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壓根沒想到自己竟然也有敗Palm的一天,身為一個PPC的長期使用者,T3剛入手時的反應是:「有點難上手」,但認真玩了兩天後,縱然初期有點適應不良,T3仍逐漸轉變為讓人愛不釋手的良伴。
在咖啡廳的某個角落@台南
不能北上參加網聚,我只好收拾起無奈的包袱,到附近常去的咖啡店裡上網過過乾癮。也順手拍了幾張Palm TT3 vs. Sharp C700 vs. ASUS S200N的合照,與大家分享。







新手吐心聲,老手請迴避
為了入手T3,小弟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到處爬文作功課,也感謝許多Palm界前輩在網路上留給入門者的許多寶貴指南,讓自己能在最短時間內上手Palm OS。以下是自己在入門palm數日的心得,或許看法不盡然全面與客觀,但應該能給palm初心者一點心理準備。
同步邏輯的差異
由於小工有被微軟長期制約的病史,所以當灌完Palm Desktop後,將主機放上同步座時,一直苦苦的等候USB裝置插入的「叮咚」音效,當數分鐘經過,烏鴉從頂上飛過後,才突然會意,按下同步座上的Sync熱鍵才出現久違的聲響(請別笑我蠢...=.=)。
PPC使用者都清楚,一般而言,只要主機透過同步裝置與電腦連線,PDA便會一直保持同步狀態,且由於微軟在操作系統上的整合優勢,只要保持連線狀態,便能輕易的將PDA當作抽取裝置進行檔案管理,但缺點便是某些機種在同步狀態期間軟啟動會導致桌機找不到PDA的狀況,且有時候插著裝置並不一定是想要同步,系統仍然非常雞婆的幫忙同步,這是典型「我傻瓜你聰明」的「smart」使用邏輯。(這裡敘述的都是一般使用情況,部分課題只要透過進階設定均有解法)
相較之下,palm的同步邏輯便留給使用者相當的自主性,需要Sync才Sync,Reset也與連線狀態無關;但相對的也喪失了些「福利」,例如必須安裝其他的3rd party軟體才能管理記憶卡,不同的使用邏輯,其實無關好壞,端看個人的使用習慣而已。
檔案形式不同
另外比較不習慣的,是Palm的程式附檔名不是prc(資源檔),就是pdb(資料檔),現在有些軟體一次就有數個檔案要裝,並不像PPC一次打包成cab或.exe的形式(有某些Palm軟體現在也是打包成setup.exe的形式了),微軟邏輯如上所述,一樣是「我傻瓜你聰明」,好安裝,但不易管理與移除;而小工用了幾天,倒也覺得這種安裝方式在事後的程式管理上,Palm的邏輯倒比較單純易用。
中文化軟體各有優劣
小弟之前有中文化過幾套PPC上的軟體,有人問:「看英文就好,何必自找麻煩」,並非看不懂洋文才搞漢化,而是這種隨身攜帶的東西,還是看漢字來的親切的多。
PPC在OS上的中文化顯然不及於Palm,這也是Palm OS開放架構上的優勢,當然,PPC有原生中文OS,Palm除了Acer開發的版本外,目前普遍是以英文+中文外掛的方式在台灣市場銷售,但小工每次看上的PPC機種,都不是主流機種,所以手上的不是英文機就是日文機,在中文化的部分,總是得費盡功夫才能稍微搞定。而中文化軟體部分,難易度倒差不多,但從事漢化Palm軟體的族群廣大,相較之下,PPC在漢化的領域,其實還有許多可開發的空間。
使用者介面(UI)與單多工的差異
以往的PVC(Palm vs. PPC)討論裡,UI的也往往是論戰的焦點,在這方面小工倒不置可否,因為不論是PPC或Palm,我都會去找相對應的Launcher達到我自己想要的介面形式。而PPC的多工與palm的單工則是結構性的差異,雖然有很多da或hack可以補單工操作的不足,但坦白說:「我就是想要一邊聽歌一邊上網一邊查字典一邊寫文章!」,這方面目前還是PPC比較能指望(Palm也有可以背景播放mp3的播放器,所以並不是完全不可能)!別對我的吶喊嗤之以鼻,畢竟人因為夢想而偉大,不是嗎?(冷....)
以上這段牢騷並非想重談PVC的濫調,只是再次說明雖然PPC和Palm都一樣是手持裝置,在硬體與視覺介面上也有統一的趨勢,但企圖與目的不同,在許多地方的判斷邏輯與價值體系便全然不同,也希望對徘徊在PDA門外,猶豫在選擇OS的新手們有點幫助。
非Review觀點
一方面自己還是Palm新手,另方面關於T3的Review和測試其實只要上網作作功課,並不難尋得,熟悉小工的朋友,應該都清楚我不太喜歡討論硬體測試數據,過去寫review附上測試數據實在都是應觀眾要求,不得不然。
所謂非Review觀點的邏輯很簡單,身為使用者,在使用方面我關心的是視覺效果與操作性(例如執行軟體會不會lag,操作步驟是否順暢有效率)而非帳面數字,因為在這方面的描述,並無法以數字表達。當然,硬體評析出現測試數據已經是約定成俗的所謂專業觀點,因此小工我只好特別說明自己的心得是「非Review(專業)觀點」...;)
玩了三年的PDA,自己對PDA的需求也開始慢慢清晰,從一開始的新奇好玩,到逐漸離不開生活,到工作上的需要,在不同階段我選擇能滿足不同需求數位產品來豐富自己的生活,生活才是目的,敗家從來只是必要之惡。
自己對數位產品的價值觀,也從起初追逐效能數據的光華商場DIY症候群中漸漸擺脫,看中的產品,除了外型至上的戀物癖是宿命無法擺脫外,隨身產品是否能貼近自己的需求,操作介面是否成熟易用有效率,往往才是雀屏中選的關鍵。
而T3,正如水到渠成,在許多觀念沈澱與產品研發腳步的相互影響下,它成了最貼近自己的數位助理。
文末,套句新任加州州長在T系列裡的名言—I'll be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