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e-go入魔


綠金觀自在 wrote:
本來不太想為這議題在...(恕刪)

綠金大,我認為這不是起意見,而是大家針對問題,就自己所知提出想法供大家參考討論。台灣人是很可愛的,很多時候雖然有想法,卻擔心得罪別人而不提出,自己悶在心裡不舒服,也讓大家失去一次知識共享的機會,這是非常可惜的。

另外,綠金大提到台積電事件,我想這也是讓台積電多一次學習的機會,因為它就知道哪邊是弱點,會造成多大損失,以及要投入多少成本來改善。

綠金觀自在 wrote:
目前所有我見過的公司工廠學校大樓都是沒有申請足額的裝置用電容量,因為經濟因素。

我認為這是經營者的想法與現實的考量,以及事件發生時公司自身的承受能力。就我實際規劃過的幾個廠,我會給經營者的一個概念就是如同買保險,我會讓經營者瞭解當事件發生時,有形與無形的損失有多少,後續又會造成多大影響,為了避免事件發生時造成的損失,須投入多少成本來建置相關防護設備,然後交由經營者自行衡量是否投入。所幸我遇到的經營者都還算相信我,也從建廠時就投入相關防護設備,當然礙於現實考量,只防護相對重點區域,後來遇過幾次園區內大跳電,也遇過鄰近廠變電設備燒損事件,但都全身而退,未曾受到影響。有些時候,因為經濟因素,大家也許會省一點,但我認為,公司的經營不該這樣賭一把,因為出一次事,有可能連本帶利會吐回去。

es2mac wrote:
不知突然歪樓到這個議...(恕刪)

es2mac大,樓歪了是因為大家開始使用電動車,所以對能源議題會敏感一點,所以我認為樓是歪了,但歪的方向還算不錯。
綠盟核電解密報告:
#依照能源局委託工研院進行的台灣再生能源潛力調查,台灣陸上風力發電上,可裝設4500台風力發電機。鑑於生態敏感區以及國安等考量,假設達成達成其預估值的三分之二,則可共可裝置3000台裝置容量為2MW的風力發電機,總裝置容量達6000MW。而在離岸風力機上,官方規劃可裝置2000MW之離岸風力發電機。
綜合以上,風力發電上台灣於2025年時可達成8000MW之裝置容量。
#在太陽能光電上,針對住宅屋頂式太陽能光電板之設置潛力,依工研院之估算,可達3,467MW。在平地型太陽能光電板之設置上,若依屏東『養水種電』之專案計畫,在地層下陷區的太陽光電板之設置量可達300MW。若假設日照較豐富且有地層下陷威脅之縣市,如高雄、台南、嘉義、雲林等,均能推動類似方案,
則在2025 年時,台灣的太陽能發電之裝置容量則可達到5000MW。
#若能以發揮台灣再生能源最大潛力為政策目標時,則台灣的再生能源的總裝置容量在2025年時,至少可達到16450MW,為官方目標之兩倍,為當前裝置容量的四倍。

來函照刊:[ 能源思考題(十六)印尼也略懂分散式能源? ] (04/09/2014 想想網站)

作者:藍戈丰

我們談了許多歐美分散式能源的發展,不過,總是有一群失敗主義者,他們會說,歐美太先進了、太有錢了,所以才能用最先進的,好的東西,亞洲人太卑微了、太窮困了,所以只能用落伍的、爛的東西,姑且不論這個論點實在自虐,更別說如果歐美老是用先進的好的東西,當然競爭力越來越強,經濟體越來越有效率,越來越有錢;亞洲人只用落伍的爛的東西,當然越來越窮忙。

但重點是,那不是事實,只是失敗主義者的幻想,誰說亞洲人都是這樣?

譬如,台灣人常常瞧不起的印尼,一講到印尼,許多氣度狹隘的台灣人就只想到印傭,印尼本來產石油,近年來也枯竭了,這樣的國家總不是歐美先進國家了吧?

