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動車未來五年恐倒閉 9 成?談為什麼會深陷產能過剩危機
Eric Lin
2025/02/17 中國 、 電動車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4年一季,產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僅為52%,近半產能處於閒置狀態。
中國政府自2015年推動「中國製造2025」戰略以來,透過多層次的政策支持體系推動電動車產業發展。這些政策包括:直接購車補貼最高達6萬元人民幣、新能源車牌照免搖號、充電基礎設施補貼、製造商研發補貼等全方位扶持措施。
在此推動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爆發性成長,產業規模快速擴張。然而,在這波發展浪潮下,產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逐漸浮現,從製造品質、技術研發到國際市場,中國電動車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產業總體困境:從狂飆突進到隱憂叢生
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快速膨脹帶來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統計數據顯示,從2018年到2024年,中國電動車品牌一度成長至500多家,這些品牌包括:傳統車廠如上汽、一汽的轉型部門,新創企業如蔚來、小鵬、理想,以及科技巨頭如百度、小米等跨界品牌。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900萬輛,市場滲透率達30%,遠超全球16%的平均水準。
然而,市場供需失衡的問題日益嚴重。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4年一季度,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僅為52%,近半產能處於閒置狀態。為消化庫存,各大車廠展開激烈價格戰。以比亞迪元PLUS為例,從2023年初的14.98萬元降至9.98萬元,降幅達33%。特斯拉中國也被迫多次調整Model 3售價,引發連鎖反應。
在價格戰影響下,2024年前三季度行業平均利潤率降至4.6%,創下近十年新低。據專業機構調查,目前超過70%的新能源車廠處於虧損狀態。
品質安全事故頻發 消費者信心重創
瘋狂的價格戰正在吞噬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品質底線。據中國應急管理部門統計,2024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驟升32%,平均每天發生8起事故,累計近3000起事件。與全球領導品牌特斯拉相比,這個數字怵目驚心。相較之下,特斯拉在全球範圍內十年累計的火災事故僅232起,充分暴露出中國車廠為降低成本而在安全把關上的嚴重缺失。
價格競爭導致電池品質嚴重下滑。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品牌電動車使用四年後,電池健康度普遍下降25%以上。以理想ONE為例,行駛10.3萬公里後,電池健康度僅剩75.6%,同樣的行駛里程特斯拉則還能維持90%左右。為壓低成本,眾多車廠選用低價電池,在電芯品質、電池管理系統等關鍵環節大幅縮減投入。一旦需要更換電池,費用動輒達到數十萬元,約為新車售價的一半,而中國企業也無所不用其極的鎖定電池芯,甚至動用法律刑責阻止,不讓消費者自行尋找第三方廠家更換。
為了在價格戰中生存,車廠在整車製造環節頻頻偷工減料。威馬汽車因採用廉價零件導致前軸懸吊系統頻頻失效,上海一位車主在高速公路上遭遇前軸斷裂。理想汽車為降低生產成本,在底盤結構用料上大幅壓縮,導致高速行駛時異響不斷。蔚來ES8則因在自動駕駛系統硬體上節省成本,2024年4月發生重大事故,造成三人死亡。
車載系統成本的壓縮更直接影響使用體驗。為降低零部件成本,車廠大量採用低階晶片和簡化版軟體,導致系統頻繁當機、導航嚴重偏離、自動停車失靈等問題。根據調查,七成中國購車者對其國產電動車品質表示強烈不滿,其中近半數直指因過度降價導致品質嚴重下滑。
