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讓Gogoro的里程費變成0.5元的方法


惡魔的右手 wrote:
沒待過製造業的外行...(恕刪)


耐心看別人愚昧的砲轟就好!!
如同:
郭台銘表示,自動駕駛的最大贏家最終還是在汽車業,「因為汽車業我也供應100多個零件給特斯拉,你們可能不曉得特斯拉第一部汽車是在台灣做的」。
售價3.5萬美元的Model3到2018年要售出50萬輛、2020年要到100萬輛,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不找台灣的供應鏈一定辦不到」,全球只有台灣人可以把任何很尊貴的東西,在短時間內把價格壓低,生產出物美價廉的好產品,像蘋果的iPhone,如果沒有台灣的供應鏈恐怕沒有今天。


低薪的罪魁禍首?

不壓榨勞工,哪來的利潤?

如果勞工一直都拿高薪,要怎麼跟大陸人海搶單?
更何況大陸的地方又大

台灣本來就是習慣惡性競爭,低價搶單!
何不問問業者~車價到底包不包含電池

這個問題為什麼沒人問也沒人答?

因為電池真的是太貴了,所以廠商佛心來著~讓你們可以用租換的方式使用?
那電池一開始有沒有包含車價?
網路凡走過必留痕跡!
沒錯! 獨一無二的GOGORO就是沒常識的人做出來的
也挨了大老闆罵才降價!
現在賣的不錯~

樓主誤會GOGORO收費方式
GO廠收費內容稱- 換電馳服務方案
不全部用里程收費,依里程收是"額外里程"
服務範圍內是-贈送里程/月
用不完還不能保留!!
再說~
依樓主計算似乎也一絲絲圖利GO廠
也很合理,不過多想
便宜的每公里0.5元,消費者也聰明的選擇GOGORO
這下可慘!
換電站不足,生產不及,油車不好賣...這些會發生的現象
樓主會如何解決?!
惡魔的右手 wrote:



沒待過製造業的...(恕刪)

哇賽30%毛利耶,那柯董真是頭殼壞去沒搶先一步投資睿能,用嘴就能產生毛利了。


惡魔的右手 wrote:
沒待過製造業的外行人...有時候真的懶得回...
任何以"有形的物體"為販售主體的商品,物料永遠是最大的成本...
管銷費用以及研發費用沒有公司會當成固定成本來算的...
GGR 2代賣2.5萬,至少已經包含30%的毛利

真是偉大如您的製造業思維呢

你講的製造業 一般而言是單純製造
單純製造 扣掉人事管銷、機台等基本維護之後
就可以計算淨利

那你的通路呢
那你的行銷呢
那你的店面費用呢

GOGORO是完整的產業鏈
要講的話更接近自產自銷完整通路的 資訊業
資訊業算上上游進貨成本到末端售價
整體毛利有超過5%就是很爽了

說真的
台灣就是都是製造本位思考
所以都不用計算開發成本、設計價值和行銷計畫
所以慣老闆喜歡削價競爭(用抄的就不用開發、不用請設計師)
前端拚價格就不用行銷(行銷規劃是什麼 廣告是什麼 可以吃嗎)

這是為什麼台灣還是代工大國。
這討論點完全忽略了人性~
國產電動機車只要換電池費沒有里程費~所以一次收費就超高!
勾勾龍就是以分期付款讓你一次覺得沒有花很多而且不提電池費讓你覺得電池用免錢才賣得好!
現在又要分成電池費跟里程費~~感官就是你要收兩筆那算了!
我乾脆只要一次付電池錢就好~
市占率馬上下降!

惡魔的右手 wrote:
GGR 2代賣2.5萬,至少已經包含30%的毛利
所有的費用包含員工薪資本來就是用這30%的毛利去cover
扣掉生產機台折舊攤提、人事成本...剩下來的才是"淨利"
保守估計至少還有10%淨利行...(恕刪)


好厲害, 算的這麼精, 可見你手上一定有睿能的財報
比如, 他賣了幾台收入多少, 花了多少物料成本, 才可以得出30%的毛利數字
然後你也一定還有他們機台折舊及人事成本...的數字或報表
才可以得出保守估計至少還有10%淨利...

