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dora wrote:
GGR 換電系統整個思維,一言以蔽之就是:肥水不落外人田
即便以後有別廠牌機車,可以用它家的電池,但電池與換電站,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也就是企圖壟斷整個換電市場。
公平交易法有限制聯合與不當競業
你這是欲加之罪說詞
市面上有超多類型應用商品都是專門設計那叫做量身打造
這你也能極端解釋成"企圖壟斷市場"這標準還真寬到海邊
蘋果企圖壟斷蘋果智慧手機的市場是哪裡有問題?
它設站維修服務它的客戶賣它的配件使用於它的產品
是壟斷了手機市場什麼東西?
它有不當妨礙別人不能發展相似換電方案?
還是換電是它獨門專利其它人都不能採換電方式?
政府之前也補助了兩家換電他們又是什麼系統?
而光陽現在這系統它不就可以換自己的電?
你在說什麼業者又壟斷什麼市場?
現在工業產品有些是採市場已成熟方案
但也有一狗票是採特規設計獨門獨家
像小如手機電腦印表機大到汽車飛機甚至大砲軍艦全都有
依你邏輯其設計部份或耗材等特規就是企圖壟斷市場?
若特規設計就能等於"企圖壟斷"得出是唯一答案嗎?
不是吧~
再說在商言商企業它不利益導向是要當慈善事業經營嗎?
全世界一大堆企業都"企圖"壟斷各種市場是哪裡不對了?
fedora wrote:
全台機車數量有一千多萬輛(含油車),如果未來全面電動化,電池的需求量是非常龐大的,至少要3~4千萬顆,換電站少說也要有幾十萬座才夠應付。
以睿能這家公司的規模和財力,有辦法做到這種量嗎?
就算讓它不斷吸收資金,10年、20年成長擴展規模,也很難吧。
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現在2018年,還有17年。
換言之,它終究只能吃下台灣一部分機車數量,不可能未來台灣的機車全面電動化後,電池與換電站都由它來負責,由它壟斷。
這樣巨大的量,必然是得公規,由多家廠商,或者任何想做生意的民眾,去共同營運,才有辦法達成。
所以政府要開會議讓業者自己喬啊
而夠份量的那時都在做充電不做換電並斥之以鼻
換電規格資料期限前還屢屢抨擊換電如何如何就是不想做不要做
那自然換電部份由唯一提出規格的換電業者做主不然要怎樣?
之後發現用各種藉口也檔不住才急忙推換電上架
這又是誰故意搞出來"假圖利"的問題?
再說你的思維跟前面相同在預設立場鑽牛角
電動機車不是只有換電還有充電類型
那些油車商自認為"充電"才是王道
自然就會占有"絕大部份"往後的電動機車市場
這些跟換電系統的電動機車有何關係?
換電電池又不會賣給它們充電系統只要有量應付它的市場既可
它量不足自然是自作自受無法擴充市佔率
被其他家換電或充電抑或是其他如油電車搶去
充電的量本來就是那些主打充電的轉型油車廠負責
兩者都不關別人事
你怎麼好像一直用假設當成事實來推論而且只得出一個可能
卻一點都不注意自身假設中邏輯矛盾與大洞呢?
fedora wrote:
再來它堅持一定要換電月租費,外銷是有困難的。
台灣島並不大,還能這樣廣建換電站。
歐洲大陸、美洲大陸、非洲、亞洲,土地那麼大,怎麼廣建換電站。
如果只能侷限在一個城市中騎,這樣誰要買。
GGR 說外銷 德國、法國,結果上網查情況,竟是:共享機車
就是類似 YouBike 微笑單車 那樣子,給人租的。頭30分鐘4歐元,之後每10分鐘1歐元。然後安了限速器,最高時速 45,這樣沒駕照的人才能租借。
搞半天,原來不是外銷出去,而是與當地業者合作,擺著當共享單車。
難怪這樣封閉的系統,政府還會扶持,八成打算著哪天市佔率低了,退下來當共享單車吧,現有換電站直接變共享單車的換電站。
但那高昂的租借價格,低薪的台灣人恐怕是負擔不起.....
這你就多慮了
因為這跟消費者無關
提醒你看看標題...兩陣營銷售策略不同,沒什麼好吵的
兩者策略不同設計不同產品不同市場自有所區隔
結果你的假設內卻全都是換電問題而且還只有一家要負責
最基本的假設就是錯誤的後面根本就不用推論
更別提這方式得出之結論會有多高正確性之可能
你可以有立場也可以用預設立場去做文章
但內容不要只剩"立場"
因為只有立場選擇性的片面解釋與假設並沒有討論的價值
它得不出你預設以外的結論
而這些不要的結論往往才是最趨近於事實的答案
你有誠意打很多字
所以個人直接就針對你的文章提出相佐看法
只是麻煩你先審視自身文章論點
若你連自己都說服不了就忍者點
討論不是先說先贏是要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