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22&t=3272787&p=2#43652321
最下面有個連結,點下去會下載一份廠商幫桃園縣政府做的簡報
(我覺得應該是中華做的簡報,因此該份雖針對桃園縣,但中華不可能只補助桃園,應是全省性的吧)
補充:剛剛連了一下似乎連結不在了,RICO你那有備份的嗎?
更新:找了好久,終於找到源頭,桃園縣環保局這裡,點簡報資料下載
http://www.tyepb.gov.tw/01gbs/tes/lowpollution_75.html
再一次更新:
剛剛我有幫你打一次電話給那位張小姐詢問
他說第一波100座充電站已經送出申請
這100座是桃園縣政府補助的50%
(張小姐說50%是縣政府出,但我也打給縣政府環保局了,他又說這方案的50%是廠商出的,
因為政府出超過50%就會變政府資產,所以法規定補助不得超過超過50%,但不管,總是有人出)
另外50%是工業局補助
目前已額滿送件了
而要申請的話需等下一波專案,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目前桃園縣政府沒規劃
若是不等,工業局一樣會補助50%,但另外50%需要自付
我有跟他說,若是有收到第二波的申請資訊,請跟我聯絡,我會PO上來給大家
不過似乎只有桃園有呢,這下尷尬了
(但工業局的50%是全省性的)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油電混合動力基本上分三種,分別為並聯式、串聯式,以及難度最高的串並聯式。
並聯式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在原有的ICE(也就是引擎)外再外掛一個馬達,作為能源回收與輔助動力之用。
特點是馬達僅做輔助用,主要動力來源還是ICE。
另外在機械結構上,也會是最容易對現有汽柴油車款做改裝,來達到的Hybrid方式。
Honda Insight就是此例中小型市售車款的代表。
串聯式的概念簡單說,就是一台EV電動車外掛一個ICE來發電,延長可行里程的作法。
特點是馬達為主要動力來源,ICE只是一台發電機。
許多人會有「Hybrid沒力」的錯誤傳統觀念,與這種配置有很大的關係。
(同時強調一下,現在EV的馬達,已經追上甚至超越傳統的引擎了)
Chevrolet Volt即是此例的經典。
另外許多的油電混合大型車輛(如您說的hybrid垃圾車),也是採用此種方式運作。
(相信您這樣就知道,為何這台混動電動貨車/垃圾車電池容量不用大的原因了)
串並聯式是最難打造的系統,也就是所謂的「深度混合系統」。
在串並聯式混合動力下,ICE與馬達需要能彼此支援,來提供直接的動力輸出。
ICE不但負責發電,且還要視情況提供適當的動力輸出。
馬達也要能依照當時的動力需求,負責回收能量/視情況獨立僅靠馬達運作/支援ICE提供輸出。
Toyota HSD系統即為此例最著名代表,如Prius車系。
(那顆eCVT跟行星齒輪組,真的是很厲害的發明)
另外再補充一點。Honda Insight的並聯式Hybrid方式,Honda已經說不玩了。
現在他們新的Hybrid系統也是跟Toyota一樣走串並聯式,作法跟Toyota的HSD相似,但略有差異。
哦,多謝您的說明。可是您說的和我過去的認知有一點差異。我一直認為混成汽車分2種,並聯式和串聯式。您說的「串並聯式」基本上還是屬於並聯式的混成。我一直把toyota的HSD系統當做中度或深度並聯式混成。wiki上也說power─split hybrid和serial-parallel hybrid都屬於並聯式混成的。
所以Honda Insight是屬於弱混成(並聯式的),馬達只是用於輔助動力,無法把引擎停止只用馬達獨立行駛。
Toyota的Prius是中度/深度混成,可以用馬達獨立運轉,而且動力系統能在馬達和引擎間獨立分配。這個要複雜很多。如果樓主要採用這種方式來設計,那還真的不容易。下面這個圖是wiki上的混成動力示意圖:
至於那天去看的垃圾車,是屬於並聯式的,2kwh可以單獨行駛2km(引擎關掉),所以這也不知道要歸類到效率不好的弱混,還是像prius的中度/深度混成(串並聯式).....