但印尼也略懂分散式能源。

每當談到能源問題,許多人就以為分散式能源只有太陽能,先前在討論芬蘭的時候我們已經講過分散式能源的領域很廣,如芬蘭因為緯度過高不利於發展太陽能,因此以生質能源為主。

印尼呢,英雄所見略同,也要發展生質能源,而且,芬蘭的植物相與適合的作物與台灣天差地別,印尼身處熱帶,植物相與亞熱帶熱帶交接處的台灣相近,所以更有參考價值。

那印尼打算利用哪些生質能源?竹子和廢木料,印尼打算首次引進以竹子與廢木料生產生質天然氣的燃氣發電廠,在台灣,竹子與廢木料也一樣不少。

除此之外,台灣的生質天然氣來源還包括:農田經常拿來燒掉變成空氣汙染的農業廢棄物如稻草、休耕期間的綠肥作物(本來只是單純鏟到土中腐爛,現在把其中的能源以生質天然氣的方式取出,留下的殘渣一樣可當肥料)、養豬場的豬大便、公共廁所與住宅化糞池的人大便,菜市場不要剝下來的爛菜、行道樹的落葉、草地割下來的草、修剪花草樹木剪下的枝葉、「討債」學生吃剩的營養午餐廚餘......太多了。

回到印尼,印尼想搞生質天然氣,由哪個廠商來做?噢,再熟悉不過了,就正是咱們台灣的核四技術母廠,奇異(GE)啊!

瞧,奇異是這樣說的:

"With our Distributed Power business, GE has numerous technologies that can hasten the substitution of natural gas for diesel throughout the more than 17,000 islands of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

Making the move to natural gas and biogas will go beyond helping Indonesia improve its fiscal sustainability and energy security to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Handry Satriago, CEO Indonesia, GE.

看啊,奇異的分散式能源事業,可以幫助印尼的一萬七千座群島減少使用石化燃料──以生質天然氣取代──還能:改善財政上的負擔,(增加能源自給率以)提升能源安全,減少碳排放。

奇怪了,同樣的目標,奇異在台灣,卻怎麼是說要蓋核電廠?而從前幾篇我們已經知道這一代的核電廠是恐怖錢坑,絕無可能減輕財政負擔;核燃料是要進口的,自給性再怎樣也少於本地產的竹子;而生質天然氣的碳排放相當於是零。

奇異還表示,印尼的群島地理環境,造成許多小島與電網隔離,這是個麻煩,解決方式?當然就是分散式能源,奇異認為只要在島上建立許多分散式生質天然氣發電廠,小島的能源就能自給自足,不再完全仰賴輸入天然氣。

奇異甚麼時候成為分散式能源的急先鋒了,還蓋到印尼去?

其實奇異對分散式能源可說關注研究好一陣子了,今年二月,奇異發表研究結果,白皮書《分散式能源的崛起》,其中指出,在追求更可靠、更有效率──哪個國家不追求更可靠更有效率的用電?──以及更近端使用用電的國家中,分散式能源極度受歡迎(或許只除了台灣以外),奇異更預言到2020年,分散式能源新增發電容量,將占全球總增加發電容量的42%。

奇異可不是說說而已,它根據這份報告,投入14億美元,開啟四年計畫,建立分散式能源事業,推動分散式能源。

為何奇異如此積極?在白皮書中,奇異指出分散式能源大有可為,在開發中國家,有13億人口缺乏電力網路,這些人將會成為直接佈署分散式能源的廣大市場,正如我們在先前談電話線消失那篇所提到的狀況,但是這只是奇異看中的眾多市場之一;奇異認為還有相當龐大的市場存在於已開發國家的工業領域,因為如我們在第三篇中談微軟時所提到的,就近供應能源的效率更佳,再加上綠能企業形象宣傳,以及自主掌握能源能降低變動風險等原因。

大企業正越來越有興趣發展自有分散式能源;其三則是全球各地的偏遠礦場,包括石油與天然氣採掘,因地處偏遠,分散式能源更有效率、更節省成本。

分散式能源的種類,雖然在奇異的白皮書中,也提到太陽能與風能,但可不是只有太陽能與風能,還包括汽電共生(或熱電共生)、能源儲存,以及各種小型發電裝置,包括分散式燃氣發電等等。其中,可以想見奇異主要投入在分散式燃氣發電,因為奇異原本就是燃氣發電渦輪的主要開發商之一,而天然氣與生質天然氣都非常適合分散式能源應用。

力推分散式能源還為奇異開創了新的商機,因為分散式能源要有效運作,需要智慧化電網,奇異特別推出新能源管理系統,整合跳電管理系統與分散式能源管理系統,合而為一並模組化,可協助客戶順利整合分散式能源。

事實上,奇異不只發展分散式能源,早在2005年,奇異就推出「綠想」(Ecomaginaion)計畫,此計畫的名稱由「環保綠能」與「想像力」兩字結合而成,範圍包括效率更高的各式引擎、燃氣渦輪、生質燃氣發電、廢水處理、節水、省電照明,及一些材料科學等等。

