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政府圖利?換電公版歷史事件懶人包,請理性討論!

s952699 wrote:
一直喊快充多好又多好的...(恕刪)


不過要大區堿廣設換電站來滿足電力補充這種做法也是行不通的,因為代價太高了。

總之換電、充電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前者是否能讓電池更有效率?例如一顆就能滿足時速60km以上200公里續航力?那ggr的車體可以裝兩顆電池,一顆就當備用,車主可以擁有三顆電池,那在家充也不是什麼難事,這樣換電站就不用廣設全台。
後者的快充能快到什麼程度?目前我們的手機充飽電都要兩三個小時,何況一台汽、機車?

其實快充技術的進步對換電也是有幫助的!大家其實是一家人!並沒有分你我!
充電或是電池的進步,能運用的交換方式就會更靈活~
yurue wrote:
手機充電器變輕,的原因就是用IC取代線圈傳統變壓器。
現在技術還無法做出IC,可以處理大電流降壓,AC to DC。

小弟是電子工程師,我覺得還得糾正一下你的錯誤觀念.....
雖然現在封裝技術已經可以把power module縮到跟IC差不多大小,但裡面依然有線圈,只大顆小顆的問題而已
手機充電器(adapter)之所以那麼小:
1. 因為它的輸出功率本來就不大
2. 把Switching頻率調高可以降低電感的體積(但頻率越高效率越差)
3. 電容製成技術進步,大容值的電容越做越小

現在主流電源設計架構是switch power,電源轉換的流程如下:
AC->變壓器升/降壓(可有可無,看設計)->整流->DC->隔離/非隔離 DC to DC(Flyback/Buck,Boost)
非隔離式不管Buck或Boost都要電感(線圈),更不用說需要變壓器(線圈)的隔離式電源

大功率輸出的DC to DC電源看的是電感(線圈)及MOSFET/BJT/IGBT的規格
當然control IC也要看,而是否使用到Diode則是看設計需求

當然還有一種是不需要線圈的DC to DC電源設計,叫做LDO(只能用在降壓)
這種電源設計效率極差,但特色是供電穩定,大多用在低功耗的電路上
LDO的效率= Vout/Vin*100%

xboy200 wrote:
總之換電、充電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前者是否能讓電池更有效率?例如一顆就能滿足時速60km以上200公里續航力?那ggr的車體可以裝兩顆電池,一顆就當備用,車主可以擁有三顆電池,那在家充也不是什麼難事,這樣換電站就不用廣設全台。
後者的快充能快到什麼程度?目前我們的手機充飽電都要兩三個小時,何況一台汽、機車?

其實快充技術的進步對換電也是有幫助的!大家其實是一家人!並沒有分你我!
充電或是電池的進步,能運用的交換方式就會更靈活~

這邊其實是認同的

雖然我更認同換電這樣的手法,

但其實並不排斥充電車,只要充電車有等同GOGORO這樣的等級的我都考慮

只是也希望睿能在一定規模後,

可以開放有廠商可以租用或是以附權利金的方式取得自訂並收取月租的權利

用競爭去壓低目前偏高的資費
1F的文就是一面照妖鏡
greatlife wrote:
1F的文就是一面照妖(恕刪)


坦白說
GGR系統沒有成為換電公規
睿能反而應該要慶幸

因為一旦成為公規之後
睿能就要擔負起政策執行跟產業轉型的重責大任
甚至連電池資費調整
還是相關技術轉移
都要受到政府部門的監督
講難聽一點就是綁手綁腳

從推出第一台G1以來
一步一腳印的佈建換電站
從只有台北市 到現在可以環島
讓山葉、宏佳騰、PGO、台鈴
乃至充電車龍頭中華
都陸續加入PBGN



時至今至
還需要去糾結甚麼公不公規的嗎

光陽苦苦追趕了三年
在摸索的過程也付出了不少代價
最近好不容易拿出夠水準的電動車產品
希望光陽能實現承諾
堅持下去
鋒芒內斂,特立獨行
奇怪
一些平常喜歡說狗黑愛挖考古文的
怎麼沒來反應一下?
政府圖利? 結果國發金賠了一褲子屎

本來要禁油車的

因為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也轉彎了
ecmeel wrote:
GGR系統沒有成為換電公規
睿能反而應該要慶幸

因為一旦成為公規之後
睿能就要擔負起政策執行跟產業轉型的重責大任
甚至連電池資費調整
還是相關技術轉移
都要受到政府部門的監督
講難聽一點就是綁手綁腳


認同

重點決戰市場其實不是台灣
而是國外

台灣起步得早是優勢
但真的想成功不能只留在台灣


而當成為公規後
不再只是單純的市場競爭
需要面對的
反而成了政治現實問題了
到底什麼時候可以賺錢啊,聯貸打呆,全民買單!
  • 2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