新車品質更令人憂心。J.D. Power 2024年新車品質研究報告揭露,中國新能源車平均每百輛車存在175個問題點,幾乎是國際品牌的兩倍。面板間隙過大、油漆品質不穩定、車門密封性差等問題普遍存在,都與低價競爭引發的工藝粗糙直接相關。
價格戰引發的品質崩壞已經嚴重打擊消費者信心。市場調研顯示,2024年一季度國產電動車品牌的重複購買率僅為25%,與高階品牌形成鮮明對比。在製造成本不斷被壓縮的情況下,中國電動車產業正陷入品質與價格的惡性循環。廉價競爭不僅摧毀了產品品質,更可能危及整個產業的未來發展。
技術研發投入不足 核心零組件受制國外
在價格戰的陰影下,中國電動車廠業的技術研發投入持續縮減。艾睿鉑諮詢報告指出,中國電動車廠研發支出平均僅占營收2.5%,與國際一線車廠動輒超過10%的投入形成鮮明對比。為了維持價格優勢,企業不得不壓縮研發預算,導致技術創新嚴重滯後。
核心零組件自主研發能力薄弱的問題尤為突出。高階晶片、電機控制器、先進輔助駕駛系統等90%依賴進口,關鍵技術自製率不足30%。以自動駕駛為例,中國車廠事故率是國際同行的三倍,反映出底層技術的嚴重不足。極越汽車在倒閉前就曾因自研電池管理系統缺陷被迫召回1.3萬輛車輛。
中國車廠在電池技術領域同樣面臨瓶頸。雖然擁有寧德時代等電池製造商,但在高能量密度、快充技術等前沿領域仍大幅落後。為降低成本,眾多車廠採用低階電池方案,犧牲了產品性能和安全性。有車廠高管透露,部分低價車型使用的電池能量密度僅為高階產品的60%,卻仍然難以控制成本。
智慧系統研發更是一大問題。調查顯示,超過80%的中國車廠採用改良版開源軟體,完全缺乏核心算法的自主研發能力。為節省開發成本,企業往往只進行簡單的介面美化,導致系統穩定性差、功能單一。某一線電動車業者的工程師透露,他們的智能系統平均每月需要緊急修復超過50個重大漏洞。
技術研發的鏈條斷裂更加劇了這一問題。眾多車廠在面臨虧損壓力時,首先裁撤的就是研發團隊。沒有足夠的研發投入,企業就無法突破技術瓶頸;而技術的落後又迫使企業只能依靠價格戰來維持市場份額,形成惡性循環。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中國電動車產業可能永遠無法在全球市場上真正具備競爭力。
國際市場受阻:低價傾銷引發全球圍堵
中國電動車廠業靠壓低價格在國內市場廝殺的策略,在國際市場上遭遇空前反彈。2024年,美國已將中國電動車關稅提高至100%,歐盟更直指中國政府補貼和企業低價傾銷,計劃對中國電動車課徵最高48.1%的反補貼稅。日本、韓國和印度也相繼加入貿易防衛行列,紛紛以國家安全和產業保護為由,對中國電動車設置嚴格的市場准入門檻。
在歐洲市場,中國電動車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比亞迪在德國最暢銷的Atto3(元PLUS)車型於2022年9月以38,000歐元(約30萬人民幣)的價格上市,而同款車型在中國市場最低僅售14萬元人民幣。這種價格差異引發歐盟的強烈不滿,認為中國企業在實施「雙重定價」策略。受貿易壁壘影響,比亞迪原計劃在歐洲投資的35億歐元生產基地被迫延遲,投資規模大幅縮減至10億歐元。
東南亞市場的遭遇更為慘痛。在泰國,中國品牌電動車的品質投訴量是日韓品牌的三倍,主要問題包括電池性能衰減快、車身零件脫落等。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尼政府更是以安全隱患為由,要求對中國電動車進行額外的安全認證,實質上形成技術性貿易壁壘。據統計,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動車在東南亞市場的銷量年減達45%。
全球市場的集體設限,導致中國電動車出口遭遇重挫。據海關數據,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動車出口量年減32%,其中高階車型出口更是腰斬。被迫回流的產能進一步加劇國內市場的供需失衡,多家車廠的新建產線被迫停工。專家預計,到2025年底中國電動車產能利用率可能降至40%以下,遠低於產業健康發展所需的75%警戒線。
隨著中國政府補貼退出,中國電動車在國際市場的最後價格優勢也將消失。根據中國的調研機構預估,補貼完全退出後,中國電動車的出口競爭力將大幅下降,全球市佔率可能從目前的35%降至20%以下,目前137家車廠五年後可能只剩不到20家。這場全球圍堵風暴,不僅打破了中國電動車廠業的海外擴張夢想,更可能導致整個產業陷入全面衰退。
責任編輯:Chris
核稿編輯:Sis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