至2014年2月奇異已經投入120億美元的投資,研發各種相關科技,奇異表示,2014年起還要再增加投資100億美元,而到2020年總共要投資250億美元。

投資那麼多,回收狀況如何呢?奇異表示,至今,投入的120億美元投資,已經得到1600億美元的營收。

噢,對了,記得我們提到過的,芬蘭的悲慘的大錢坑嗎?芬蘭的錢坑核電廠,開始蓋的時間,也一樣是2005年,現在預算膨脹到85億歐元,換算成美元,也差不多120億美元。

今天的能源思考題,給大家帶回去思考的,就是印尼都在迎頭趕上了,台灣還要繼續落伍嗎?

而當2005年起,奇異陸續投資120億美元在綠想計畫,現在已經有1600億美元的營收,可憐的芬蘭則同樣在2005年起,決定蓋核電廠,預算爆炸,增加到也差不多120億美元,到現在只是純燒錢,還根本不知何年何月完工呢!

那我們該要學奇異正在做的,還是買奇異不要的?

terrywan100 wrote:
綠金大,我認為這不是...(恕刪)
關於報導德國再生能源轉型的這檔事, 紐約時報錯得離譜!讓我告訴你紐約時報錯在哪裡吧...

出處:http://article.yeeyan.org/compare/388023


我剛結束了在烏克蘭會見乾淨能源先驅者的精彩旅行,有許多事要做,包含編輯、上傳與分享許多有意思的訪談與錄影。不幸地,紐約時報——這一度偉大的新聞企業——已喪失原味,且出版一篇糟透了的(非常糟!)、充滿迷思的文章,內容關於德國能源轉型。所以,我必須把所有有趣的東西放下,隻為了應付這篇胡言亂語。

與其寫成詞藻華麗的傳統新聞,像是一個探索真實世界的紐時記者所寫的那種知識性文章,關切議題而下筆輕鬆,還能寫出有趣、違反直覺,甚至嚇人的結論(新聞不嚇倒你算甚麼呢,對嗎?),我將直接把紐時該文的錯誤關鍵點一個個指出。為了不讓這些錯誤迷思近一步混淆你的腦子,以下每個段落都由點出事實的對比句開始,而非引述紐約時報的Melissa Eddy和Stanley Reed所提供的資訊。

Energiewende(德國廢除核能與化石燃料並以乾淨再生能源取代之的計畫)運轉得極為良好。是的,現在有一些論據聲稱Energiewende的運轉有問題(就像共和黨聲稱對抗氣候暖化傷害經濟,完全錯誤)。也就是說,紐約時報的第一個主張全是胡扯。Energiewende一路進展,已精確地按照原本的設計改造了德國。德國在補貼政策上的改變已經培植了太陽能與風力的成長,它們的成本也一如原計畫下降。剛開始的投資需要花錢,但考慮到一個乾淨多了的環境和綠能提供的工作,回饋成功了。結果是,人民依舊廣泛支持Energiewende 。

紐約時報所提到的「問題」,基本上是來自大型設施與骯髒能源公司,與他們資助的智囊團和政客。是的,現在是德國的選季,也是這些團體大肆炒作虛構問題之時。不幸地,某些大型媒體的成員似乎沒在看發生的是些什麼事,也不夠親近追訪發生在德國的故事以瞭解更多Energiewende的真實情形與背景,以及它幫助的人(如一般市民與小企業)。

德國的電力帳單隻佔整體家用帳單的微小比例。紐時的其中一個潛在論點就是電力價格飛漲,大大傷害了人民。這是胡扯。讓我們實際觀察數據。在美國,電費佔美國人的平均預算約4-6%。夏洛特商業期刊文章裏有些細節:

根據2011年的費率,電費佔收入裏最大比重的地區是夏威夷,佔住戶的可支配收入的6.2%。這不驚人。夏威夷的電費出名地高(根據 Moody's ,2011年每度要34.68分錢)。

北卡羅來那的平均住戶電費是10.26分錢,佔4.4%的可支配收入。在夏威夷後排第二的洲是南卡羅來那,佔5.5%。阿拉巴馬是5.4%,密西西比是5.4%,喬治亞是4.9%, 田納西是4.7%,德州是4.6%。

