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金觀自在 wrote:
本來不太想為這議題在...(恕刪)
綠金大,我認為這不是起意見,而是大家針對問題,就自己所知提出想法供大家參考討論。台灣人是很可愛的,很多時候雖然有想法,卻擔心得罪別人而不提出,自己悶在心裡不舒服,也讓大家失去一次知識共享的機會,這是非常可惜的。
另外,綠金大提到台積電事件,我想這也是讓台積電多一次學習的機會,因為它就知道哪邊是弱點,會造成多大損失,以及要投入多少成本來改善。
綠金觀自在 wrote:
目前所有我見過的公司工廠學校大樓都是沒有申請足額的裝置用電容量,因為經濟因素。
我認為這是經營者的想法與現實的考量,以及事件發生時公司自身的承受能力。就我實際規劃過的幾個廠,我會給經營者的一個概念就是如同買保險,我會讓經營者瞭解當事件發生時,有形與無形的損失有多少,後續又會造成多大影響,為了避免事件發生時造成的損失,須投入多少成本來建置相關防護設備,然後交由經營者自行衡量是否投入。所幸我遇到的經營者都還算相信我,也從建廠時就投入相關防護設備,當然礙於現實考量,只防護相對重點區域,後來遇過幾次園區內大跳電,也遇過鄰近廠變電設備燒損事件,但都全身而退,未曾受到影響。有些時候,因為經濟因素,大家也許會省一點,但我認為,公司的經營不該這樣賭一把,因為出一次事,有可能連本帶利會吐回去。
es2mac wrote:
不知突然歪樓到這個議...(恕刪)
es2mac大,樓歪了是因為大家開始使用電動車,所以對能源議題會敏感一點,所以我認為樓是歪了,但歪的方向還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