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我的鉛酸電池


sylow wrote:
(4)免加水電池補水必死, 這點我很讚同, 也許有很多不同聲音, 但是未來我不再幫電動車電池補水.


S大,這個有點小技巧的。一般人瞎玩玩不一定玩得好。所以,不鼓勵普通消費者去加水。出於安全性考慮,直接建議消費者更換新電池就可以了。
有點象跳傘,說起來,人人都會跳,閉著眼睛跳下去就可以了。但沒訓練過的人,跳下去是在失控性地盪鞦韆,通常是直接摔暈,重傷。
持續73樓心得, 均充(或者說拉高電壓充電)確實需要偶一為之.

最近湯淺電池都是以40.8V充電, 每次騎到快沒電, 插充電器, 一開始充電電流卻都只有1.5A, 今天騎到快沒電, 以41.4V充個三小時, 又騎了10km, 感覺還有些電, 這時改以40.8V充電, 充電電流居然到2A(乃此充電器最大電流).

所以拉高充電電壓, 也是一種激活. 但是拉高充電電壓對電池的傷害又不得而知, 所以我盡量不這麼作(一年不到十次吧?), 同時不會把電壓拉太高(2.3V/cell也不算太高).

鋰電有無類似現象就不知道了.
請搜尋"電池內串聯電槽", 可以看到一篇頗有參考價值的論文.

我想, 高電壓激活電池, 可能有一個原因是: 高電壓充電下, 電池各cell又平衡了.

原先電池可能因為不平衡, 造成某單體已經充飽, 其他單體尚未充飽, 總電壓也不高的狀況下, 電流卻不易充進電池中, 如果拉高電壓, 強行充電, 則所有單體可以保證充飽或過充, 電池就平衡了, 給人感覺恢復活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 論文中也有提到利用zener處理平衡的想法, 只不過鉛酸電池要打洞, 拉出個分壓線, 恐怕不太容易.

sylow wrote:
請搜尋"電池內串聯電...(恕刪)


S大,本人的看法,
鋰電池害怕過充,因害怕爆炸。但鉛電電池不害怕過充。所以,大陸使用者經常會說應讓鉛電池過充一會兒。當然過充容易壞,但不過充,充不飽,使用中缺乏足夠里程,不就等於已經是壞了?

再說,這個鉛電池畢竟還算便宜。折騰就折騰吧。
最近看到中國大陸多家廠家稱也做出稀土硅膠鉛電池了。兩小時放電率的比能量可達40。(稀土有很好的抑制電解水的作用,所以析氫很少,不再怕電解液幹掉了)。一次里程可提高兩成。全壽命里程可提高六成。
後面還有鉛碳電池正在電動四輪車上試用。
注:傳統回收法是「火法」,回收率為90%,天能的「濕法」,回收率為98%

廢舊鉛酸電池回收處理將徹底告別「煙熏火燎」時代

無火、無煙、無塵……一塊廢舊鉛酸電池經過多道設備和工序,最終分離成可供電池生產的原料。這種被命名為「原子經濟法」的鉛酸蓄電池鉛膏直接循環利用工藝研究,目前已在超威集團科技中心實驗室獲得成功。4月25日,邱定蕃、楊裕生、張國成、張懿、劉炯天等5位院士,以及工信部節能司、中科院、中國有色金屬協會、中國再生金屬協會等領導齊聚超威,對「原子經濟法鉛回收項目」進行集體鑒定,一致認為該項目顛覆了傳統鉛回收工藝方法,在節能減排、污染防治和循環利用方面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據了解,目前全國電動自行車市場保有量已達到1.6億輛,每年產生的廢鉛蓄電池超過260萬噸。儘管鉛酸蓄電池90%以上材料都可以進行回收利用,但現有企業大多採用傳統的火法冶煉,再通過電解精鉛、加工成鉛粉用來生產電池。在火法冶煉中,會產生大量的鉛煙、鉛塵和鉛渣;在電解精鉛的過程中,不僅要消耗大量的電能,而且還會產生含鉛廢水。因此,廢舊鉛酸電池在回收利用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和節能減排一直以來都是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截至2012年,超威集團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鉛酸動力電池製造商,產銷量連年保持行業之首。面對日趨嚴苛的環境要求和資源壓力,超威集團從引領行業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節能減排的角度考慮,決定依托自身的技術優勢和研發平台,採取引進院士、校企聯合的方式,著手對廢舊鉛酸電池循環利用進行專項攻關。