亞利桑那是4.4%,剛好和北卡打成平手。不在表列的南方主要兩州也很有意思。佛羅裏達是4.3%,除了維吉尼亞與馬裏蘭,所有傳統的南方州是4%。這兩州因為華盛頓特區的緣故屬於較高所得的州,電費佔3.7%。

在德國,電力現在佔個人預算的2-2.5%。嗯,令人難以忍耐嗎?當然這隻是平均,但甚至是人口中最貧窮的10%,電費佔比也隻高到4.5%。可能比全美平均還低。如我之後還會提到的,這是不可免的趨勢(無論電源種類),而轉換到乾淨能源所帶來的健康效益至少減少疾病、早亡與健保帳單(對特別容易被上述成本影響的窮人而言,甚至也許計算後的淨影響是正面的)。

德國福利系統讓較窮的公民過得比其他國家的窮人舒服得多。德國福利系統好得會讓美國共和黨癲癇發作。德國失業者與窮人比起美國的過得非常舒服。在我看來那是很好的系統,讓那些財務上較不幸運的人無須太掙扎就能過日子。談個趣聞:我有個德國朋友失業好一陣子,在柏林見到他時,我瞄到即使是一個失業的窮人,在那裏也能過得有多好。比起他所需的,他有更多錢買食物與生活所需品。他的公寓挺大,坐落在不錯的地區,這地方是許多其他國家的公民隻能夢想得到的。當然,他若擁有更好的東西會更快樂,而且也很努力找工作以獲取政府持續補助,但他至少能在找工作時,住在一個好地方過得舒適。

回到手邊的討論,Renewables International的Craig Morris做出精彩的貢獻,將電費與Energiewende合併來看,以下是其中摘錄:再生能源的成本對電費的影響究竟是甚麼?以下我提供德國單人住戶與四人住戶的數字(表一)。如你所見,德國單人住戶的每月帳單是40.5歐元,等同55美元。在其中,約8歐元迴歸綠能,大約是德國人餐桌上的一包半香菸。對四人住戶來說,數字上升到90歐元,約120美元,其中約有18歐元貢獻給再生能源。

Craig有更多這類計算可看,我想值得一探究竟,可到Renewables International觀看,其中還有兩點特別值得關註:

利用德國政府提供的社會福利津貼計算網路程式, Craig 發現在德國一個失業或是低收入戶的單身家庭每月可以獲得政府補助382歐元的生活費, 同時還加上對於房租, 暖氣費用和其他水電和電話費等的全額補助, 這些社福補助算一算, 差不多等於扣掉房租和水電費之後,每個人每月還有$517美元的生活費可用(約台幣1萬5,516元)。

對四人家庭而言,包含租金(估600歐元)與水電暖器設施等補助費,德國政府提供的津貼總共約2068歐元,約同2800美元(約台幣8萬4,000元),近34000美元一年(約台幣102萬元)。如Craig總結:德國福利系統將德國近50%的四人家庭提升到美國的貧窮線之上,此線在2011這一年約高於23000美元(PDF)。對單人住戶而言,美國貧窮線約在一年11500美元,比德國政府給予單人住戶的補助13000美元還低10%。

Craig的文章有一看的價值,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關於德國人在不同種類的電力供應上能做的選擇(紐時報導中的先生若換個不同電力供應商,每月可省12歐元),也看出關掉電源的德國人數與美國人的對比。其中的事實讓紐時報導故事的焦點看來是個笑話(紐時未報導的關鍵理由沒有在當下全國政策辯論中受到許多關註)。

是的,蓋新的電廠當然需要花錢。事實是,當我們蓋新電廠時,它們需要錢蓋。當我們擴展電網,它也要花錢。無論我們蓋的電廠屬於乾淨或骯髒能源,都是如此。但真相是舊電廠與骯髒能源電廠都需要被淘汰。電廠不能永遠運轉,若不顧安全運轉期限繼續運轉,其風險可能是全國或全球性的輻射外洩、其他汙染、爆炸,或甚至就是停電或部分停電次數的增加。這些全都浪費錢。福島核災讓日本花上數十億元(也有數兆的估計),重創日本經濟。因為他們仍無法控制輻射洩漏,核災甚至無法了結。至於煤汙染,肯定花了德國每年數十億元。根據Paul Epstein醫師與其他作者的研究,煤汙染每年花了美國約五千億美元。

