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在台灣發展超過20年,早在1998年,電動機車被政府認定為六項產業重點科技之一,都列為政策了,當然要推動,於是祭出補助措施,希望能鼓勵廠商進場。
與其說是對廠商補助,不如說是提供廠商研發費,於是在政府的恩威並施之下,隨後在1999年,國內的機車業者便推出EVER與AIR舞風電動機車,開啟了台灣的電動機車之路
從1999-2013年,政府的補助都朝向補助廠商的角度進行,開宗明義的理由都是”空氣汙染防制法”,當然,我對補助廠商的方向沒有意見,因為在商業自由機制之下,沒有利潤自然就不會有投入。補助是應當的
個人覺得政府的政策比較有意思的是,當GOGORO上市之後,政府就開始補助消費者購車了。
隨後自2015年至今的政策發展便開始朝向GOGORO量身發展,包含採換電系統有更高的補助與建置換電站補助,更神奇的是曾經想要將GOGORO的電池列為統一規格,最後因為各廠商齊聲反對才改成充換並行。但實務上,換電的補助還是比較多,多少還是變相的要求廠商採用換電機制
平心而論,GOGORO的產品設計面真的充滿亮點,顛覆了現有燃油機車的設計理念,我對GOGORO的定義是有趣的STUFF而不是能取代燃油車的成熟交通工具。
電動機車產業政策不能押寶。機車的電動化有其難度,最大的限制是有限的空間內如何達到最大的電力儲存,換取最高的行駛里程。換電也許是一種解決的方式。
但要採用換電,電池就必須要規格化,但電池一旦規格化就等於抑制了電動機車的產業發展,原因很簡單,因為電的邏輯排列組很簡單,並聯和串聯而已,想要續航力高一點就並聯,想要行駛速度快一點就串聯,但機車的空間有限,不可能無限制地並串聯。在這種邏輯限制之下,一旦規格化,電動機車的發展當然就侷限了
當然有人會說,未來電池有更好的效率,不就有更好的發展,這個更是惡夢的開始,試想;電池是由一堆電池芯所組成,然後用一個CASE包裝起來,CASE的體積恆定就代表一種限制了(因為要配合現有的換電站),再加上全面換裝電池的費用十分昂貴,相信不會有廠商願意投資,就算願意全面換裝,原先的電機設定搭配新電池時,會不會造成耐用度降低,甚至是衍生機電上的危險,甚至是速度上超出原始設計的範圍,這些都是不可預期的衍生問題。
個人認為比較正確的概念應是充電為主,換電為輔,因為機車應該視為”點對點”的交通工具,90%以上都是固定路線與里程,在家充電是可以滿足需求的,換電只是因應突發所需
再者
電動機車的發展一定要考量到科技的未來潛力性,一定要秉棄”取代”的角度,因為電能現階段的效率還是無法完全取代燃油引擎的;比較正確的發展路線應該是採用”分級制度”將每種需求視為獨立的個體來發展,然後採用充電系統。
舉例:在相同支持環保的前提下,如果你是低里程,點對點日常使用,就選擇低功率的設定,此時在家充電是可以滿足你的需求,而且還可以得到較低的使用成本;
相反的,如果你對性能有無可取代的偏執,但你的需求仍然是點對點,就選擇高功率的產品。一樣在家充電
至於你希望性能好,又沒有使用里程限制的需求,那請你使用新的燃油引擎機車,絕對加速快,續航力又強,且又符合新的環保法規。因為目前市售的電動機車都無法滿足你要的條件
結論:”換電”只是模擬”加油”來解決續航力的過渡解套方式,有解法但並不進步。
”充電”還有”分級觀念”才是電動機車正確的發展方向,相信不久的未來,一定有更強效率的電池系統可以做到燃油的效率。在此之前,政府應該更有遠見一點,就不要繼續讓”換電的框框”扼殺電動機車產業的進步了
CreativeOnO wrote:
電動車在台灣發展超...
結論:”換電”只是模擬”加油”來解決續航力的過渡解套方式,有解法但並不進步。
”充電”還有”分級觀念”才是電動機車正確的發展方向,相信不久的未來,一定有更強效率的電池系統可以做到燃油的效率。在此之前,政府應該更有遠見一點,就不要繼續讓”換電的框框”扼殺電動機車產業的進步了
(恕刪)
樓主的結論 : 真夢幻
與
市場實際銷售結果..成反比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