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市場才正起步而已
新創公司當然是走在前頭的
新創公司也幾乎都是破壞式創新
這當然都會刺激到既有市場的用戶或是企業
現在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
當市場的龍頭老大也開始動作時
那才是戰鼓剛響起而已
不過舉過去的電動自行車,油車時代當作例子
參考價值是有,但並沒有那麼大
未來是要往前看的,歷史資料只是個下限
電動化已經是全世界的環保共識
也許不是最佳方案,但也不是一無是處
重點是
不管是換電,還是充電
未來企業爭相販售能源的潮流就是擋不住的
就像Apple,Google販賣App的時代
引起台灣消費者許多的爭論,畢竟台灣過去並不習慣付費買軟體服務
但以Apple為例子,其實它目前真正的營收獲利已經不再是販賣硬體(iPhone,iPad等等)
而是從App Store進展到Apple Music,iCloud等線上內容服務
這一切的前提是,付費所獲得的內容對消費者而言是有吸引力的
現在認為充電好的人,或許只是基於在家充電比較划算
但那只是以現在的收費標準而言
電池排他性目前看起來很重要
但手機的電池不早就不是共用的了
iOS與Android的APP彼此也不互通
同一款APP收費甚至要在各平台收一次
那麼消費者是否應該控訴手機製造商採用電池標準的排他性?
最後
政府推公版的事件的確是很有爭議
甚至,電動車的未來發展還是會有很多爭議
不過,還要用官商勾結這種萬年老梗嗎?
未來的事是往前看的
http://caf677.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