再生能源的佈署加速化石燃料的退場。德國Energiewende計畫快速廢除核能與化石燃料,再生能源發展的增加極具影響地減低了電力的批發成本。這讓煤與天然氣廠降低競爭力。其結果有三:1)再生能源加速佈署,進一步降低自己的成本,也降低其他能源的競爭力。2)加速減少碳排放。3)受到再生能源蓬勃發展所威脅的骯髒能源電廠投資者,大肆宣傳抹黑再生能源,很不幸地,他們也找得到像紐時一樣不加思索考證就胡寫亂搞的媒體。

已關閉的煤電廠比新開的數量多。儘管流言說德國的煤用量因為再生能源轉型而增加,事實是,因為缺乏與便宜風力與太陽能的競爭力,幾GW的化石燃料電廠容量被關閉。少量新煤廠興建的計畫是幾年前就計畫的。鑒於煤廠持續缺乏對乾淨能源的競爭力,我猜其中有些不會被建造完成。德國近年來有至少20個煤電廠被關閉,儘管同時核電廠也關閉了。以下是2013年3月的進展圖。

據德國2012年的出口紀錄,大多由於它國的產電與成本因素,出口的大部分還是產自煤廠。

如果Energiewende的反對者真的在乎窮人...他們會砍掉大公司的電費減免。為眾多公司提供的減免應該被取消,而非讓窮人為大公司付部分電費。這些減免不成比例厚待德國公司,是否符合歐盟法律一直受質疑。而政治現實是這些工業與公司付的電費比窮公民少的唯一理由,因為它們有錢有權與影響力,能操縱電力立法。若它們被迫付出該付的份,資金肯定也不會外移,也能為小企業與個人降低電價。

梅克爾是因為公眾需求而被迫全盤發展Energiewende。紐時把梅克爾刻畫成再生能源的大支持者。在一個大多數民眾要求把能源轉移出核能與煤電的國家,是的,每個主要政客都被迫「支持」再生能源。然而藉由為大公司提供電力減免,且進一步宣傳對社會有害的訊息:「Energiewende令窮人蒙受損失」,她的團隊實際上很聰明地以迂迴鬼祟的方式反對較快發展再生能源,在政治上又能令那些不清楚德國情勢的人接受。梅克爾原先試著由強勁的再生能源轉換與核電廠退役中抽身,但在福島核災後,她被迫因大眾反對核能與化石燃料而放棄原意且傾全力發展能源轉型。然而,她與其團隊並非再生能源最強大的支持者,實際上反而是紐約時報宣傳活動幕後的一股可觀力量,宣傳對像是眾多資訊不足的美國人。

再生能源的間歇發電根本就不是個問題。這個論點已花太多時間爭辯。我不會在此重複討論細節,另一文已著墨討論之。

Energiewende有問題?我認為Energiewende唯一可供註目的問題是它需要被改變。紐時記者簡短談及這點但很快轉向。基本上,大企業有較多電費減免,極不公平地把成本移轉到一般公民與小公司,如前所述。這些減免應該被中止,但大公司繼續遊說以獲更多財務補貼,儘管它們並不需要。若減免被中止,我們會看見大公司之前隻是在嚇唬人,之後也會繼續在德國營業。如Craig所說,「每個地方的公司都不停抱怨政策。企業對政治人物施壓以把國家改造得更便於營利。實際上,德國的工業電價越來越有競爭力。多數來自企業的抱怨是關於再生能源額外費用的近全額減免(政府補貼2276個公司,而非紐時報導的700個),也關於電網費用。無須擔心德國工業;德國有鉅額貿易順差,甚至比美國貿易逆差還大,企業也不會離開德國。」

然而除了電費減免之外,Energiewende運轉得非常順利。它大幅減低德國與全球的太陽能成本。它引領讓德國的空氣與水更清潔的乾淨能源,讓德國人對於母國成為對抗全球暖化做出實績的少數國家之一感到滿意,也於全國各地提升在地經濟。德國人喜歡Energiewende。以下是三張相關圖表:

90%的受訪德國人說Energiewende是非常重要或重要的。(調查一)

調查一

51-61%的受訪者說再生能源仍成長得太慢,同時另有30-33%的人說「剛好」。(調查二)

調查二

59%的受訪者說Energiewende對德國工業的益處大於缺陷,隻有15%的人說較為不利。(調查三)

