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微宏 microvast 內地的電池廠,有人知道產品品質如何嗎?

剛剛在露天看到有人有萬顆以上的26650-2500mah鋰鐵電池要賣,號稱可以最大瞬間15C放電,5C快速充電。
單顆賣135,量大可議。我查了一下這間是內地的電池廠,似乎是在開發鋰鈦電池,鈦主要是用在負極材料,也有人在開發正極材料。算了一下如果拿來組成48V 40AH電池組的話只要256顆單體,三萬多可以達成,還可以議價。不過組裝的工費和材料要另計,似乎可以玩玩看,就是不知道實際品質如何。
這家公司之前有配合重慶市政府用公車驗證電動公車,利用停靠站時短時間快速充電使用,好像已經驗證兩年了。不知道S大有沒有用過他們家的電池?有何評價?
它們公司網站說預計10月要發表可以15分鐘充滿電,有萬次循環壽命的新產品,當然類似的新聞已經看太多了,只是如果真的可以達到號稱性能的一半的話就非常完美了。期待知道更多內情的前輩們可以分享一下資訊。就我來看電動車最大的障礙就是電池了,希望這些畫大餅的廠商們能夠盡早開發出可以商業化的產品啊!
2013-09-29 13:56 發佈
剛剛又仔細搜尋了一下網路,露天上賣的型號是MV26650FPCA, 2500mAh, 號稱要賣NTD 135,
原廠網站找不到電池單體的資料,但是從原廠網站的電動車用電池組資料中發現原廠自己電池組用的單體型號是MV26650FECA, 3000mAh, 我用這型號去搜尋發現訂購500顆時一顆只要NTD 23.5(RMB 4.8),如果這樣的話那組一套48V 48AH的電池所需的單體256顆只要台幣六千左右,靠,這樣就可以用啦!
jackchen wrote:
剛剛又仔細搜尋了一下...(恕刪)

J大,如果我沒有搞錯,鋰鈦電池的比能量很小的。


這家公司之前有配合重慶市政府用公共汽車驗證電動公共汽車,利用停靠站時短時間快速充電使用,好像已經驗證兩年了。
---------
這個性能,通常是超級電容電池的配置,可能也安裝了一小塊鋰電池作為應急使用。因為巴士容易在兩站點間缺電的。
全用這個來組,MV26650FECA, 3000mAh
且單一電池,並不是雙並,即拿另一組動力型電池組來合併使用.
那祝福....電池隨時都會因為溫度莫明提高而照成壓降大到無法行走,即使是滿電狀態....
且最嚴重的是隨時都可能擊穿電極,照成某一串整個報廢,通常48v16串的話,都是第8.9串最容易出現..
我找到兩種電池的不同處了,FECA 3000mAH是容量型,內阻大,最大3C放電,官方建議充放電都是0.5C。
FPCA 2500mAH是動力型可持續10C放電,可5C快速充電,內阻小 11mOhm, 標準充電1C。
如果用容量型來組電池組的話就算是48V 40AH也要16S13P or 16S 14P,如果用16S16P就可以達到48V48AH,標準放電0.5C可以達到24A, 最大3C可以達到142A,應該是夠用了。當然用動力型的會更好。

jackchen wrote:
我找到兩種電池的不同...(恕刪)

買回來組裝好是容易 但是要怎樣做好平衡充電的動作難 16S 16P 要充到甚麼時候阿 這會讓人頭痛阿

jackchen wrote:
剛剛在露天看到有人有...(恕刪)


J大,前幾天果然發表新產品了。

「多元複合鋰電池單體電芯在6C倍率充放下的常溫循環壽命仍超過10,000次,是國際最好的磷酸鐵鋰電池產品的兩倍。成組后可滿足4C的充電倍率,這意味著電池組能夠在15分鐘內充滿電。」多元複合鋰電池的重量能量密度也達到了120Wh/kg,超過了鈦酸鋰以及磷酸鐵鋰電池。多元複合鋰電池在低溫下(零下20攝氏度)的放電容量能夠達到常溫狀態下的78%,具備良好的低溫性能。

「產品性能的改進源於基礎原材料的研發。」多元複合鋰電池採用微宏專利技術的多孔複合碳作為負極材料,最大的特點在於其比表面積革命性的達到傳統石墨的20倍以上,增加的比表面積與孔隙也大幅增加了鋰離子的遷移和嵌入通道數量,使得鋰離子能夠快速、穩定地嵌入與脫出。從而解決了長期阻礙高能量密度石墨負極鋰電池產品快速充電的技術瓶頸,同時大大延長了電池壽命。

多元複合鋰電池成組已經通過了國家客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強制檢驗。檢驗測試中包括短路、過充、過放、重物撞擊、跌落、擠壓、針刺、高度模擬、加熱等在內的9項安全測試。 「第二代快速充電鋰電池的發布標志著微宏在這一技術上的再一次突破。更高的能量密度、可快速充電、長循環壽命的特點,使得電動汽車當下的瓶頸得到了突破。我們將非常期待這一新的產品能夠加速交通電動化的進程。」
這個更厲害...大陸鋰鐵電池正極材料有些是用台灣的專利...台塑鋰鐵材料.等

http://www.aleees.com/tw/product/lfp-nco.html


地球国民 wrote:
J大,前幾天果然發表...(恕刪)

kalinka520 wrote:
這個更厲害...大陸...(恕刪)


K大,看了一下,太專業了,我也看不明白呀。
我注意到這家公司還有幾十輛電動巴士正在測試中。
目前,台灣在鋰電池材料的研發上,的確佔有優勢。
台灣的問題是,在製造成品上,缺乏規模生產效應。所以,單體電池的成本總是比別人高。不過我相信製造質量比大陸的還是好些的。

把中國大陸製造業流水線工人,當作痴呆兒看待,也並不過分的。
你好,我可以解答你的問題。我是microvast的員工。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