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以財務角度淺談GOGORO......

detail0830 wrote:
不過,他們就是能爭取到源源不絕的"現金"

不是透過營運收入、也不是透過資本變現

而是透過市場融資

只要公司讓投資者相信有未來性

就可以從市場中爭取到源源不絕的現金挹注

無論是這家公司經營事業的未來性、還是經營團隊的未來性

其實投資者有時候只是想著會有人用更高價接手而已,最終公司能否獲利並不是這麼重要。
就像比特幣,大家明知這東西不會盈利,而且挖礦一直狂燒錢,但因為期待有人會用更高價接手所以還是願意投資。
小Pe wrote:
從車輛開賣以來,看了...(恕刪)


支出的平均月薪保守估計至少要35~40k以上。

電池重置成本,電池一開始使用容量就持續減少,兩年容量就會降到80%以下,所以狗的續航力沒全部更換新電池2年就要*0.8。
平均更換就是充電站拿到的電池容量平均90%以下,永遠達不到最理想的里程數。
電池多貴呢,用3V15A = 1200 "起跳"去換算狗的電池是幾V幾A,18650都比這個價碼貴。

還有,新電池是有良率的,而且要使用一段時間後才會故障。
全新電池使用一段時間後漏液或內部短路,電池製造商不會賠你一顆新電池。
良率,千分之3更低或更高,看你心情想設多少。

至於新聞說的80%以下的電池可以回收再利用,最保守的估計就是全都當廢鐵賣,不值錢。
除非狗的電池內裝是很多小電池組成,可以當廢鐵賣給雜牌行動電源。
(所以狗的新聞才說重置電池打算用18650,將來打算當廢鐵賣給雜牌的夜市小風扇?)

BMS系統的PCB板故障,電池動力很倚賴BMS電池管理系統,不過PCB板就像電腦、手機一樣,2-5年就容易故障,
所以吃爆米花坐等看戲,畢竟身為黑狗的支持者,沒有盤子當演員,怎麼會有戲看。

電池動力早在20年前就開始炒作,每一件都是靠著政府補助再炒作,
一路走來,日本,歐盟,英國,美國一個個的倒下又站起,故事演了20年,還在現正熱映中。
別以為只有電動機車,電動汽車,電動戰車,也是有的。
更別以為新聞說電池容量降到80%可以轉型成為發電廠儲能電池,市場10年前早就有這方案橫跨電池儲能系統,一停補助全弱不經風。

所以加上
支出
持續性支出
1.電池重置成本,除非狗車系統顯示給盤子的資訊是偽造電池容量,否則肯定要永續支出電池重置成本。
2.廣告費用-媒體不會沒事情去採訪你幫你廣告,廣告買來的佔比多。
3.充電站場地租金。
4.充電電費。
5.全車零件製造費。
6.充電站維護保養費

一次性支出
7.充電站建設費
8.搞怪當創新加上想壟斷市場,不用傳統車廠公版的造型開模費,單品項模具壽命估計10萬件。


收入
持續性收入
1.盤子故障維修,根據機車行老闆不負責任單項唬爛,油車齒輪油50,狗車齒輪油450,不要跟我說狗車不用齒輪油。

一次性收入
2.賣新車。

--
不要告訴我如果狗成功了。因為牛牽到北京還是牛。狗成功了還是狗,不會變成人。
全世界在電動領域投入研發的公司有如滔滔江水,賠掉資本幾百個億都不算多,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

幕容晴 wrote:
支出的平均月薪保守...(恕刪)

新電池
電動車要能商業化,狗狗肉整個上游到下游已經產生整個供應鍊整個趨勢已經無法阻檔了。
七七三 wrote:
新電池電動車要能商...(恕刪)

21700的特性是成本低密度高,
缺點是壽命短。
若考慮每次循環的成本,那其實比還18650貴。
21700用在電池買斷的電動車(如特斯拉)會有特別的優勢,續航更長售價更漂亮,反正預計會開超過30萬公里的人很少。

但用在換電系統感覺不太適合,相當犧牲壽命來提高續航,讓原來已經偏貴的電動車成本再升高,理論上會不利普及。

CUFOX wrote:
21700的特性是...(恕刪)

你還在跟大家講成本啊?
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一年生產電池35兆瓦,如果產能全開可以生產50兆瓦,一年能生產的電池就比以前過去加起來總和還多。
對岸也宣布也要建超級工廠預估能生產100兆瓦,以後21700電池俗的跟什麼一樣,還在成本啊?
電動汽車能不能賣那麼好我不知道,但狗狗肉的確需求旺到不行。
第一點"台灣之光"就有疑問了

母公司在開曼群島註冊 不是"台灣"公司
在台灣的子公司只是代理 (像和泰那種 只賣車修車) 和 "代工廠" (像台積電)

母公司財務"完全"不受台灣金管會 國稅局管轄 監督 完全不透明 也不用繳稅給台灣 (避稅天堂的公司嘛)

之前台灣資金占大多數 也靠賣車拿了20幾億政府補助 "勉強"和台灣扯得上關係
上一輪募資後 60%以上股權賣給國外幾個基金 現在已經完全是 "外資"掌控的"外國公司"
重要資產(如果有的話)如智慧財產權等也是在外資母公司手上

歐 還有一點 對台灣重視"CP值"嗤之以鼻的陸執行長是香港人(還是英國人?)




幕容晴 wrote:
支出的平均月薪保守...(恕刪)


看來還是有人是清醒的

GOGOPRO 這種把科技和電動機車當作手機一樣做"潮"的手法是一刀兩刃 (也不意外 畢竟是HTC過來的)

可是以目前電池的技術來看 "重機換電池" 根本是完全不環保 也沒甚麼經濟效益的商業模式 (如果用在 u-bike 可能還比較好)

當然"創新"是沒必要去排斥 可是看到"政府"把納稅人的錢去"補助"一個外資企業 幫它承擔風險 就真的看不下去了

CUF 對電池壽命的假設與實際差太大了. 請多拜拜谷哥大神.
Younger2006 wrote:
CUF 對電池壽命...(恕刪)

不如你來說說你認為的實際為何?
還有你拜大神的獲得?
七七三 wrote:
你還在跟大家講成本...(恕刪)

再俗還是要考慮成本的。

且等自駕計程車技術成熟,
單位循環成本就會變得更重要,
到時18650的優勢和產量會增加,
21700還不見得能靠產量取得成本優勢。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