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

台灣電動車行業的思慮~

首先,在台灣並不大的市場,法規可以先放一邊,因為有民代可以解決
先把樣品車給組合出來,在合理的科學證據下,基本上可以先偷跑
我們有強大的立委,和無敵的媒體團做為基本的靠山....

市場問題涉及台灣人的用車習慣,這點是要做台灣市場很重要的一點
車輛的規格定義要相對符合目標市場需求,第一步先做對的規格,而不是好的規格

在現今全球代工產業下,基本上所有零組件均可OEM,套用現行的產品規格,基本上也可以佔有一定的比例
比如刹車系統,前後減震系統,等等...

有了上述的基本概念,再來評估可行性就很快了,我想要集資成立公司或投資開發就不難了
小股東集資,每股10萬,我想要促成這件事情並不難,難的是研發(組裝)的核心
量小而具備符合市場規格和價格的產品就很快可以定義出來了

首先目標市場的定義
會花10萬買電動機車的人,他要的是什麼??我們能給他什麼?
是檔車的外觀還是速克達的樣子??
對於速度和繼航力又有什麼要求?
上述二點能先定義絕大多數出來,接下來的事情進展就快了,至少第一次產品目標己經定義出來

前面對於成本的考量都拆的七七八八差不多了,而研發成本和售後保固成本並沒仔細的均分(提出來)
基本上首批購買者(小股東)可能再攤所有的研發成本,再加上不太完善的保固...
因為研發(整車組裝)都是零經驗,會燒錢,但會盡量燒少一點(因為都是對電摩的愛好者)
而保固前期只能因零件供應商給的產品條件而進行轉嫁,比如電瓶出廠三個月,到你手上剛好過保,但車架在你手上還有9個月等等...無法做到整車完全保固,這些也是不利因素

但是很有可能在前三批的試驗性車主過後(比如每批100台)公司的產品穩定和獲利基礎就可以開始有保證了
一個基本完整的公司就開始產生了,至於後續的傳統銷量通路和售後維修問題
我個人提出一個營銷模式的建議,為了合理的讓產品生存下去,可以在第一階段只做網絡銷售並且做基本車主問卷,不是重度愛好者和任勞任怨絕不抱怨的車主,拜托你先別買,因為很多東西還在完善中
我們公司是在賣一個夢想,世界第一電動摩托車的夢想,築夢踏實,在築夢的過程中,能別亂就別來亂了..

再來談談法律問題,要到法規吻合(新法上路)這點需要時間,但是在合法上路之前,有個基本保障,
就是從零件到整車都是完稅的,這點基本上是保障不會讓你車輛沒收的...還有一點就是利用公司的職權
每一位車主都是試車員(無薪),這點也基本上能讓交警通融,完整的資料,通上加上不白目,應該可以低調過渡.
至於立法問題.....這是可以解決的,只是需要時間,大廠也許一個會期或下個會期就能通過,而我們在缺少(完全沒有)公關費下,估計慢的話要到2~3年後才會通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會通過的,還有些細節就不便在這裏細說.

總觀上述,築夢是可行的,但技術問題有這麼多高手在此,缺的就是整合的人,和真正熱血的車主
很多人打打字說如果怎樣我一定花10萬買...可惜的是講講卡簡單,花10萬當個小白鼠的人又有多少
還要走在法規前面,過著偷車般的車主心態,而且保固還不知道那個先到期....
但是賭的是個夢想,一個可以做到的夢想...

以上亂七八糟寫了一堆,大家有空再討論討論^^







SZ Boy
很合情合理合邏輯又很有料的回覆!

