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氫經濟 新動力 APFCT 氫燃料電池機車試駕

就在我上班的公司旁邊 之前常常在路上看到這台車 很特別!沒想到是氫燃料車! 太猛了
看來這台還可以在觀望一下!

為了更環保及便利~~ 再多多加油!
期待將來有更好更普及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直在關注這輛車,這輛車之所以久久不能上巿,是因為法規的問題。換句話說,因為這家公司的投資者並沒有去遊說立委為其催促國內法規升級,或是力道不如傳統車廠,所以它久久不能上巿。這家公司不必騙投資,據我所知,它的投資者包括了宏達電的創辦人卓火土先生。而它之所以持續地在試車,就是希望引起大眾的關注而產生對政府的輿論壓力。

  看看國內電子商務的第三方支付被卡了多久?就是因為會妨礙到既有銀行財團的利益。這是在臺灣發展新產業的悲哀,除非你背後的大老闆政商關係良好,或者本身就已是既得利益者。

  希望大家平心靜氣看待新科技的發展,至於選擇燃料電池車、充電車、還是傳統油車,就像每個人喜歡吃的東西不同,應該予以尊重。況且,有了這些新業者來擾動既有巿場,不同廠商間的良性競爭對我們消費者也是好事。至於最後誰能勝出,就看誰能嬴得消費者的心。當初發展行動電話時,有些國家是GSM業者勝出,有些國家是CDMA業者勝出,就是巿場選擇的結果。

  其實不管是燃料電池車或充電車,目前都不能像油車一樣,能夠短時間地補充能源,讓使用者不必擔心續航力,所以沒辦法給油車致命的一擊;廣設加氫站或電池交換站都是一種解方。我若是gogoro的經營者,會在環島的路線上、三條橫貫公路上,均勻地建置電池交換站,讓gogoro的用戶能夠放心地在全台趴趴走,這樣就能打死很多競爭對手了。這不是成本問題,因為就算現在它還是賣12萬,成本也還是收不回來;先搶巿佔率才是當務之急。就看gogoro接下來怎麼做了。

  最後抱怨二句。國內廠商的商業設計能力實在很差,又不肯在這方面多投入成本。現在電動車在全世界方興未艾,國外一旦有新車發表,就算是新創公司,車子的外表也一定呈現出讓消費者感興趣的美感。國內廠商在這方面真的是要多加油啊!否則怎麼吸引關注的目光?

tomychan wrote:
看那氫氣瓶安裝的方...(恕刪)


跟你說一個小八卦

之前在墾丁免費試車時遇到春吶

那時摔了6成以上的車(很多喝酒偷騎)

但是因為車架是鐵的

所以修起來算容易

至於會不會被風吹走

這就不用擔心了

車重那時比125機車還重

因為那顆燃料電池是全金屬的重的很

氫氣瓶他們是說用子彈打都不會爆

ikj wrote:
  不知道大家有沒...(恕刪)


我沒記錯的話股東還有美國杜邦公司
in2002 wrote:
我沒記錯的話股東還...(恕刪)


現在IN大大也成稀客了。也不知最近IN大大的生意是否有影響。


有一對哲學和人文概念叫,理論和實踐。從人類的認知角度說,也可歸納為心證,論證和實證,三步曲。

比如說,中學生做一道數學物理題,

一,先從內心估算一下題目的答案是多少。顯然,這個心證的答案是極不靠譜的。

二,然後,學生會用紙筆來論證,靠譜許多。但是否是正確答案,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三,最後,學生還會驗證一遍甚至做實驗實證一下,那麼,這個答案就具備「最大限度的說服力」了。當然,這個答案仍存在錯誤的可能。因為對我們人類來說,我們人類或個人的認知永遠存在「未知和謬誤」。

一件新生事物,是不是行得通,從科學技術或科學文化上說,都是需要小試(實驗,試驗),中試(中間試驗)和大試(示範營運,試生產),才能投入商業化營運或正式生產的。

這個小試,中試和大試的過程,同樣是充滿了風險。是不是具備可操作性,同樣不可輕易相信,需要謹慎從事。

所以,試圖一步到位,一氣呵成,一蹴而就的想法,充滿了風險。這種風險也可稱之為成本。
希望市場上有許多能源選項阿,為環保盡費心力
先不管法規問題

氫能源怎麼來?

還不是要靠電力


只要電池能夠使用快充或是更換上更便利

這個氫能源就被打趴了

目前氫能源好處只有填充快 但是問題還是一堆...

closer0616 wrote:
先不管法規問題
氫能源怎麼來?
還不是要靠電力...(恕刪)

你沒有看前面的討論喲?目前工業上大規模量產氫氣的方式是以裂解小分子烷類或煤炭為主。另外,石化工業上也因為製造乙烯等不飽和碳氫化合物而有脫氫製程,也有大量的氫氣以副產物型態出現。
以我目前的想法是,這副生氫氣的產量倒底可以供應多少氫能車使用是一個重大關鍵,因為若供應量遠遠不足而要另外專程去裂解產氫,一樣是有排碳及污染的問題,這樣氫能就不能算是什麼乾淨的能源了。
壓力鍋 wrote:
你沒有看前面的討論喲?目前工業上大規模量產氫氣的方式是以裂解小分子烷類或煤炭為主。另外,石化工業上也因為製造乙烯等不飽和碳氫化合物而有脫氫製程,也有大量的氫氣以副產物型態出現。
以我目前的想法是,這副生氫氣的產量倒底可以供應多少氫能車使用是一個重大關鍵,因為若供應量遠遠不足而要另外專程去裂解產氫,一樣是有排碳及污染的問題,這樣氫能就不能算是什麼乾淨的能源了。


石化製品副產氫的量還蠻大的。
主要公式之一:
CH4 (甲烷) + 2H20 (水蒸氣) -> 4H2 + CO2 (吸熱反應)
(同時可能還有CO一氧化碳跟C焦炭作為副產品產出,佔比要看反應的水蒸氣量與溫度)

您可以看到,只要有甲烷(來源可以是石化原料,或是牧場排放的氣體)、水、熱量與適當的設備,是可以源源不絕的生產氫氣。

另外如果要做乾淨無碳排的氫氣,除了水電解法(2H2O -> 2H2 + O2)外,目前也有在做利用光合作用的生物製氫研究中。

無碳排水電解法最重要關鍵,還是電的來源。
像太陽能發電,就是很不錯的方式。
但轉換效率來說,目前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就是了。
  • 2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