2013年3月,超威集團研究院與北京化工學院開始合作,正式成立了「原子經濟法鉛回收項目」小組,投入300萬元,建成了日產10KG氧化鉛粉實驗室試驗線。經過8個月的實驗室驗證,驗證了該項目的工藝可行性。在此基礎上,2014年2月,集團追加200萬元擴大試驗線,日產氧化鉛粉達到200KG,進一步驗證了該工藝產業化生產的可行性。據悉,超威集團下半年將投入1億元,建成全球首條「原子經濟法鉛回收」量產示範生產試驗線。

據了解,超威集團的「原子經濟法鉛回收項目」是與當前國內外廢舊鉛酸電池「熱處理」和「濕處理」截然不同的一種全新的回收方法。該方法是通過原子經濟反應,用化學方法將廢鉛電池轉化成可直接利用的鉛粉,處理過程中無煙塵、廢氣、廢水排放,回收利用率高達99%,具有高效率、高清潔、低能耗、低成本等優勢,是一項徹底改變全球鉛酸蓄電池回收產業臟、亂、差面貌的重大革命性創新。


地球国民 wrote:
注:傳統回收法是「火...(恕刪)


果然有規模就有市場經濟價值

能夠減少污染真是好事一件

我猜是用化學溶液融洗這種電解膠體及拆出粉碎的鉛極板後再用多道電解還原法收集鉛料提純


綠金觀自在 wrote:
果然有規模就有市場經...(恕刪)


顯然,天能的濕法,最終產品是精鉛。超威的化學法,最終產品是氧化鉛粉。

而一塊鉛電池,裡面的鉛金屬,精鉛和氧化鉛粉是各占一半。所以,化學法產品的鉛粉,轉換為精鉛,還要損失一些能量或鉛金屬,濕法的精鉛,要轉換為鉛粉,同樣需損失一些能量或鉛金屬。

