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lin wrote:蘋果日報的這篇報導...(恕刪) 用「換電式」這種過渡產品來當作公版,完全是短視的舉動。市場自由經濟就由市場決定就可以,不用太早制定什麼公不公版。當有些人在講電動車環保安靜的同時,都沒想到一點。那就是電的來源並不是環保的。而且現在電動車還沒普及的情況下都有限電的情況了,請問電要那裡來?很多人以為北部因為車多所以空氣一定最差,事實上不然,有概念的人會知道全台灣的空氣最污染的地區不是大台北地區,而是中南部的南投。而且北部地區的空污大都是由境外傳入的,而南部的空污則大多是境內自己產生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的石化工業大部份在中南部。如果為了要用電,發電廠要再蓋下去,請問到時後要蓋到那裡去?台灣就這麼一丁點大而已。電動車目前的電池技術因為還不到位,所以才用「換電式」這種折衷方式來取代,如果未來有所謂的「鋁鋰子」電池聲稱的,能夠一分鐘充飽電,電池也沒壽命問題,那才是真正改變時代的科技。到時後還需要什麼「換電式」?電動車裡面的技術會隨著科技發展而更精進,比如說傳動的部份,但是吃電力的部份,只是個過渡產品,因為電的來源是污染的。也許像污水一樣可以把污水變成乾淨的水,有一天科技也可以解決空污的問題,但也應該到有這種解決空污技術出來之後再來提昌才對。政府的補助及鼓勵都太早。這些過渡產品應該由市場機制自行去決定,政府該作的是去投資下一代改變時代的技術就好。
個人認為圖利廠商又如何? 政府所做所為不就是為了圖利廠商,照顧人民嗎? 難道政府的功用是鬥倒廠商,踐踏人民?台積電的持股79.9%是外資,投資個晶圓廠受阻,政府不是也急著幫忙開路,圖利外資嗎?有了統規,其他廠不用再浪費研發費,不是也很讚,不然是要像城市動力以前那種換電站啊,那時候他也是政府指定的統規,只是沒人要跟⋯統規後,不喜歡GGR的小座墊,不耐碰的鋁車架,貴死人的馬達,可以選Candy、e-moving換電版啊,不用再受GGR的鳥氣,不是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