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動車市場規模日益龐大,零組件供應鏈的營運也得以水漲船高,兩者相輔相成。不過,在這看似完美無缺的電動車產業體系,卻存在著一個缺憾:汽車裡頭所安裝的晶片,至今仍必須仰賴外國廠商來供應。中國的業者在電動汽車裡所安裝的晶片,還幾乎全都必須仰賴外國廠商來供應;諸如美國的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及來自德國的英飛凌(Infineon Technologies AG)等,都是重要的供應廠商。外國車用晶片供應商如今面臨的抉擇是:是要在中國大陸擴大生產,還是寧可丟失市場。外國企業選擇繼續深耕大陸市場,這決策也顛覆全球晶片供應鏈講求精簡效率的布局。
中國車用晶片的崛起,不僅是官方政策使然,也因為中國大陸本來就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基地,相關零組件製造商自然深受吸引。不過在與美國政府對峙態勢日趨嚴峻的情勢下,中國政府更加積極地投入發展當地的半導體產業,而且也已經展現出成效:如今中國製造的電動車,裡頭的晶片已經有近15%的晶片,全出自當地的廠商之手。未來該比重還可望進一步提升。然而在此同時,也擔心由於當地的半導體產業背後都有政府在補貼,過度投入產能的結果,未來恐怕又將產品(中國產能晶片)傾銷全球市場,就像其許多其他產業一般。
為了達到自給自足、全然擺脫外力箝制的目標,中國於是大舉投入資金在這個方面:中國去年就躋身為半導體製造設備全球最大的一個買家。成立於2015年07月中的北京地平線機器人技術研發公司(Horizon Robotics,Inc.),在政府積極的扶植下「少年得志」,可以說是未來充滿機會的一家公司。該公司指稱,其電動車晶片的使用客戶正持續地增加當中:至去年中為止,就由2021年的14家,增加為25家。該公司就是輝達(Nvidia Corp.)在中國車用晶片市場中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