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電動機車的未來下定論還太早...淺談台灣機車市場


魯拉拉拉 wrote:
大陸電動車是不夠快,續航也不夠長,但是夠便宜就會吸引消費買,露天上面的電動車如果全部在除以2來台灣賣,會不會有更多人買單?...(恕刪)

當然會啊!不過多不了多少,買東西還是要實用才是最主要考量,實用性符合需求之後才會考量CP值。
對於沒位置充電的人來說,永遠不會買,車速跟不上主流的車速,通勤騎很危險考慮之後也不會買。

魯拉拉拉 wrote:
我從不會用現在的眼光去衡量某項科技...(恕刪)

但是你看未來的眼光更不準啊, 說好的兩年倒呢?

魯拉拉拉 wrote:
我從不會用現在的眼光去衡量某項科技,電池技術日新月異,但是睿能的科技一眼就望透了 完全是建立在消費者介意的充電時間和電池壽命阿 ...(恕刪)


這句話的邏輯實在怪怪的, 你不用現在眼光去衡量某項科技, 然後說睿能的科技一眼就望透了, 然後衡量老只是建立在消費者介意的充電時間和電池壽命?? <-- 這不就是現在的眼光去衡量睿能的科技嗎??

魯拉拉拉 wrote:
個人認為睿能...有點危險啊


你這種貧弱的邏輯,與商業預測
我真怕你在狼性滿滿的中國企業混不下去啊
成天在電車版發狗狗肉要垮的廢文
從2年前打臉到現在,臉還不夠腫嗎?
魯拉拉拉 wrote:
電動機車的未來下定論還太早...淺談台灣機車市場



只要政府法規一定, 立馬就做, 要的是魄力

不要玩假的,一天拖一天, 敷衍了事
樓主還是看不懂Gogoro在玩什麼商業模式,也看不懂為何其他電動車廠被打得難以還手,
Gogoro表面主打的是換電系統,事實上是在用更符合人性的使用者介面,推電池租賃共享的概念。
使用者繳交的月租費,最大的意義還是在於排除電池的成本管理和風險。

假設如很多擁充電派的人說的,快充5分鐘真的能商業化,最後獲利的還是Gogoro,
因為Gogoro可以降低建立換電站數量,去用更短的時間充飽電服務更多使用者。
消費者還是可以用30秒換完一組電池,無需等待幾分鐘的充電時間,和電池後續故障的成本。

睿能已經實質上已經贏了,公規與否在臺灣都不會改變這個狀況。
公規是有助於臺灣廠商打國際盃啦。
 五年或十年後有更好的新的電池技術睿能也可採用,其它車廠在換電是沒機會了。
充電的五年內無法達到換電的功能,就只能玩綠牌,即使以後固態電池夠便宜了,快充的高電流充電器還是高成本,也無法與有幾十倍車主的睿能競爭,而且當換電站普及率很高了,更沒人會選擇受限多的充電車。

due0425 wrote:
樓主還是看不懂Gogoro...(恕刪)

