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當時的行車記錄器,以現在的眼光看來,簡直可稱之玩具,他具備G-Sensor與小得可憐的記憶體,記錄碰撞前後10秒(30秒)的檔案,畫質不超過D1(720*480),當時大多以DVR主機的概念去設計,主機與鏡頭分離,價位約落在台幣6000左右
而在台灣,行車記錄器原本指的是另外一種東西,就是大卡車上車載的car black box,他的功能真的就像黑盒子,是給大型車輛如遊覽車、砂石車、公車等等...裝配,可以記錄車速、聲音,有些甚至可以記錄GPS位置,再狠一點的還有即時回報位置...簡單講就是我人在高雄可以知道這台車正停在台北薇閣鬼混,所以嚴格來講,我們現在俗稱的行車記錄器,應該稱為行車攝影機或是行車影像記錄器...不過反正大家都叫慣了,就隨意吧
那至於台灣行車記錄器是否超乎其他國家想像,講難聽點,台灣很多賣得很好的消費型行車記錄器,在國外並不受青睞,雖然高規格、高品質,但起步太晚,韓國跟大陸很早就投入這一塊了,此時台灣卡在中間上不上下不下,高品質比不過韓國,低價格比不過大陸,且大陸現在也不是沒有好機器,捨不捨得花錢的問題而已
當然也許有人會反駁說P0、P1、V737等等...HD機種開始出現,怎能說比不過韓國...
但我講的是概念的問題,去年韓國就推出各種全新概念的行車記錄器,GPS、G-sensor,這些我們現在常見的配備,其實最早使用在消費型行車記錄器,是韓國機種,真正厲害的並非創造出超高規格,而是打造出全新的一個規格、概念,讓消費者認為有這個需求...
文中我一直強調"消費型"行車記錄器,因為其實行車影像記錄器很早就被各種營業用車種採用,公車、遊覽車上都會有,但一般民眾加裝的並不普及,而且大都需要專業技工去安裝,現在消費者只要吸盤吸上去,線拉一拉,就可以使用了,東西真的要越傻瓜才越能普及...
相信行車記錄器這個市場會有越來越多 1080p Full HD高畫質產品陸續出現. 也許明年1080p Full HD高畫質就會取代720p HD畫質變成主流.
Pittasoft BlackVue DR400 HD
2百萬畫素 CMOS
解析度: 1080p, 30fps
視角攝影範圍: 120' (D) / 98' (H) / 55' (V)
iPass Black ITB-100HD
1/2.7” 2百萬畫素 CMOS
解析度: 1080p, 24fps
視角攝影範圍: 144' (D) / 108.7' (H) / 78.5' (V)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