調查三

註意這份調查不是由支持再生能源的相關遊說團體所做,而是由傳統能源工業的著名遊說團體BDEW所調查。

你要怎麼讓大眾轉而對抗他們自己?事實上,多年來民眾已經對大眾化、分散式的再生能源表現了極大的支持。這種更具平等主義的系統成長得任何人認識的快很多。現在它威脅到壟斷式的骯髒能源公司。如果你在工作上代表它們,你一定要找到非常創新的方式來讓大眾對抗他們自己,對抗一種乾淨且人民共享的電力網。對這種苦苦掙扎的壟斷式公司與其代表人而言,最後希望之一很明顯就是把再生能源宣傳成像是它正在讓生活代價提高,傷害了普羅大眾,特別是窮人與中產階級。一年以來德國政治人物和骯髒能源公司的領導者持續在彈奏這樣的和音,也被一些缺乏資訊的美國媒體聽了進去。

不幸地,證據顯示大眾媒體記者現在有多牽強附會與無能。身為我回應對象的紐時記者,若能在他們混淆天知道多少美國人與全球公民之前,學到更多他們報導主題的知識的話,那會很美好。考慮到威脅人類生存的氣候暖化,如此產生不良後果的宣傳是我們最不需要的。

我以最後一個論點做結:大眾媒體從業人員應該知道,在選季裏(現在的德國即是)有許多謬論被丟出來,而邀請真正的專家從中釐清真相是很有價值的。別把錯誤論點延伸為長篇大論而傷害大眾。當你下次報導乾淨能源時,儘管聯絡我,我很確定會站在你善良的那一邊。
es2mac wrote:
不知突然歪樓到這個議...(恕刪)



很簡單...明潭抽蓄電廠停擺的問題在於~~~沒水了...這些水庫的所有權及水權都是屬於各地農田水利會或自來水公司...主要任務是供水給農田民生工業用水...水力發電只是附帶利用放水時的落差位能而已...當水位低於安全水位...放出的水量開始節制...下池就不會有多餘的水可以再回抽給上池了...如同現在各地都陸續開始發出用水警戒...在極端氣候下...乾季與瞬間暴雨的分異性更加明顯...沒發電可以從其他方式代替...沒水可是會死人的...

台灣的水力發電幾乎都集中在中部大甲溪流域...約有10座電廠...可是近幾年的風災水災...大量土石流衝入破壞...幾乎全都被掩埋破壞停擺了...台電幾次發包搶修清理重建...還沒施工多少又都被破壞掩埋...還造成人命損失及受困個把月...廠商都不願意在如此大自然力量下投入搶修

有些特定人士及團體...背後的特定財團(房地產及金融及媒體)特定人士(宗教.政治)有其特定目的及利益...我個小人物無法對抗...只能希望有機會讓自己家人有當下生存的機會...不要為那看似有道理卻不能實現的說法成了最後的犧牲者...我喜歡讀歷史...在歷史裡...總有高論清議之士在動嘴皮(唐朝宋朝明朝清朝民國初年越南淪亡共黨前阿拉伯之春後的中東各國)...可是歷史的演進軌跡裡...總驗證了...能夠札札實實的度日是很幸福的...雖很不完美...但至少有小確幸...不必流落他鄉異域討生活...

各位...請去看看新聞..看看氣象資料風場資料..看看各地的所謂綠能發電設備的運轉資料..問問賣設備的業者急問能不能保證..就知道...真實可行的程度...不要被少數特定人士或團體的片面說法蒙蔽...我這幾年為了環保理想...真實的走過問過看過...所以很真實的提出這些心得...當然...如果您覺得大規模(300萬人以上)的失業沒什麼...特定在紙上畫圈圈說可以興建為風力或太陽能發電站的地點因居民抗爭/因水土保持/因其實是休耕良田/因風場不穩/因灰塵過大要每天人力清洗板面才能免強維持運轉的所謂地點...根本不能實行...去看看澎湖就知道...如果不靠台電的柴油重油發電機發電廠賠錢運轉...那些風力太陽能的實際發電量可以供電幾戶人家...試問台電以每度7~9元收購台太陽能電力....以每度5元收購風能電力...加上傳輸變壓設施費用及電阻耗損及維護管理費用該以多少錢賣給用戶才不會虧損....台灣這些毛三到四的廠商還能生存嗎...您每月支出的電費及所有商品都會爆增2~2.5倍的費用... 算一算吧...一個是極微小的可能會.....一個是馬上很高機率會發生的苦難及傷害...就如騎車出門是肉包鐵...開車出門是鐵包肉... 真要講安全...人人都要開車出門啦...但是要那些的人家每位家人天天開車上下班上下學...不知每月會存款多少錢還是常跑當舖....