里柯的大功率同好世界 / Rico's High Power Lovers World
szboy wrote:
首先,在台灣並不大的...(恕刪)


SZ大的出發點似乎是以成立車廠為出發點,探討怎麼樣才能為電動摩托車殺出條血路。
就我所知,台灣目前有三個團隊,不是電子業,也不是車業的團隊,正在投入開發當中。
而當國際上的電動摩托車(就連BMW都出了) 我們的三大卻還在那邊躲在"煉油廠"的後面,弄些網路打手出來說點動車怎麼不好(不行的科技,BMW會拿來砸自己的招牌嗎?)。

問題點不是在資金,問題點在於儒家思想的借力使力,四兩撥千金。 想說買些零件來兜一兜,或是買些機器來跑一跑,產品就出來了,可以賺錢了。 儒家思想注重搓湯圓,不注重研發,而日本,美國,歐洲的思想注重技術,並有冒險的精神。 這才是真正的問題點,如何達到消費者的需求,並且自己用起來爽。

我們看看目前這些賣電動摩托車的,與市面上電動摩托車的廠家,他們公司的員工,公司老闆,有幾個真正騎他們家的電動摩托車上下班? 就我的經驗,很少。 因為他們自己家的產品,自己都覺得用起來無法達到自己的需求。 這就是台灣企業最大的問題,只有問說能賺多少錢,沒有問說怎麼樣才能達到使用者的需求。 所以大家的研發方向,只是看看目前市場上能買到些什麼東西,或什麼機器,買來賣,或是買來生產可以得到多少利益。 好比最近接觸了些台灣的"馬達廠",跟對方的工程師談技術,感覺上就真的是秀才遇到兵。 馬達參數不懂,磁鐵好壞不知道,磁感不會算,就連電線的最高可耐溫度都滋滋嗚嗚。 只跟我說,機器大陸來就是這樣,我差點暈死過去。

因為不是朝著使用者的需求去發展,出來的東西不會好,自己也不會用,自然就沒有市場。
這就是目前台灣電動車行業的惡性循環。 也是目前台灣所有行業的惡性循環。

舉例來說: 就魔友會統計,使用者對於航程的需求約60Km上下,速度60Km以上(還可以有60Km的航程),售價6萬5內(不含補助),這樣的規格,達不到嗎? 魔友會裡的自強班前段班,航程能破100Km的都好幾位,速度破60Km(在這速度還有60Km的航程)的幾乎都達的到。 因為大家都自己土砲,所以成本比較高一些,但如果由車商來統合的話,一定會比較便宜。 但,似乎沒有幾間真正的車廠,有從使用者的角度來分析。 都只有買多少賣多少賺多少的疑問。

目前台灣車商遇到最大的困難是 1.電池 2.馬達
就我所知,台灣沒有一間像樣的電池廠,都是些"實驗"性,或是"特定用"性比較高的產品,說穿了就是要賣的貴,東西又比人家差。 好比上次我打電話去必翔,問他們的鐵鋰價額。 他們的報價是A123的3倍多,A123已經比人家貴了2~3倍,這樣的天價,還每天上新聞說多好又多好,賣了多少又多少,實際上問問賣原料的廠家就知道實際上他們有產多少。 至於其他的台灣電池廠家,給我的電池報價,居然比Panasonic給TeslaModelS用的電池報價還貴,賣誰阿? 騙消A嗎? 東西規格還是人家的一半不到。

至於馬達,公業局要求說,馬達線圈要在台灣繞,矽鋼片要用台灣的。 問題是台灣真的懂馬達的有幾各? 真的有辦法設計馬達的有幾各? 真的會驅動馬達的有幾各? 儒家思想限制了投資者對於冒險的意願。 (要不我來集資投資馬達廠,先研發2年,頭期研發約1.2億,2年後再增資1.2億做設備,有人有興趣嗎?) 人家大陸因為窮,窮則變,變則通。 反而台灣企業因為有點錢,變的怕死,怕累,怕失敗,退縮到後面,反而可以走的路,可以用的資源越來越少。

至於目前台灣電動車的展望。 我認為時代潮流是不會改變的,雖然三大的打壓,與大眾的誤解。 但像魔友會裡,大家對於電動摩托車的熱情,對於環境乾淨的期望,對於省錢的目標,以後就會成為台灣電動摩托車業的先鋒。 儘管整各石油界對於電車的不友善,但是電動的效能就是比油好,使用成本就是比油便宜,當省到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大家都看到的時候,就是大勢已到的時候,那時,誰都擋不了,誰都阻止不了真正的趨勢。 真正的趨勢,會比大家想的都更快到來,好比MP3取代CD,LCD取代映像管...


