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ways CoCa Cola wrote:
像是電腦RAM模組, SSD模組, 還有USB, PCIe介面等都是,,,,,,,
機車電池模組其實可以制定一個規範, 包含供電介面型態, 通訊協定, 外觀型態等,
各家電池可以通用, 能不能賺錢要靠商家的服務與本事了,,,,,,
電池有損耗成本. G家的電池被K家的車拿去用. 這成本在G,K之間要怎麼拆分,大概永遠喬不攏.
政府可以規範介面標準,但恐怕是沒有立場也沒有能力去規範廠商間錢要怎麼攤吧
seatree wrote:
只要規定必須使用公規電池才能上市販賣,哪家還會去做不能賣的特規?
問題是政府根本不敢這樣做。
就算強制執行了公規電池,
那假如是換電電池,有三家A、B、C廠家推出換電電池服務,
你是簽約A家,那B廠家的你能換???
我要是C廠家的,也不願意電池交換站接受自家電池可隨意跟A、B電池換,
要是換來一組需要淘汰的非自家生產的,誰吸收??? 退回給生產的廠家???
你要三家結盟共同經營,這更不可能,這玩意的利潤分配就是個大問題,
這就跟你要目前的中華電信、台哥大、遠傳共享訊號一樣是不太可能的,
我家這遠傳沒信號,能馬上切到中華信號使用嗎?不可能這樣給你玩。
這玩意頂多就是自充電池,以後電池掛了,
可以隨便A、B、C任一家買就好了。
這就跟當初歐盟要強制蘋果用TYPE-C接頭,
蘋果還不太願意,因為其中獨佔的利益很大,
就連歐盟都不敢強制規定手機內的電池規格統一一樣道理,
有些東西是可以整合的,
充電線、充電頭等等,但內部的電池要整合,
不太可能實現,現在十款手機就需要有十種電池規格容量,
就算容量相同,但大小尺寸也不一定是相同的。
光陽、三陽、山葉就算推出公規電池上市,採可換電、充電式的,
你光陽的電池你能拿到三陽交換站?或跑去山葉站充電?
這東西牽扯的所產生的成本、收益分配就是種大問題了,
比如光陽建了五成、三陽三成、山葉二成交換站,
要共用要平均分攤就不知道要扯多少才能搞定成本利潤分配了。
看看電動車的充電樁還不是分數種規格,
不同廠牌的電動車都能跑去特斯拉、保時捷的充電樁充電???
光電動車的充電都無法統一了,
機車電池要統一,也是沒什前景可言的,
除非...
政府跳下來投資搞公規電池,
創立一家電池交換站,未來的電車都採用車電分離,
車廠只賣車,電池方面由政府投資獨一企業負責處理,
這樣才能真的達成公規電池,因為統一了...
車廠也不用在去搞電池問題,只要負責造車賣車就好,
賣出後,電池方面的維修、月租費等等全由獨立的政府投資企業營運,
就類似中油有自資與加盟站差不多,
但油品來源還是始自中油。
showermin wrote:
理想情況是出廠先綁原廠電池系統合約二至三年
約滿可以隨意換約
這樣的優點在於消費者有權選擇服務較好的電池提供應方
而廠方也較沒有擺爛的空間
最理想的電池廠商應是政府單位,
如中油這樣的,
這樣子的涵蓋範圍才會廣,
不然就有如當年的東信電信、亞太這種小廠家,
收訊範圍差,最後落得被收購下場。
看看中油這樣獨大的企業,
範圍廣、售價也照一定標準,
油品又有比較有保障,
出問題又比較沒什爭議產生。
相對的,如果電池開放公規,
然後又有四、五家跳進來搞,
我想這東西還是只會都市比較多交換站,
然後搞一搞結果沒賺錢就馬上撤站不完了,
有用嗎...
電池這東西要開放公規給大企業玩,
真的就有如過去的電信之戰一樣,
資金不夠粗,只是浪費時間,結果還不是被收購,
最後剩3家獨大,浪費民眾信心而已。
要麻就真的政府下海來搞才有可能成,
第三方來搞,資金夠粗嗎,可以全台搞出個500間交換站嗎?
以油品來說,
台灣中油站數/比率:1,923 站/ 76.83 %; 台塑石化站數/比率:580 站/ 23.17 %
至少要達成這種比例才行吧。
加油站一間一天簡單算能達成300輛機車加滿油,
而電池交換站一天是能提供多少位車主的交換服務???
如果交換站是30顆電池的話,算全滿電情況下,
從電池被交換走後又開始充電再次能交付時間,
一天是能滿足多少位車主需求???
遠遠比不上加油站每三、五分鐘一位車主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