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為何大陸不搞換電站,新創模式不是應該更容易推行?

看見台灣換電站如此盛行紅紅火火,但反觀對岸卻寂靜冷漠,大陸不是一向推動電動車產業非常積極熱情?為何沒看見有大企業公司或國家力量推動換車站,各種新創事業不是應該在大陸都能百家齊放,當然各種電車的型態或模式都應該被投資家所喜歡與嘗試嗎?但為何他們看見台灣換電站熱成這樣,似乎一點嘗試仿效的意願都燒不起來!更何況談到資金,大陸的能量是驚人的,若想投入根本沒有缺錢的問題。這是啥原因?專家大大們分析討論下唄...希望能有大陸的朋友們來分享看法!
2017-07-23 10:39 發佈
uyroo wrote:
看見台灣換電站如此盛...(恕刪)

如果能在自家充電,還有多少人喜歡在外面充電?
uyroo wrote:
看見台灣換電站如此盛...(恕刪)

壟斷,除非國家來做,下一位

=======================================

到了 29F 沒一個講對....

首先...大陸無利可圖....你不可能回賣電給國家....
如果可以,早就一堆人做了...

第二...充電前還要先連線...在大陸鐵定被幹翻...
你又不是黨,壟斷個屁
然後就出現破解版...

回到台灣...等到充電站到一定數量,就開始賣電賺錢,機車就放給他爛...
啥?你機車要換電池?沒有喔~賣電優先喔

evolutionTriangle wrote:
如果能在自家充電,還有多少人喜歡在外面充電?


為什麼有些人頭腦一直轉變不過來,在家充電你的行車䋌離最遠,就是以你家方圓五十公里,因為剩下五十公里你還要騎回家充電,今天你要載馬子從台北騎到台中,騎到新竹時沒電,你要跟馬子說,等我牽回台北家裡充滿電再來新竹接妳嗎?
台灣土地人口密度高,固定式換電站才有效益
補充水份 wrote:
為什麼有些人頭腦一直轉變不過來,在家充電你的行車䋌離最遠,就是以你家方圓五十公里,因為剩下五十公里你還要騎回家充電,今天你要載馬子從台北騎到台中,騎到新竹時沒電,你要跟馬子說,等我牽回台北家裡充滿電再來新竹接妳嗎?...(恕刪)


那從台北騎到花蓮,你要怎麼跟馬子說?路上沒有交換站我們騎到半路就用牽的?


把你的腦袋轉一轉,有多少人有這樣的長途[常態]需求?
這種需求當然一定有,可是能不能支撐商業化的利益?

電池交換站普及之後好處的確更多,但今天樓主問的問題不是消費者有怎樣的需求,而是沒有發展普及的原因。

沒有發展普及的原因,就是目前需求量不足以及超高投資風險。

台灣能夠發展起來除了獨佔市場,還有一個原因是電動車少,可是大陸市場不同,已經存在大量的電瓶車與對應的生態,如果還想發展電池交換站,就必須先克服一個已經成熟的電瓶車生態。
住大樓的應該不會想自家充電,會想自家充電的,應該是住郊區的透天車庫,可能大多數人都在同一家加油站加油吧!
uyroo wrote:
看見台灣換電站如此盛...(恕刪)

國情不同需求不同
大陸的兩輪車三輪車社會地位非常弱勢
電動車主流價格帶在3000~4000以下
5000RMB以上電動車都算很高端了
通常是白領小資族在買
更遠的地方會選擇開車
大陸有:增程發電機、油電兩用 電動機車

掏寶搜尋一下:油電兩用

就是電動機車 "內建微型汽油發電機",沒電的時候,啟動發電機,無限續航。汽油去加油站加。

關鍵是不貴,油電兩用的,一輛也才台幣2萬多


****************************

換電池,在大陸可能有幾個問題:

● 偷竊

電纜都有人在偷了,電池站一堆 18650鋰電池....

這也是為何中國大陸,光纖網路比台灣還發達的原因。因為塑料光纖偷了也沒什麼價,電纜含銅偷了拿去變賣價錢高。

● 月租費的接受度不高

大陸人有句話叫做:便宜才是硬道理。

各種破解、各種盜版,多是來自哪裡的,仔細想想就可以知道月租費接受度會不會高。

他們充電地點不限於家裡。上班的公司、工廠也都能充電的。而且大都免費充。

這種情況下,要讓人甘願掏錢出來繳換電池的月租費,有比較困難。

而且月租費還限里程,不給人自行充電,這在他們的觀念是坑爹。

他們的電動機車,電池都是可以分離取出的,住大樓或公寓並沒有影響。一顆10公斤還好,若手無縛雞之力提不了,也可以用折疊式手推車運輸。多數大樓公寓都有電梯。

多數人家裡都會有備用電池,電池可以共用。一些機車行可能也有提供電池救援,給臨時沒電拋錨在路上的人租用。

大陸的鋰鐵電池,或18650鋰電池組,很便宜。在台買一顆的錢,在大陸可以買 3~4顆。事實上很多台灣賣的,都是大陸那邊批來的,轉一手賺兩倍以上。

還有一點是他們的電壓標準是 220V,充電速度比台灣的 110V 還快。

● 地太廣

台灣的土地面積,在大陸算一個省而已。比大陸多數的省還小。而大陸有30多個省和自治區。

如果換電站只存在大都會區,比如:北京、上海...什麼的,而且還不給使用者自行充電,會變成機車騎出去都會區就廢了。接受度不會高。
因為電車開發商不只一家,除非政府有辦法強迫各開發商只能用同一顆電池來開發電車產品。
但,可能嗎?世界這麼大...
這樣不就爽到那個賣電池的...亦或政府自己來(爭議較小)。

歐盟、美日、甚至對岸...很多先進國家發展電動車都少則10幾年以上,
難道這麼沒人材,連換電這種道理都悟不出來?

其實小弟也真心覺得GGR是好車,但問題在GGR2熱賣的同時已經浮現...
原本的換電站應該只夠應付GGR1的使用者,現在使用者突然翻倍,那換電站是否也該翻倍呢?
車賣越多,換電站需求越大,難道就無止盡的一直蓋下去?
這也是小弟認為GGR2不敢太快交車的主因之一。
車一次交出去,光搶電池這件事,可能就會被罵翻?

油車沒油就去加油,電車沒電就去充點...
所以加油站跟充電樁都是很合理的存在。

而車的定位都是一樣的概念,短程通勤車、長途跋涉車、賽車、買菜車、接小孩的娃娃車...等等。
所以GGR正在冒一個天大的險(FOR他自己的換電系統)
越來越多產出及需求出現,餅就被分成越多塊...
更何況如果突然冒出一個劃時代的產品出來,蓋那麼多換電站不就悲劇了。

所以小弟猜想,不久的將來GGR應該也是換電、充電並行。
不然就是車賣到一定的程度就要收手,開始賺固定客群的換電錢。

換電可不可行,還在未定之天?
想像一下GGR如果賣到100萬輛,去換電池發生慘劇的機會有多少...
我不知道
未來幾年台灣如果做得起來的話,有GGR騎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就對岸的現況而言,很明顯看到是不可行...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