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是大推換電機制的,能不能自己充電根本不重要
一切都是費率在作怪
越多車廠使用這個機制,各種選擇就冒出來了
而且會是雙軌並行
注意我指的是機制,而不是規格
換電機制並不是專利,不過是使用方法
電池技術、充電介面才是專利範圍
而這也是日本四大廠的合作重點
台灣本來就不是這日四大廠的市場...
三個國產品牌太過強勢,其中之一也不過是子公司
目前當然沒有直接影響
假設母廠技術更為親民成熟被子公司引進,剩下的日大廠就會大舉進攻
如同1A2B的概念,但是入手門檻更低
台灣機車界的1A2B
只比國產貴2-5萬的日製電動速克達,有什麼好猶豫的...
國產品牌若不長進,那也沒差啊.....
台灣機車產業重回代工榮耀~~~
日本設計台灣製造,入手價更為親民
又或是被迫選邊站,你要向世界靠攏,還是自己閉門造車?
大概又是雙軌並行,既代工也做自己的車吧~~~
這當中大概只有GOGORO比較危險......
因為太多零件是委外製作,除了核心的電池技術
然而我認為,就算是自己一條龍的生產線
也難以倖免,最終只能降價競爭
受惠依然是民眾
這樣的歷史是否很熟悉?
看那偉哉TESLA
起初各大廠都在觀望它的成敗
搞10年了,全世界多少換電站?電動車市占率多高?
這中間有多少合作新聞、多少股權新聞振奮人心
TESLA好棒棒,一舉躍進世界大廠
準備當規格龍頭
覺得時機成熟要當能源技術供給商,大設電池工廠
時至今時,各大汽車廠2020殺入電動車市場,用的不是TESLA規格
更不用說電池技術,大廠可以說是各顯神通
接著看TESLA現在做了什麼好事?全球大降價!
但是有用嗎?
我很是懷疑,哈哈哈
接著汽車小廠被迫選邊站,看他們都往哪站了呢?
從TESLA創立初期,我就開始關注電動車走向
當初是看好TESLA,也被各種消息洗腦,認為TESLA會當頭
直到4年前看破手腳,各大廠宣布自家的電氣化計畫
鐵粉開始轉黑粉
剛好2015也是GOGORO崛起,既視感十分強烈啊~~
但是TESLA會消失嗎?
我認為不會,它的能源技術還是很強的
不過就是充電頭要換而已...
或是賣電池就好
平價車款還是用不了太猛的電池技術,這是成本問題
所以設電池廠的消息一出,我依然樂見其成
但TESLA的汽車業務,我覺得不行
當動力都差不多時,比的就是汽車設計了
TESLA,實在太醜了
怎樣也比不過人家數十年的設計經驗
除非有什麼樣的革命性設計出現在TESLA上面
但我看很難啊~~
回歸機車
以目前的電動機車開發速度來看
我猜日本四大廠大概還要3年左右才會有實際產品上市
那麼假設日本大廠進入台灣市場,GOGORO會消失嗎?
我不知道,實在難說
最近在研究他的電池技術,我不是很樂觀
電池不像TESLA是自己封裝的
然而設計...
我還是覺得很像騎著馬桶在路上跑
連坐在上面的感覺都像在坐馬桶...
關於換電站......
車廠從來就不必自己蓋加油站
為什麼規格統一後的換電站會需要車廠自己建設?
如果像加油站可以加盟,你說普及速度有多快?
也許GOGORO的存亡關鍵就在這了
我認為充電這件事
將是獨立於日本四大品牌之外的一個合股公司
就算我說錯了,那也沒什麼關係
除日本當地外
他國還是需要一個換電設備代理商
如果四大廠在其他國也自己設代理商搞換電設備
又或是這個代理商很好當,誰不想搶?
GOGORO就變GGRO...
唯一成為代理商的優勢就是能馬上將現有的換電站新增統規後的換電設備
而這也是最大的優勢
自家的馬桶要存活也是在這裡選邊站了
前提是大廠的規格是可以被授權
接著逐漸淘汰舊規格
那麼受影響最大的是誰?
