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貓宅男 wrote:
所以你只會用單純眼光來看, 台灣地小房多能設置的空間就少, 而且電容易取得的代價有想到嗎...
再加上台灣溼氣重和法規要做電路不像大陸簡單...
还没有开始做就假设自己不可能。现在都是智能电表时代,随便哪里都可以引线。前几天看到新闻大陆的充电桩列入虚拟电厂了。
湿气?防水很难吗?
法规?合规很难吗?
大陆的汽车充电桩,除了在室内的,只有国电是有个雨棚的,其他大部分就是日晒雨淋的,这不是很正常吗?要这样担心下去,什么都不用做了。
肥貓宅男 wrote:
要是有那麼簡單台灣早就四處都有充電站, 也不會有睿能掘起帶動電車發展...
alexlin1 wrote:
拿掉補貼真的很多都不要做了笑
中國是之前有補貼所以一窩蜂狂蓋,很多根本沒盈利,之後也會跟共享單車一樣倒一堆
frank_qu wrote:
电动车补贴现在已经改补成品车为补充电设施了,有这个倾向,这就比较合理。我认为最合理的是以充电量来补贴,这样最公平,不用不补,多用多补。做第三方充电的人也不会盲目建桩,因为不用电,还是得不到补贴,谁也不傻到去做广种薄收的事情。对用户来说,多用多补,越用越补,才会有决心改油为电。这样才会创造条件让你用,因为只有用才能得到补贴。
ggr的方式,就是一个错误的方式。补在一次购置成本上。(恕刪)
cyt7241208 wrote:
看過去是讓你知道ggr(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