P.S. 最近Paul Walker在朋友開的台Porch內車禍爆炸身亡,怎麼沒聽到大家說"用汽油好危險歐",用汽油的汽車等於"滿街跑的汽油彈",什麼時候碰一下會爆炸不知道。 而Tesla上次底盤撞到東西,還會把車子慢慢停到旁邊,提醒車主趕快下車,結果車主沒事,卻被大家罵說電池好危險? 同樣的體積下電池能儲存的能量,沒有油的1/10,要爆炸也是油的能量比較多。 實際上電池包比油箱安全太多了。
shenta wrote:
SZ大的出發點似乎是...(恕刪)


備分備份
里柯的大功率同好世界 / Rico's High Power Lovers World

shenta wrote:
SZ大的出發點似乎是...(恕刪)


+100分啦

完全同意, 這是台灣這些多數企業家悲哀之處, 當年提著一打皮箱賺的財富主要是機會財,

賺到高峰轉型不打穩, 只想單一模式就繼續play, 跟著me too比製造能量全球製造工廠還會輸台灣嗎

? 不想補建基礎, 也不重視客戶價值=解決客戶最主要問題所在, 才能跳脫製造賣產品比價循環,

只想炒短,

現在是空有電動車期初啟動基礎, 後面卻完全輸人一大截, 當然把自己綁死的電動車輛法規

也是功不可沒呀

shenta wrote:
舉例來說: 就魔友會統計,使用者對於航程的需求 約60Km上下,速度60Km以上(還可以有60Km的 航程),售價6萬5內(不含補助),這樣的規格,達不 到嗎? 魔友會裡的自強班前段班,航程能破100Km 的都好幾位,速度破60Km(在這速度還有60Km的 航程)的幾乎都達的到。 因為大家都自己土砲,所 以成本比較高一些,但如果由車商來統合的話,一 定會比較便宜。 但,似乎沒有幾間真正的車廠,有 從使用者的角度來分析。 都只有買多少賣多少賺多 少的疑問。 ...(恕刪)

我.....可以冒眛請教一下嗎?
如果這樣改裝,六萬五可以達到嗎?

等同油車的60km(不用gps速度)
續航力50km以上
一步一腳印 wrote:
如果這樣改裝,六萬五可以達到嗎?
等同油車的60km(不用gps速度)
續航力50km以上


不行嗎?完全可以!

但我不認為這樣叫做改裝,充其量只能算是找回原來應有性能的優化而已。

表速60很快嗎?
50公里很遠嗎(60的表速之下)??
一點也不!但已足夠大部分通勤族使用!






里柯的大功率同好世界 / Rico's High Power Lovers World
我的想法很簡單,最小商業化運行,來取得法律親民的基本保障,并且生產台灣人要的電動機車,跳脱大廠的市場控制。

誠如我先前所言,先做對的規格,而不是好的規格,不然就會陷入資金的無底洞。

誰都想做好,也想做大,但是這會有個過程,一步到位的研發和規格定義,只能說對企業是個豪賭。
企業不能生存,做什麽目標都是空的。

如果可以,把加州那台卖近两万美元的電動檔車買回,破解複製核心,再看有没有辦法二分之一价格上市,然後再看市場有多少人買單?

最後還是回到法規呀,性能價格比呀,這些頭疼的問題!




半夜回完洋人姨妹儿之睏味去回覆:)

補充說明,如何取代現有125速克逹機車才是立足之本。
SZ Boy

szboy wrote:
誠如我先前所言,先做對的規格,而不是好的規格,不然就會陷入資金的無底洞。

szboy wrote:
補充說明,如何取代現有125速克逹機車才是立足之本。

+1,完全同意,我一直以來都這麼認為~
為什麼沒有人做打檔的電動機車啊!
因為打檔的油車比一般的摩托車還省油!
打檔電動車也因該會比較省電吧!
  • 4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