看起來,濕法和化學法,在回收再生技術中似乎是並行不悖的。

可喜的是,超威和天能,公司總部只隔了一兩百米距離,卻是兩個死對頭。仍在互相努力趕超對方。

從中國大陸的鉛電池廠家的成長史可以看出,
超威和天能,歷經十幾年,是從兩三千家作坊中撕殺出來的,最後成長為掌握國際先進水平的廠家。
包括電瓶車廠家也是,也是從兩三千家中殺出來幾十家。用綠源老總的話說,「動力系統也就那樣了,已經沒多少花頭了」。目前仍在以每年淘汰百分之十三的速度繼續,年產一萬輛以下的淘汰得差不多了,現在在淘汰年產一萬到五萬的廠家.
還有,鋰電池廠家的競爭,目前仍處於這個過程中。
還有,光伏,LED,風電......等等等等,情況和鉛電池行業很類似,都處於這樣一個進程中。看上去很混亂,卻是活力的表現.曉以時日,就可以有最後的廠家脫穎而出.而台灣的情況,條條框框越來越多,越來越正軌,但事物的反面,也就越來越缺乏活力了.
為了確保天能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的先進性,張天任親自帶領天能科研團隊,到歐美日等蓄電池工業先進國家調研考察,最後引進了世界最先進的義大利全自動機械破碎、水力分選工藝技術設備基礎上創新的全濕法新技術,結合自主創新的純氧助燃、精煉保銻、專利合金配製、廢煙氣處理等廢鉛酸電池封閉式環保化回收處理技術,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此項目,廢鉛酸電池資源化再生利用達到最大化,成為引領行業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的示範項目,代表了目前國內外蓄電池資源回收再生利用的最先進技術水平。
 2012年夏天,天能循環經濟產業園再生鉛項目投入試產,項目產業鏈首尾銜接,成功閉合,被業內人士譽為「魔環」:破碎,水力分選,脫硫,加壓,結晶,熔煉,精煉,合金……10多個環節,一環扣一環,形成長長的循環鏈,讓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
走進這個「魔環」,人們就會發現,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廢物,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魔環」每年可將15萬噸廢舊鉛酸蓄電池「吃干榨盡」,使其煥發「二次青春」,變成可以循環利用的再生鉛,整個生產過程完全達到「零」排放,實現了企業經濟效益、社會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分析:
上面是天能回收工藝技術的大致情況。
據稱,一組48*20的鉛電池,共28.5公斤。消費者回收點的回收價格是220元人民幣。當年,天能回收了10萬噸,產能利用率是三分之二。計算下來,天能48*20一組電池的回收再生,虧本了7元人民幣。今年裡,通過提高產能和改進工藝。估計現在的回收再生環節,應能收支平衡。
第一座再生工廠,天能主要是引進義大利設備和流水線。這兩月,天能又投產了一座新的再生工廠。估計設備基本是國產的了。天能信心滿滿應能收支平衡,甚至有所贏利。

......結合自主創新的純氧助燃......
-------------
大家想象一下,純氧助燃是為了什麼?顯然是為了把精鉛做成氧化鉛粉,那不是多次一舉么?

顯然,天能的技術路線是把廢電池提煉成精鉛,電解鉛,是個能級提高的過程。而超威的技術路線是提煉成氧化鉛粉,是個能級下降的過程。所以,理論上超威的技術路線不用電解。所以,成本小得多。應該有明顯的贏利空間。也所以,把一半舊電池用濕法最後電解成精鉛,另一半用化學法直接分解成鉛粉。是最合理的。

現在的問題是,48*20的舊鉛電池,220元人民幣。大多去哪兒了?
可以肯定的是,沒有舊電池是在馬路上被扔掉的。只是悄悄地去了冶煉作坊,用火法回收鉛金屬了。鉛回收率90%,為了贏利,以環境和健康為代價,硫酸鉛溶液扔掉,廢渣一堆扔掉,既污染了河流也污染了農地。代價高昂。
然而,合法的大工廠,必須顧及環保,這個環保成本很高,這個回收價格無法贏利。所以,拼不過作坊。

目前的希望是,多管齊下,希望大工廠通過規模經濟效益,能以更經濟的成本高效回收鉛電池。而冶煉作坊則由於人工成本,健康成本和環境成本的不斷提高,被淘汰出局。
據天津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調查發現:電動車行業今年的整體市場環境非常低迷,在協會統計的281家整車企業中,有34家企業的產銷量幾乎為零,從調研結果來看,今年,尤其是下半年,電動車市場的表現都很一般。如此大環境之下,愛瑪科技卻傳來了「2013年度第350萬輛整車下線」的消息,愛瑪逆勢增長引領行業 同比增16.7%.

從上面這條消息可以看出,
去年一整年裡,中國大陸大約有12%的廠家退出了市場競爭.這些市場份額大多去了一線廠家.特別是愛瑪.
二三線品牌其實都在苦苦掙扎.
現在,市場競爭正呈現出強龍大戰地頭蛇的格局.一線品牌正向各地的地方大牌發起挑戰,正慢慢地蠶食地方大牌的份額.在上海郊區,愛碼,雅迪,綠源,新日,台鈴,小刀,在慢慢擠占市場份額,這一點看得也很明顯.在市區,還不明顯.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