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若台灣 全改電動機車 總耗電量超級低


ddrgnn wrote:
以台北市為例,台北...(恕刪)



中國排碳 只多美國一點點


但人口是美國的5倍⋯⋯



中國碳排放量 超低的好嗎


你要不要看台灣? 人口全球 310分之1
碳排放量居然是全球的1%


可恥!
台灣有4成空污來自中國,6成來自本島,台灣最大的碳排放來自發電,占比近4成;為了彌補廢核後電力不足之處,台電其實是在大力增加火力發電機組,單是興建中、預估今明2年要加入發電的火電機組就多達9組,其中4組生煤發電、5組天然氣發電;今年夏天包括大潭2組緊急火力發電機組共5組機組加入發電後,每天的排放量就要大增。台電過去每年使用3000萬噸生煤,未來逐年增到3600萬噸。
現在連核電場的柴油發電機組也24小時加入發電....
1380萬輛機車不夠塞牙縫
一個有骨氣的橘子
汽車都不推油電了反而開始推電動機車
也覺得政府奇怪啦
世界第一台內燃機汽車是德國人在1885年發明的,自此汽車幾乎主宰了人類的主要道路,成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不過汽車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德國國會最近通過法案,在2030年時,將要禁止道路上出現內燃機汽車,將由電動車來全面取代。

環保下重手 荷蘭擬立法2025禁售汽柴油車
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引述德國明鏡週刊的新聞,說德國聯邦參議院的朝野政黨一致同意將要停止汽車的使用,並且也敦促其他歐盟國家也一起跟進,以降低空氣汙染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德國綠黨議員奧利佛(Oliver Krischer)說:「我們必須認真面對巴黎協議,以遏制溫室氣體的持續排放,2030年之後就不應該有內燃機汽車在道路上行駛。」

德國有世界上最著名的汽車生產商,包括福斯、賓士、BMW等,銷售量也是全歐第一。在福斯爆發出排氣量造假的醜聞後,更是決心在空汙與減碳要徹底做到,以挽回德國的環保形象。

巴黎協定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扼止全球暖化的環保議案,不過它不是第一個;在此之前也有京都議定書及哥本哈根協定。先前成效不彰的主因就是大國沒有實際執行,因此如果德國能夠成為重要代表加以落實,是有機會其他先進國家跟進參與,串連成國際共識,如此才有真正的效果。但環保道路相當漫長,氣候專家預測,即使從明天起全世界都做到完全的零碳排,也要等到50年後的2060年代,才能使大氣層裡的二氧化碳降到1990年的水準。

(中時電子報)

另外一則報導,
2030年零排放車才可上路 德擬禁汽柴油引擎車
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報導,德國聯邦參議院(Bundesrat)通過一項決議,力促歐盟能在2030年起禁止銷售使用內燃引擎(ICE)的汽車;這意味著歐盟執委會一旦通過相關命令,德國及其他歐盟國家使用內燃機的汽油車及柴油車都將被禁止。
德國聯邦參議院近日(2016-10)通過決議,力促歐盟2030年前在境內禁止銷售以汽油和柴油為燃料的汽車,以達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標。 《明鏡週刊》指出,這項跨黨派決議呼籲歐盟執委會通過命令,提供誘因,確保最遲在2030年前,只有「零排放」的汽車允許註冊在歐盟境內上路。德國綠黨議員克里捨爾(Oliver Krischer)表示,如果認真看待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抑制氣候暖化的排放管制規定,「2030年之後,沒有任何新的內燃引擎汽車可被允許上路」。
報導說,根據巴黎氣候協議,德國應在2050年前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95%,不過,目前從汽、柴油車向電動車過渡的進展緩慢;轉向零排放汽車才能銷售的政策,恐使德國大車廠如福斯汽車(Volkswagen)、BMW、賓士(Mercedes-Benz)、奧迪(Audi)、保時捷(Porsche)等成千上萬員工面臨裁員的風險。由於生產電動車組裝廠僅需要約10分之1人力,而生產內燃機汽車組裝廠需要更多員工在組裝汽缸、火星塞、齒輪箱。 德國聯邦參議院決議要求,歐盟執委會應「重新檢討目前的賦稅措施及稅額」,以刺激零排放的移動工具使用。德國聯邦參議院是立法機關之一,由地方16邦的代表組成,其決議本身雖對歐盟沒有法律效力(相關法規必須在歐盟層次獲得通過),但德國監管法規過去一向具有形塑歐盟和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的影響力。
《富比世》報導,所謂「刺激零排放的移動工具使用」,可能意味著提供購買電動交通工具的獎勵,不過歐盟各國所提供的大量補助,迄今還未看到往該方針前進的顯著效果。 其次,「重新檢討目前的賦稅措施及稅額」,明確指向在許多歐盟國家目前享有的柴油汽車賦稅優惠可能取消;目前柴油價格便宜、加上每公升可跑的里程數高,造成歐盟境內路上一半車子為柴油引擎車,更高的稅額意味著柴油車即將沒落。
ddrgnn wrote:
台灣有4成空污來自...(恕刪)



