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er wrote:
h兄覺得就現有的影片...(恕刪)
俄國人的車牌尺寸跟字體,與台灣不同!
單看現在僅有的幾部影片,難下定論
還是等實機出來之後,仔細研究上路測試一翻
再決定比較安心!
好癢阿~~~~~~~~~~~~~~~~~~~~~~~~
不過我開始擔心他們兄妹機的訂價策略了!
惡魔獵手 wrote:
其實我個人感覺行車紀錄器這塊都賣太貴了!!
都被炒高售價~~~~~這些電子零配件/鏡頭/韌體等等..
BOM Cost有那麼高嗎??
高暴利產業阿~~~~~~~~~~
說好賺其實算『還不錯』,但是這個市場也不是沒有廠商來來去去甚至做的產品叫好不叫座,最後被併購(呃...大家應該都知道是哪家...),我個人也蠻樂見這種狀況,各家廠商可以從某個產品上賺取利潤,以持續推出更新、更好得產品。要是大家都用BOM COST來賣東西,你看看大陸吧,什麼東西都給你搞到超便宜、規格要多好有多好,問題是...品牌呢?售後服務呢?新產品研發呢? 這些都要錢啊,錢從哪來?當然是消費者的口袋裡面來啊。
說真的,台灣行車記錄器發展的比我想的還要快速,甚至已經追上日韓(日商、韓商訂單都跑來台灣啦),如果真的大家都在玩BOM COST加個幾百塊就當零售在賣,我相信不會有現在這種榮景
hortin wrote:
VICO還有半個多月的時間可以思考
就看他們定價者的策略與心態了
打對臺用同價格,沒太大意義! 最終都敵不過自己的感覺良好,因為大部分這類型的決策者都自認自己的產品非常強,有絕對優勢! 殊不知,靠產品強而決定的買家多? 還是追求C/P值的買家多?
我覺得Vico本家都還蠻敢殺的,策略也算是清晰、明白,除非出大包(像Mio跟快譯通這一檔的產品就....不太優),不然也應該是還不錯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