左右應該不會超過100人. 如有錯誤請更正
volant wrote:
Gogoro首先要證明它的理念與方向是正確可行的, 後續創投資金才會繼續投入
馬上要創造出藍海是不可能的, 像網友說的, 你要一台
- 跑的不用太快(啊到底不要那麼快是多快?)
- 續航力又強(回家充電就好, 半夜不需要臨時出去買鹹酥雞, 女友不會叫你立馬來抱抱)
- 重點要便宜, 三萬, 五萬, 七八萬?
- 電池自己來充來平衡, 壽命三年到了再換新電池
市場上已經有了差不多的產品, 或許要取捨一下(疑?這不是紅海市場嗎?),
不然先別看電動機車吧, 畢竟是不成熟的產業.
它怎麼去證明它的理念與方向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它又募到第二波100MUSD, 所以它不缺錢.
不缺錢? 一般要再募第二波是可以的, 但是投資者也不是直接把白花花的銀子給你花
不然你以為每年開的董事或是股東會議幹嘛用的?
一定有所謂"但書". 例如提出獲利計劃或是業績改善計畫等等
依目前首購的銷售量,也許需要更強有力的企畫書說明?
volant wrote:
缺市場嗎? 為什麼它選擇CES為首發舞台, 一個是國際創投曝光度, 另一個就是開拓國際市場.
台灣是最好的實驗舞台, 台灣一年賣60萬台機車, 密度高, 對於能源網路而言, 很有展示的意味.
在不缺錢的情況下, 有沒有能力砸錢搶市佔?
一台賣八萬當然可以, 賣五萬都可以, 又不缺錢來賠, 市佔率上升創投不是投更多錢嗎?
但很明顯的, 這不是Gogoro的目標.
而且我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一定認為經濟規模就是降低成本的手段, 這是台灣代工業的悲哀;
經濟規模可以達成降低成本, 但是一蹴可幾嗎? 一年60萬台機車一天要生產1644台,
一個新創公司你要它從沒有到有要多久, 要達到規模經濟要多久要投入多少資金?.
我倒是第一次聽到民間企業擔心賣太好? 這見解真是太獨到了
股東不怕賣好增資買設備生產. 怕的是賣不好賣設備籌錢呀!!
volant wrote:
我覺得背後的原因跟Tesla一樣, 別砲我又拿Tesla出來比, 我要講的是電池芯.
我覺得Panasonic做不出那麼多的特規電池芯給Tesla和Gogoro來撐市佔, 不然Tesla不會提Megafactory來做電池..
不要鬧了. 幾百台的GOGORO銷售量就在擔心PANASONIC做不出來?
就跟有人說GOGORO養活整個供應量一樣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去查查GOGORO的市占率好嗎?
volant wrote:
衝市佔這不是一個新創公司該做的事, 當它設定好那個價錢,
它早就知道它能賣多少台,或者是它早想好要賣多少台而定好了價錢.
有能力行銷自己募進150MUSD的不會不知道怎麼做Marketing啦,
我如果靠打幾個字就能募到錢, 我也不用在這裏寫個五四三.
所以Gogoro對於第一台車的市場定位應該很清楚, 只是我們只看到第一步, 還不知道後面有什麼招.
你覺得太貴不值得, 那就不要買, 買你需要的,
因為這是自由市場, 當然Gogoro會用些他們自以為的價值論述試著來溝通.
我來看Gogoro只會讓我反思自己, 是不是眼界太窄, 是不是目光不夠遠, 還有什麼沒想到的事.
我真心覺得Gogoro走向台灣車廠沒有走的方向, 從車子的設計到商業模式, 這是值得鼓勵的,
而且成功募到資金代表有專業的認同, 台灣車廠真的應該檢討自己.
Gogoro成功與否總之與我無關, 但是Gogoro對於產業的衝擊已經開始,
有競爭才會有進步, 希望對台灣的產業也能有所幫助.
如果能想到一個比Gogoro更好可以考慮到快速充電, 電池折損, 性能/續航力, 商業模式的最佳平衡方案,
那相信你也有機會募個幾十個MUSD來開創新事業, 不用找尹先生, 可以找施先生哦,
記得把公司註冊在台灣才不會被民族主義給吞了
累了. 有沒有人願意接力幫我回上面這段?
內文搜尋
X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