換電是一個投資極大的事業(能源業),我想投資方是看上綠能產業這塊(目前都是靠全世界的政府補貼才存活)...
30萬台損平嗎?一般機車10萬台應該就賺錢了。可能賣車的真的看不懂賣手機的想法,只是消費者買的是車,卻變成另一台手機了!
進入『未來』的風險,是來自於尚未形成新觀念以面對新事物,直白地說,就是沒人知道該如何形塑那種事物。而沒有思考太多,就進入那尚未存在的市場,沒有理由會受到支持與讚賞,甚至其失敗的風險也無從估計。市場是啥樣子都未知,要如何評估失敗之風險?而失敗之時,也只會有那一個人失敗,他當然會獲得全部的嘲笑。作為一個披荊斬棘的先行者,他所要承受的,是我們這種芸芸眾生不能了解的。
十五世紀時,達文西密碼的那個達文西,設計出一部用發條驅動的車。接下來的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世紀,出現各種發明先後被用於設計汽車上。但遲至二十世紀初,由於亨利福特的堅持(創業失敗六次),終於大幅降低汽車生產成本,並且採用分期付款的商業交易,汽車開始普及;另一方面,同一時期,瀝青的成本也大幅下降而得以大量用於鋪設道路。如此,歷經四百多年。
一個市場的形成,如上所述,需要時間發展、更需要各種直接、間接的條件配合,才能水到渠成。要在哪個時間點發展或創造新市場,見仁見智,太早則陣亡,太晚則眼紅;但是又沒有如數學公式一般的判斷準則來認定何謂太早、太晚。但是,作為先行者的好處是,由於在別人眼中看去,根本沒有市場存在,是那個人業障重,看到不該看到的而失心瘋,則那個人有大把大把的時間,慢慢地摸索。因為沒有別人願意成為愚蠢的那個人,則那個人當然不會遭遇競爭者;既然沒有競爭者,資源可以慢慢累積,不必一口氣、兩口氣取得大把鈔票(相同的蠢人也沒有幾個)。
如果失敗,固然難過,但因為上述原因,不需要將身家都押注,所以失敗之後還能過日子。如果成功創造一個市場呢?那個人由於吃足苦頭,獲得了許許多多『別人』無法知曉的種種細節,他太了解這個新市場,則市場行情自然由他決定,他的價格就是標準,他的價格就是可以最高。而相關的供應廠商,無法不『自然地』向他靠攏。
芸芸眾生的我們看到他賺到錢了、或即將賺到錢,才進入這個由他決定行情的市場,稱之為後進者、稱之為太晚則眼紅的非常正常的平凡人。後進者是很難有條件『主動定價』,就因為不是『第一個』;所以後進者的通用招數就是——低價。在別人的戰場,玩自己的低價遊戲,可乎?
訂高價,當然必需具有正當理由;銷低價,比訂高價更需要正當理由。當消費者終於了解低價的緣由,就會開始評估所謂的CP值,這個過程,通常不利於低價者。如果大多數消費者認為這個低價的CP值很讚,則『它』完全喪失未來往上改變價格的機會;反之,『它』就必須更努力往上改變CP值,以獲得青睞。無論何者,低價者都很艱辛。而且一旦出錯,各種『低價式』的抨擊將隨之而來。
低價是很能引導經營者劍走偏鋒的。看看小米,『卿本佳人』,本來是單純的智慧手機品牌,但就因低價造成獲利不足以維持營運,必須『開發』新市場,但真正的『開發』新市場,是多麼不易(詳上述);所以,所謂『開發』新市場,其實還是做著別人已經做了又做的事,也並沒有創造充分的差異化。當『小米』這個招牌不能再呼喚追隨者,代表『小米』已經喪失代表『智慧手機』的形象與魅力——因為『小米』擁有『太多』而使『小米』的意義性,愈趨模糊。長此以往,『小米』的意義,可能只剩下——喔,就是做3C的公司嘛。
目前其他電動車廠的車又爛又貴! 爛沒關係,只要夠便宜還是會有人買單,原本在大陸賣1萬5的,結果在台灣賣3萬,根本是炒短線

你才真的不懂,快充上市後,消費者要考慮的只是快充多出來的充電時間+電池成本,對比換電架構的月租費哪個划算而已
當快充能快到消費者能接受時,甚至在家充,在路邊充還比跑一趟換電站還快時,這時候就是換電架構開始走下坡的時候

你騎到換電站假設要10分鐘好了,快充在家或在公司也是10分鐘內,而且電池換新成本也遠低於換電月租費,你選哪個?


due0425 wrote:
樓主還是看不懂Gogoro在玩什麼商業模式,也看不懂為何其他電動車廠被打得難以還手,
Gogoro表面主打的是換電系統,事實上是在用更符合人性的使用者介面,推電池租賃共享的概念。
使用者繳交的月租費,最大的意義還是在於排除電池的成本管理和風險。
假設如很多擁充電派的人說的,快充5分鐘真的能商業化,最後獲利的還是Gogoro,
因為Gogoro可以降低建立換電站數量,去用更短的時間充飽電服務更多使用者。
消費者還是可以用30秒換完一組電池,無需等待幾分鐘的充電時間,和電池後續故障的成本。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