可以讓我們知道那些數字是多少嗎? 還是你只是..想想..猜猜而已?
靈長類 wrote:
好厲害, 算的這麼精, 可見你手上一定有睿能的財報...(恕刪)


睿能的財報沒這麼難查,全名是睿能創意股份有限公司,後頭有一家境外公司控股。
曾經有財經網站分析評估睿能跟Panasonic買電池的成本一顆約8000元,電池沒有你想像的貴。

就財報來看,銷貨毛利大約25%,看起來蠻健康的。但是睿能仍是個賠錢的公司,他最大的費用(除了薪水)是充電站和電池採購,另外這家公司製造費用、研發費用跟行銷費用差不多。財報的編制也非常有意思,電池和充電站2016以前看起來是直接費用化而不是採取每月攤提(這會產生帳面鉅額虧損),很有意思的策略。

所以跟大家想像的不同,GGR應該算是個資產股。它的爆發性利潤應該會是在於開始執行純粹的電池租賃合約後,幾乎是沒本生意了,造車並不會是核心價值。GGR的目前營運資金來源仍在於燒投資者的錢,所以賺不賺在現金流量充足的狀況下,其實不是那麼重要,而他仍在擴充資本。GGR籌資算是成功的,國外有興趣的投資者不少,因此國外也可以找到一些分析材料,大致上的說法是,GGR在策略上有些問題,它採取雙策略,把雲端分享,跟實體造車放在一起,風險之一是失焦。

在初期似乎是個切入市場折衷策略,但我認為未來服務跟製造會分拆。

特斯拉市值超過GM不是因為它賣車賺錢,而是投資者買單放錢給它燒,期待它日後成主宰市場成為霸主。GGR目前最重要的是讓投資者買單,消費者次之。否則要靠買車用戶讓它產銷平衡,售價大概會是目前的再乘以2。消費者會買單嗎?

讓Gogoro的里程費變成0.5元的方法,其實關鍵在於經濟規模,引入其他業者共用系統共同把餅做大,因為要靠GGR一家很難,而時間是敵人不是朋友。




BigMac4Diet wrote:
睿能的財報沒這麼難...(恕刪)


他財務上的數字, 很難看出電池或換電站是一次性的費用化還是折舊攤提
比如, 20153Q的電池費用為2784萬, 到20162Q又有1630萬

但你看它的車輛掛牌數, 到20161Q時已掛牌5627台, 先不管在換電站上佈建的電池量,
光售出車輛上的電池數就有11254顆, 而電池費用才2784萬, 一顆才2000出頭?
如果再加上20161Q佈建超過200個站, 平均每站約為18顆電池, 總數為3600顆以上
平均下來一顆不到2000元, 所以應該是用攤提來計算費用..
靈長類 wrote:
他財務上的數字, ....應該是用攤提來計算費用..(恕刪)


如果是攤提,每季財報都會出現,但是就季報來看,並不是。網上可取得的財報不外乎是GGR提供給投資者的資料,財報的編制只要符合會計準則,科目的編制是公司自主的事,但從架構上可以表現經營者的企圖心。

主要科目(Master account)如銷貨,費用等有嚴格的會計認定。所以銷貨利潤的數字會是準確的,其他就要看細項科目怎麼編了。例如就GGR薪資來看,平均員工薪資沒有很高(4萬多),但是眉角有的公司把把研發人員薪資算研發費用,銷售獎勵金算在行銷科目。這樣你就很難從某一個科目去看實際數字,需要交叉分析。

以GGR的量批量採購一年或半年進貨一次很合理,GGR應該沒有大牌到Panasonic對它每個月出貨,一年18650的採購量可能一條產線1-2周就做完了。

引述的電池單顆成本約8000,分析方法不知,但不太可能用財報分析算出來。一般的分析法是就BOM分析,Panasonic cell的合約採購單價並不是機密;有些分析會加上內線情報交叉分析,但不得而知。

必須強調,成本跟售價是兩回是。COGS指的是生產的全部成本(主要是原物料,工資和產線固定資產攤提)。研發跟生產成本沒什麼關係,除非是以科目分攤到零件成本上,管銷就更沒關係了。所以毛利高低不等於會賺錢會賠錢,要看看平衡點(規模經濟量)在哪裡。
睿能創意,,,,

台灣市場小,對外行銷管道少。是不是只靠有創意,甚至擁有全球專利,也很難從台灣崛起呢?

如果答案為「是」,難怪只能做代工。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