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類 wrote:
看到這裡心裡有個疑...(恕刪)
+1
僅談電車, 重複馬路消息加上中括評論
1. 國際公規快充不用權利金,但要送驗。 [意思是送國內外檢驗認證都不用出錢, 認證機關免費佛心努力驗, 通過然後上貼紙認證?]
2. 國際主流市場是往充電方向走,因為基礎建設成本及車型設計與行銷的需求。
[國際主流是充電廣義來說也沒錯, 問題國際快充架構interface或說標準有CCS(BMW I3), 日規(如用NISSAN LEAF), 特斯拉跟對面的, 原則彼此不能相容, 若不談對面的, 未來CCS有機會出線雖然日規仍在進化中, 看來除了要選對邊, 重點在於前面這些規格都是用在四輪, 二輪的只有如新聞所講未來會使用國際公規快充12分鐘可充飽??? 至於未來要多久後引進整套快充? 恐怕要看這些業者心情才會引進, 起碼今年應該還是那些晾很久的充電架構慢充當道]
3. 快充站不能做的原因不是技術問題,是目前電池扛不住,到時電池能頂住快充時,賺錢的生意自然有人做。
[是的既然電池扛不住, 那這些支持充電業者沒想過會同電池廠等業者一起解決這些問題?
"到時電池能頂住快充"這句擺明就是電池業者要自行解決與我無關, 且突破這個障礙只怕還有得等等等, 等到電池能頂住時, 電池價格應該也不斐, 這些支持充電業者要嘛就是付出更多成本, 下訂這些頂得住快充的電池轉嫁給消費者, 至於快充站投資要指望這些充電業者....

若不是ggr這幾年攻城掠地還有政策轉向, 恐怕那些業者未必想要用"未來"快充增加點籌碼, 因為大多是能摸多久就摸多久應付應付, 也真的摸了十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