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政府(經濟部、環保署)發展電動機車取代油車改善空污新策略


crazybirdyman wrote:
很明顯的,沒讀過企...(恕刪)


想必客倌應該看過不少老企業一方面用原有的技術與產品撐著逐漸衰的市場,另一方面又急切地尋求新的技術與改變既有商品,希望能開展另一個企業的春天。去年許多汽車廠商已經逐步推出自家的電車,Volvo 車廠更是宣布將來只生產電車。我現在有使用中華的電車,無論馬力速度與續航力都令我搖頭,我只能將就的用。但電車效能只能如此不堪嗎?不是的,市場上幾個案例無論是電動汽車或電動機車,它們的效能都已經夠好夠用了,而且相關零組件的供應廠商還都在台灣。

既得利益的機車廠固然會堅守手上的油車市場,然而也得將眼睛看向未來,只有站穩現在並且展望未來,未雨綢繆者才能一直保有先機握有商機。一味地只緊抓著眼前的利益,一但政策轉向,恐怕應變不及錯失機先。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我已經說過我屬於理工組的,您的很明顯並沒有洞燭機先,讀過企管若不能讓企業始終站在浪頭上,讀再多也罔然。
政府最糟糕的是不作為,和財團資方同流合污,工廠及大型車輛(沙石車,貨車,聯結車,大客車)排放黑煙日益惡化為什麼不敢抓?只會抓小老百姓有沒逃漏稅,台灣真的沒前途
因為很多東西沒有正面下去解決。。

比如

台灣發電用媒的比例太高。等於只是換地方排放
電池很毒,可沒有人交代過他們家的電池不能用了怎麼處理


再來,前面有大大說的很好,目前的電池技術,因為台灣小,所以到處建站很容易,試看看到中國這樣禁摩卻大量容許電瓶車(大陸叫法)的地方,看看他們能不能讓你在這麼大的地方搞出來,不說全中國,江浙沪 或 京津翼。。能連的起來摩旅就好,我覺得可能連比北京小三分之一的上海都建不起來
雖然兩岸關係和緩,但別忘了紅黨一向是台面上一套,抬面下一套,"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在中國的媒體是看不到第二句的
充電機車,換電機車各有需求,也各有優缺點。
大陸的電瓶車是腳踏車類別,充電即可,反正只是短程代步。 台灣的大小就很適合換電系統。但換電也只適合人口密度高的區域,要全區覆蓋也不敷成本。
大陸南方的深圳廣州等一二線城市就很適合換電系統,東南亞與印度的大城市也適合,但要推更便宜的方案。
成本是睿能換電系統最大的問題,目前的價格與月費要所得比台灣高的區域才能推廣,只有把量做大十倍,才能降低整體成本,才有機會推到開發中國家,這些國家的大都會也都有嚴重的空污問題,都有電車的需要。
您的看法我同意,但現在重點是如何先在台灣快速整合資源,把可行的系統建起來,把需求給滿足,把市場給做大,把量把經濟規模給放大。這些整合多少要讓利、屏除些私欲,交叉持股、策略聯盟、分工合作,這些都是商業法則,只有做成功了,大家才有利益可以分配,否則大家都是輸家。個人比較憂心的是,台灣單一技術還不錯,有鑽研就有成果,但說起整合嘛,問題很多。這個得要靠政府花點力氣用點腦筋去媒合去顧大局。

Younger2006 wrote:
大陸南方的深圳廣州等一二線城市就很適合換電系統,東南亞與印度的大城市也適合,但要推更便宜的方案。(恕刪)


適合中國只是一種理想。中國市場先入者都採用換電池的方式,連小牛這樣向GO家接近的新型廠商也都採用自主回家充電換電池,在中國,騎電瓶車叫做中下層(其實台灣騎車也是),還有大量的中年40以上的老人騎,這些人平時可能就賺3-5千,或退休的退休金3-5千,中國很多人因為早期苦過來的,就像現在台灣60上下的人,能省就省,你覺得要他們月付100RMB開一定里程,或50RMB就好,他們肯定選換電池的。年輕人基本都是直接買車的,路上看到很多騎電瓶的真的就是收入不多的人或是外地來打拼一定要省的,畢竟房租也不便宜。比較有市場機會的,倒是跟中國流行的外賣商比如餓了嗎或百度外賣之類簽企業約或是像電商天貓超市或京東,也許還比較有機會,因為外賣的人可沒時間等充電,不然他們月薪1萬多人民幣就沒機會了。
雖然兩岸關係和緩,但別忘了紅黨一向是台面上一套,抬面下一套,"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在中國的媒體是看不到第二句的
樓主的意思就是電動機車市場大團結,才有機會影響目前的油車市場。
不過這論壇來來回回久了,也不知道是工讀生,還是GGR網路行銷手法,讓人無法認同。
目前電動車因為電池技術與成本推廣已經夠辛苦,目前只能用補貼與充換電設施建設與免費充電,來接拉近與油車成本的距離,
所謂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不過電動機車市場大,車商都不願意退讓,目前電池是最大獲利來源,只要談到電池大概就不會有結論了!

未來電池價錢就像液晶電視,由幾十萬,變成幾千元,就會回到車子的競爭~
樓主基本上是個局外人,也沒那麼關注電動機車資訊,只是偶而騎騎家中那閒置的中華電動機車避免它久置壞掉而已,
我本身還是以汽車為主。對中華電動機車的效能,差不多等於我騎登山車,根本是無法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
前一個禮拜突然有個有關電動機車的想法,才有興緻發此文跟大家交流想法。
我是不需要當工讀生的人,GGR可能還請不起我。無非就是希望台灣是否能把握契機好好整合一次,成功一回給世人瞧瞧,
讓人肯定一次台灣也有能力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搞一個讓別國刮目相看並很有興趣的"電動機車"與"能源服務"日常生活使用系統。
在此,特別要請看倌們不用費心想太多在樓主身上。

樓主的意思就是電動機車相關專業(車、電、充換電站與車輛服務)大團結,才有機會成功各蒙其利。
否則大家都是失敗者,再次證明台灣人是散沙一盤。

PO文後,馬上有人提到樓主要是看過近一個月的相關文章必定又能發表一篇(標準的文組)文章。
樓主沒那麼大的閒情逸致,但確實有瀏覽了一下其它的標題文章。
但許多都還是限縮在利益的計較上打轉(像專利與授權、既得利益油車業者、充換電選擇、甚至是燃料電池),
這些只要問一個問題就能明白應該怎麼選擇了。"請問在最短時間內最方便、效能最好的可行選項是甚麼?"
其它的都是仍處在研發試驗階段的東西,有空慢慢鑽研,先別拿來攪局吧。
要知道時間的消耗等於機會的流失,胸懷不夠大成不了大事。
連台灣市場都做不起來,談放眼其它市場,簡直是痴人說夢。
最後,還是要鞭策與鼓勵一下相關業主,趕快坐下來好好協商,我講過一些商業合作模式,組成一個(或爾個)團隊,
半年內達成建軍然後開始衝績效。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