另外,串聯式混成的動力是很強大的,過去的船舶和火車都是用馬達驅動的,算是串聯式混成的先驅,柴油引擎只是發電機用來發電給馬達用的。這類設計沒有在馬達和引擎/發電機中間加上電池,所以引擎沒有辦法在最高效率之下運轉,也就和一般汽車引擎一樣,效率不好。
現在新款的日系車都在Cost down,北海道的4WD以經不如以往直接使用引擎+傳動軸驅動
因而發展e-4WD系統加裝在後輪上面
所以要加裝並不困難,而且可以不破壞現行底盤直接裝上去
簡單一點的話使用PLC+DSC(Labview)寫寫判斷式自行作開啟與充電動作
因該不難而且不破壞原車上電腦
不過蠻佩服你的行動力,給個讚




神咲 七海 wrote:
現在新款的日系車都在Cost down,北海道的4WD以經不如以往直接使用引擎+傳動軸驅動因而發展e-4WD系統加裝在後輪上面
嗯,這個看起來不錯,簡單很多。但是控制部分仍然需要費心的。
這種車是前2輪由引擎直接驅動,後2輪由引擎加發電機加馬達驅動。所以如果能夠在發電機和馬達中間加上電池,讓引擎改善效率,就可以達到混成的效果。參考文獻PDF
這些車輛有使用這個e4wd的系統:
Nissan
March/Micra (3, 4 generations)
Cube (2,3 second generation)
Cube Cubic
Tiida
Tiida Latio (only first)
Note
Bluebird Sylphy (only second generation)
Wingroad (third generation)
Mazda
Demio (2,3 second generation)
Verisa

Retrofit Hybrid kit
kaiman凱 wrote:
若有現成套件就太好啦...(恕刪)
bwca wrote:
哦,多謝您的說明。可是您說的和我過去的認知有一點差異。我一直認為混成汽車分2種,並聯式和串聯式。您說的「串並聯式」基本上還是屬於並聯式的混成。我一直把toyota的HSD系統當做中度或深度並聯式混成。wiki上也說power─split hybrid和serial-parallel hybrid都屬於並聯式混成的。
所以Honda Insight是屬於弱混成(並聯式的),馬達只是用於輔助動力,無法把引擎停止只用馬達獨立行駛。
Toyota的Prius是中度/深度混成,可以用馬達獨立運轉,而且動力系統能在馬達和引擎間獨立分配。這個要複雜很多。如果樓主要採用這種方式來設計,那還真的不容易。
至於那天去看的垃圾車,是屬於並聯式的,2kwh可以單獨行駛2km(引擎關掉),所以這也不知道要歸類到效率不好的弱混,還是像prius的中度/深度混成(串並聯式).....
另外,串聯式混成的動力是很強大的,過去的船舶和火車都是用馬達驅動的,算是串聯式混成的先驅,柴油引擎只是發電機用來發電給馬達用的。這類設計沒有在馬達和引擎/發電機中間加上電池,所以引擎沒有辦法在最高效率之下運轉,也就和一般汽車引擎一樣,效率不好。
要說串並聯式也是一種並聯其實也是對的,但運作方式差距不小(尤其是它還可以串聯運作)。
簡單這麼描述吧。如果要保持動力,則串聯式不能關掉馬達,並聯式不能關掉ICE,而串並聯式則是可以隨便搭配。
另外您提供的wiki中,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
至於要說以混合程度分類,個人一直以為這樣的分類方式不是很好。Full Hybrid/深度混合部份沒有什麼異議,但對於「中度」與「輕度」要怎麼分類,就是個很複雜且比較主觀的問題了,與運作方式/機械原理較無關係。
就拿wiki上的資料,您也可以看到他主要分成Full hybrid、Mild hybrid兩大類跟一個插電類。
插電簡單講就是全部再加上一條尾巴(笑),所以先不用管他。
就Mild hybrid這類裡面提到的概念其實就是並聯式,而Full hybrid就是串並聯式。
但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像Volt這類串聯式Hybrid卻沒有定位成Light hybrid。
(Volt硬要歸類的話,反而會跑到plug-in,甚至會跑到增程EV去。)
且串聯式跟並聯式的差別,簡單說穿了,就是ICE跟引擎主要扮演的角色位置對調一下,一個變長(可行走距離)一個變強(多輔助推力)而已。
所以要說串聯式的字面上意義能light到哪裡去,我個人是不太相信啦(笑)。
樓主的作法,由於看起來像是要從傳動系統來動手,因此我個人主觀認為很可能是並聯式。
當然要改成串並聯式也不難啦,把一台Prius想辦法焊上Wish車殼就可以了(喂!)
(以上這句純屬搞笑。真要這樣搞,去進一台歐版7人座Prius +搞不好還比較划算...)
垃圾車的部份,由於關掉ICE還可以跑一段路,基本上至少是串聯式無誤。串並聯式?有可能。
至於ICE效率部份,就要看實際Hybrid系統的設計了。
有沒有電池,個人覺得僅會對動能回收部份有影響,跟ICE本身的運轉效率比較無關。
反倒是ICE所採用的行程,跟ICE的轉換效率有很大關係。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