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客5509 wrote:
你腦筋不僅打結, ...(恕刪)
繼續, 這是2018有人投書的評論節錄
====
筆者不禁想到,台灣推動電動機車其實已經多年,政府也陸續投入相當多資源,例如2011年,當時環保署提出「電動機車電池交換系統補助辦法」補助南北各一家系統業者。其中新北市由臺灣城市動力公司獲選,高雄由見發先進科技公司獲選建置,各獲得4500萬補助建立30處電池交換站。
然而,政府推動電動車,卻沒有先邀集廠商以及研發測試機構,建立公定規格,也沒有建立鼓勵電動車研發與市場競爭之環境。結果雖然高雄市府配合出地和行政協助,但見發規格的電動機車缺乏競爭力,無法普及下,使得電池交換站一度有多站荒廢,能用的站每天有只有3、4人使用。新北市更離譜,臺灣城市動力公司符合規格車款推出延遲,也自然招募不滿騎乘電動機車會員,結果領了3600萬都無法讓系統運作,淪為無效投資。
反而同樣是電池交換式的gogoro,在商業模式完整下,自行建立充電系統反而成功,攻入大城市後,現在連離島小琉球都已經建立充電系統。沒領一毛補助的系統,反倒打垮領了數千萬公帑的公司,反攻成為「公版規格」。從這個血淋淋的教訓中,就可看出當時蛋頭公務員想出的「消耗預算」政策的失敗之處。
==============
補助老話一句, 全世界都在幹, 縮小來看充電車充電站, 換電車換電站都有補助過, 要砲請一視同仁
至於為何睿能布局國外就非要穩紮穩打? 所以你的意思是睿能在台灣開賣就是全台四處撒點設站完全沒有穩紮穩打就可成就? 咱是好奇你是第一天才知道睿能的嗎?
2015年年中GGR開賣, 首發地點就只有大台北而已, 當時承諾至少台北地區會先有六十站(印象), 睿能整整花了半年專注大台北區域, 當時連總部在桃園的都還沒開賣推廣, 直到了2016年才開始往南部的都會區設站投點移動, 這不就叫穩紮穩打?
同樣道理, 咱是提及越南每百人擁有機車數量與台灣相當, 有機會發展, 問題從哪個區域開始? 總不會立即全境設交換站吧?
越南印象中2016國民均所得不到三千美金, 但區域所得差異很大, 政治首府河內市人民所得約五千美金上下, 但商業中心胡志明市已快九千美金(https://tuoitrenews.vn/news/society/20171017/ho-chi-minh-citys-per-capita-income-forecast-to-hit-9800-in-2020/42085.html), 哪一個區域比較有機會? 這還是只是其中一個評估要項而已, 甚至要不要設組裝廠等等(東協關稅優惠考量)....不該穩紮穩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