至於所謂GE公司的種種作為之論點更是笑話(是指綠盟有意的誤導)...有從事有機栽培的人都知道...這些在台灣都是已經是很有價很不容易取得的資材...會焚燒是要清除病菌病蟲與取得草木灰來調整土地酸鹼值及有機鉀肥鈣肥...早就不可能來作為生質燃料的資材...否則嘉義那間生質燃料工廠就不用拜託全省各地農會宣導願意全省去收購而年產量更是小的有如學校實驗工廠....而生熟廚餘更是一分不少的進了豬隻的肚仔裡了....還去做生質燃料... 真是不知民間疾苦的象牙塔人士...而位在赤道附近...竹木繁盛到恐怖又地廣人稀(觀光區砍光了蓋飯店的地區除外啦)的印尼本身就是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炭)出口大國(問前任總統及副總統就知啦)...何來倚賴進口能源之說....根本就是GE要賣發電設備及所謂智慧電網的說帖(請回想我之前說的遊說政商要台電買單的公司就是GE及其台灣合作廠商)...GE在美國推動的也是因為有頁岩油及頁岩氣分散在各地無法商業規模的以油氣管及輸送車長途運送(途經各地會有核准與興建經費及總產量有限的問題,美國可不比台灣的地小且各州各城鎮人口分散)所以會採用這種方式就地以小型發電機供輸到當地的城鎮運用

世界級的反核之父及環保團體在看到這些年來各大工業國不願意簽署京都議定書等等對抗地球氣候變遷效應的協議...在大是大非的前提之下...對之前的主張已然修正...因為...事實證明~~~全球今天不做明天肯定要大規模受難的處境已然是事實...假設性的危機相比下已是昨日笑話...而那塊被供奉為神主牌的木頭被拜久了自以為是代表神聖的思想言論及其背後代表的宗教團體的神諭~~~台灣是上帝指定給他們教團的流著奶與蜜的神權之國的思想我個人實在無法認同...在此言明:我不支持或反對任何供電方式,只要給我有真實生存能力的未來...我只是個快倒閉的三流工專畢業的小小的甲種電匠...但我很真實努力地活在當下...我家已有四台2輪電車了...只留一台油車備用...將來也已經規劃要自己改裝一台四輪電農業搬運貨車...要以風能加陽光能發的電直接充進車載電池...不另用電池蓄能再轉充以避免耗損...但我家有四台四輪油車可以備用....不怕沒電歐歐....一般人家就恐怕....


言盡於此...個人不再為此議題發表任何意見...如有任何得罪或不愉快之處在此致歉...
小弟想法和綠金大大一樣, 覺得再生能源還不夠成熟.

即使風力發電比核電便宜, 仍然不夠穩定(除非蓄電, 但蓄電成本又不夠便宜).

蓄電成本很多人說比汽油便宜, 說電動機車使用成本比汽油機車便宜(相同輸出下), 但是現實狀況好像還是用油比較便宜.

如果電廠想要蓄電, 那蓄電成本必須比煤炭便宜, 目前是做不到的.

要風力發電穩定還有一個方法, 台灣電網與大陸電網併聯(最好全球電網併聯, 互通有無), 不過這扯到戰略因素和政治因素, 短期內也不可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帶一提, 我自家用了七年的太陽能發電, 因為電池老化, 今年初停用了. 也許有人說可以與市電併聯, 但是台電對這方面並不友善(電回送台電, 電費表仍然會增加).

就算台電友善, 我也不想玩了. 我很好奇: 全台灣有幾個人願意在家裡裝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

說實在的我蠻後悔年輕時亂花錢買太陽能發電, 當初應該買一台7000W的汽柴油發電機還比較實在, 停電時還可以爽爽的吹冷氣, 如果有興趣接手太陽能板的同好再跟我聯絡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 全球暖化應該沒救了, 不過, 未來幾億年, 人類生存下去應該也沒啥大問題!

sylow wrote:
印尼也略懂分散式能源? ]
那印尼打算利用哪些生質能源?竹子和廢木料,印尼打算首次引進以竹子與廢木料生產生質天然氣的燃氣發電廠,在台灣,竹子與廢木料也一樣不少。

