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RAAM wrote:
如您所言,動力才是核心技術的話
睿能都自己在做看看榮21試著發展自有的核心技術
光陽現在是等著先看能不能憑空撿別人施捨的R2800就是?
那麼---光陽心目中的普惠在哪裡
航空史上被發動機發展不順利拖累
空有機體與理想卻沒有辦法在歷史上順利燦爛一回的案例可是多到不行
最後:
真有人覺得P-47可以纏鬥?還是拿A6M當對照組... ...(恕刪)
我這只是類比,航空業上受發動機影響很大, 就像電動車受電池科技影響很大
在飛彈時代之前,的確在航空業是動力才是核心技術
機體還有辦法研究,但發動機有時就算授權還不一定做得出來
二戰時的日本不就是這樣,有德國設計圖高性能引擎還做不好
至於P47真要纏鬥也不是強項,續航力也不如P51
但對地攻擊載彈量不比二戰初期專業攻擊機差吧?
同樣的電動機車不也是如此?
14年前日系動力型鋰電池高不可攀
所以我前公司才會變通用鉛酸電池為主,非動力型鋰電池為子電池的混和系統
(相當於零戰上的榮21發動機)
至於光陽心目中的惠普在哪? 到時看電池發展到哪種程度了
總不能自己跳下來弄電池研發吧?
就像歐美的戰機研發,似乎沒聽說飛機設計公司自己設計引擎吧?
(二戰的中島和三菱應該算少有的例子)
至少光陽已經有子公司在做電動自行車等級的子公司(2015年我求職時有找過我,剛開始還以為是假的)
雲端系統的人才也早在汽車電子業存在(我2012-2015年待過的汽車電子產業公司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