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gabu wrote:其實就簡單再增加計...(恕刪) 那...如果你是廠商, 你的競爭對手派個1000人跟你租計次的拿到電池後都不用, 放在倉庫, 五年後再拿回去換新的來, 你只能收到一次的錢, 這生意你做不做?
個人認為最理想的方法,跟開板表達的差不多,但是有一點出入。1. 車體內建一顆容量較小的電池,續航約5公里上下,做法可比照現行電動顆車,內建充電插頭充但電。2. 目前換電式電池為額外付費使用,以每組計價(兩顆)。3. 換電式電池容量耗盡後轉為內置電池供電,降低速限行駛。4. 內部電池充電時間約6~8小時。但是相對的,車體本身成本,重量會相對增加,電池壽命也會因使用者習慣改變,當然內置電池的更換由使用者負擔。針對如果長期霸占換電式電池會不會損壞電池,相信機會不大,內部保護應該會把電池鎖住,進入低耗電模式,一般規畫應該可以維持1~2年不會傷到電芯。這樣可滿足純粹把GGR當買菜車用戶的省錢需求(但是內置電池的替換也不會便宜到哪去...)也可以滿足每次把電池用到乾才會去換的用戶,用內置電池的動力去更換電池。為了保護換電式電池的健康度,可用容量可能會有所減少,為了電池的壽命,也就是營運成本的考量。
kun429 wrote:因為樓主大概以為用...(恕刪)這些電動車科技等能用完全的太陽能代替電能時我認為才有意思不然說什麼比汽油車環保等我覺得還好從一個坑到另一個坑而已!. 就算電動車所需要的電全部來自火力發電廠,碳排放也會比跑同樣里程的汽油車低得多(可能只有汽油內燃機的一半)因為能量轉換和使用的效率較高,而且在大型發電廠污染排放的控制和要做碳封存也會容易得多所以會比較環保,更別說其他電力來源了汽油內燃機的能量使用效率太低了
以為用量少就該收費少,其實是消費者的迷思用量少的人,通常是少數客群根本就不是廠商利潤的來源減少收費不但沒有益還可能破壞原本設定的利潤每次看到有人討論低資費或按次計費,就只能覺得無聊又好笑市場上的低價,通常是廠商競爭而來如果GGR是電車的第一名,市場就要有第二名才能產生競爭只是,電車的第二都還不知道是誰GGR已經把市場拉到直接與油車競爭GGR的降價策略針對的是油車產品無法提供的利基所以他不在月租費做大幅調降哪天出現真的有競爭力的電車才有機會在費率上的殺價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