大概是光陽和睿能了,已經推出實際產品的廠商受影響最大
投入的開發成本是回不來的
三陽搞政府資源,會不會有實際產品...我只能呵呵
山葉搞授權合作,跟本沒差......
中華搞無牌機車,無所謂,低價自家充市場爽爽賺,唯一敵人是大陸廠
其他不再考慮範圍了,大概就是走代工吧~~
總之
手上6年油車繼續騎4-5年,屆時選擇就多了
想要在臺灣,投入像gogoro一樣的換電站,也要100億以上吧。
誰要花100億進來跟gogoro搶市場?
就算是四大天王也不敢。
以前油車,四大天王引擎是比較好。
但是電動車就是兩回事。四大天王的電動車也不見得比較好。
拿汽車來比就更好笑了,汽車可以安裝大容量的電池。機車又不行。
總歸一句,在臺灣,未來就是gogoro的天下了。
現代人時間就是金錢 誰有那個閒情逸致等充電
換電其實也是最接近加油的速度 換了就走(加好油了就走)
現在就看其他加入GGR聯盟的廠商
山葉 宏佳騰 摩托動力
各家車廠屆時應該會有不同的費率選擇
希望可以按里程計費的 騎多少繳多少
就算都不騎 每個月只要繳少少的基本月租如199
這樣才會更有吸引力
若各家費率通通都跟跟著睿能走
那就沒意思了
畢竟睿能在台灣已經投入這麼多資金蓋換電站
但至少睿能在台灣也逐漸站穩換電龍頭
車子目前為止也依然熱銷
等到換電站佈建一個程度2000站左右
月租車主也累積到30萬
基礎應該就更加穩固
至於光陽的IONEX 連曇花一現都說不上
到時候光陽若堅持不加入睿能的換電
也只能用日本四天王的換電系統
只是要在台灣佈建另一種日本規格的換電站
恐怕難度會更高
鋒芒內斂,特立獨行
台積電是因為科技先進的原因,晶圓廠、天價紫光蝕刻機、技術人員.....高門檻,別國沒這種條件,所以有代工機會。
但是機車工廠這種低技術含量的,中國大陸、越南、泰國....代工成本都比台灣還要低。日本廠商除非頭殼壞去,不然不會選台灣代工吧。
昔日繁榮的台灣代工,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老早就不復存在了,工廠都轉去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了,如今台灣經濟是一片蕭條敗壞,賣起農產品來了....
至於日本品牌進入台灣市場,是否會衝擊台灣本土廠業?
鬼島有鎖國關稅壁壘,外國進口車貴原價2~3倍以上。所以對本土產業衝擊應該不大(只限鬼島內)。老百姓消費者當然很苦啦,但是本土廠商老闆股東笑開懷。
出了國際,本土產業就吃土了,外銷絕對是競爭力輸人,乏人問津。
政府這種 "無限期" 保護本土產業的關稅政策,實則就是扼殺本土產業的最大兇手。溫室下的草莓,走不出溫室。各各都像扶不起的阿斗,靠著關稅保護,只會擺爛,坑自己同胞就覺的賺夠了,完全沒有想提高性價比走出國際的競爭意願。
鬼島人口2300萬人,在怎麼賣,銷量了不起幾十萬、數百萬。出了國際是幾億輛起跳的....眼光短淺就是這樣。
2.影響最大的就是睿能,因為假設這公規訂出來後,只要不是有什麼致命問題,一般台灣機車廠商會"優先"想採用日規,而非睿能的規格,因為人家日本的規格是在多家企業共同協議之下訂出來的,哪怕台灣廠商沒參與,至少公信力是足夠,而睿能的換電規格,只是它一家新創公司所制訂,無論好不好,都掌握在這家公司的手中。我一直提到過,能源牽涉到引擎,是一輛機車的最核心,也是等於命脈,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自然是自己掌控最實在,但若不能,至少得找到規模足夠、中立性足夠的來依附,睿能不具備此條件,而日本組成的聯盟則具備罷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