除此之外,台灣的生質天然氣來源還包括:農田經常拿來燒掉變成空氣污染的農業廢棄物如稻草、休耕期間的綠肥作物(本來只是單純鏟到土中腐爛,現在把其中的能源以生質天然氣的方式取出,留下的殘渣一樣可當肥料)、養豬場的豬大便、公共廁所與住宅化糞池的人大便,菜市場不要剝下來的爛菜、行道樹的落葉、草地割下來的草、修剪花草樹木剪下的枝葉、「討債」學生吃剩的營養午餐廚餘......太多了。



我對每條留言只回復一個問題。

生物質能的前景很好,但特別適用於熱帶國家。比如說,馬來有大量的橄欖殼等。中國大陸公司大量進口,以前用來發電,現在紛紛轉向提煉石油。經濟性更好。生物質乾料四公斤可轉一升燃油。

說起來很容易,大陸公司為何要進口馬來生物質原料,而不是在大陸搜集呢?因為生物質太零碎,搜集成本太高,顯然在台灣這個成本更高。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大陸統計自己有八億噸桿秸,可以轉換為兩億噸石油。談何容易。

還有,什麼叫印尼懂不懂的?什麼叫瞧得起瞧不起的?講這種話的人,下巴托住嗎?
上面藍戈豐這段話,講話輕飄飄,其實只是道聽途說,而科學理性的要求,則是要求立於事實而不是想象。要求實證。想象和事實的差距非常遙遠。

golden888 wrote:
在德國,電力現在佔個人預算的2-2.5%。嗯,令人難以忍耐嗎?當然這隻是平均,但甚至是人口中最貧窮的10%,電費占比也只高到4.5%。可能比全美平均還低。


講到德國的新能源情況,恐怕本人是最有發言權了。

本人先來翻譯一下這個單詞的含義,Energie-wende,表示能源-轉向。
德國的家庭電價很高,我曾當面和德國人確認過,現在大約是近30歐分一度電。合2.5人民幣。德國人非常節約用電,一天到晚喊,AB MACHEN(請隨手關燈)。而美國人是大手大腳的,用電是不當回事的。

德國內部對電網質量和安全的爭議一直很多。德國的綠黨很厲害,很有影響力。
德國人曾有一次邀請烏克蘭核電站受害者在電視上現身說法,然後德國人問烏克蘭人,德國是不是應該發展核電?其實自己內心希望烏克蘭人回答不。然而烏克蘭人回答:德國技術這麼發達,當然不會象烏克蘭那樣。

其實,台灣想學日本。那麼日本現在對核電的態度,及正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就是個很好的先例。看看自己是否能接受。可以肯定的是,關閉核電的確可以是個選項,但也請台灣人準備好為此買單。

我在想,台媒體何不調查統計一下,有多少人願意為電價漲一元,或兩元三元買單的?

sylow wrote:
附帶一提, 我自家用了七年的太陽能發電, 因為電池老化, 今年初停用了.


這裡的電動機車技術,本身也是新能源系列技術之一。所以,在這談論電動機車技術的人,同時也會關注新能源技術。比馬路上的市民,對新能源技術的情況,要了解得多。也不乏新能源先驅。比如說,易通的老闆,S大本人.先前一位法國友人家裡,也是環保主義者.和本人談到,早早在家裡安裝了光伏電.可惜也沒有賺到錢.可見這二十多年中的意外太多,風險不小.

目前,新能源中,只有LED燈是跨過經濟門檻了.以前虧本也很嚴重.還有,時速二三十公里的電瓶車也算是經濟可行了.其它都很困難,還沒到實證經濟可行的階段.

地球国民 wrote:
這裡的電動機車技術,...(恕刪)


50~60公里的電動車也可以算成熟的啦...如果不是月初不小心做實驗時搞壞了鋰電池的1/3區塊....我的鋰電池已經可以破萬公里了*(在5個月內)可以回本了開始賺錢了....我對電動車取代油車的前景很有信心...也研發完成鋰電池最傷腦筋的充電問題的簡單便宜的對策...我大約估算過....要達成美國Tesla的8成能力我只需要1/3的售價...當然沒做出來還不算數....還在存錢中...當然能力也還在學習中


地球国民 wrote:
因為生物質太零碎,搜集成本太高,顯然在台灣這個成本更高。


哈哈... 果真是這樣, 以前我就想說路邊雜草燒掉太可惜, 應該要送進火力發電廠的...

前幾天計算台中火力發電, 每秒可以燒掉一公噸煤炭, 就在猜想鋤草伐木都不易供應之...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