不要無視 台灣 人均碳排放 比中國高數倍 這件事


真的很可恥

空汙4成來自中國這種假數據 就別拿來亂扯了

中國搞不好還嫌你台灣空污髒


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碳排放量高居亞洲第一。一項調查顯示,台灣每人每日的碳足跡高達約19.6公斤,其中吃肉,吹冷氣、開車是最大宗占55%。由於聯合國建議每人每天的碳足跡是5公斤,顯示台灣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根據聯合國及美國二氧化碳資訊分析中心研究分析,台灣每年總碳排量是25.8億噸,碳排密度是7.15,以此換算,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碳排放量是11580公斤,全亞洲第一,遠高於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國。



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與北區環境教育研究中心今舉辦「明日之吼:氣候變遷下的台灣生機」論壇,師大環教所長葉欣誠說,台灣年總排碳量高達2.5億公噸、人均年排碳量10.8公噸,較全球平均每人4.52噸高出一倍,在全球排名高居第20名,比中國每人年均6.6噸、日本9.7噸還高
根據環保署資料,臺灣的境外空氣污染主要源於中國,但境外污染只佔臺灣空污成因的四成,另外六成污染源都在我們的環境生成。境內污染源包括移動污染源,主要為交通運輸排放之廢氣;與固定污染源,包括火力發電廠,與鋼鐵與石化等高污染產業工廠排放。
一個有骨氣的橘子

whoknowem wrote:
汽車都不推油電了反而開始推電動機車
也覺得政府奇怪啦

油電車的貨物稅減半還在啊, 只是限制更嚴格了, 必須完稅價格低於100萬, 每公升油耗19以上才能有補助

PS: 完稅價低於100萬, 大概就是零售價150萬以下的車
環保局有數據,102年到106年從二行程的每立方汙染量是四行程的6倍,一路上修到60倍,明年(107)我想會變120倍......


102年全台約有330萬輛的二行程機,106年12月前的統計,二行程機車約剩120萬輛上下,五年過去,約有220萬輛二行程機被汰除,未見台灣空氣變好

台北市為例,台北市機動車輛登記統計,2006年底汽機車總數1,777,903,2016年底1,756,877輛。其中,2006年機車總數1,046,148輛,輕型二行程機車約為323,736輛,2016年機車總數952,180輛,輕型二行程機車約為111,650輛。
所以10年來汽機車總數幾乎沒有變動,而四行程機車總數降低93,968輛,輕型二行程機車減少數量為212,086輛。
而這十年間,輕型二行程機車減少數量為212,086輛,台北市運輸界溫室氣體的排放從2005年的440萬公噸,到2014年的540萬公噸(增加了100萬公噸)。
一個有骨氣的橘子

Leonarka wrote:
但台灣這種假民主的國家
是不可能做到像對岸那樣...(恕刪)


台灣是假民主? 想請教一下跟真民主中間的差異是?
問題是樓主
現行的吃油機車完全不耗電啊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