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這波提高台灣自製率的政策的確如您所說,就只差在拉長初期的投入時間,延長了台灣車市洗牌的時間而已
這波中國車進來是好事,算是台灣車市的新陳代謝,可以讓整個汽車零配件供應鏈洗牌,也讓和泰晚上別太好睡,車子到時候該降價就得降,別把台灣人當作盤子
proky wrote:
實地算一下,以MG4 EV旗艦版為例,中國叫MG4 EV 2023出海冠軍版。
台灣賣99.9萬台幣,中國懂車帝網站上查得到的價格是人民幣10.98萬,依匯率4.55換算,約台幣49.959萬。
在不計算中華車大量採購零件可壓價下,終端售價就是差了大約50%,約50萬台幣。
MG是整車零件進口,就當全車進口,台灣進口車輛要課徵關稅 17.5% (8.75萬),貨物稅 25% (12.5萬),營業稅5% (2.5萬),所以中華車還有26.25萬的價差可賺 (26.25%)。
今天就算立刻提高國產零件比例到35%,假設採購成本會增加到2倍,扣除中國製零件成本,那就是再增加約一半17.5% (8.75萬) 的成本,但別忘了自製後可免除關稅 17.5% (8.75萬)。
兩相抵消,也就是說中華車的成本在初期可能會增加,但其實不會上升太多,隨著銷量與模具成本後期攤提,還可能更低。
台灣能自製的零件與廠商多了去,上市公司就有例如: 車燈 (帝寶、大億、堤維西)、輪胎 (正新、南港、建大)、鈑件、風扇、保桿、塑膠儀板件 (東陽)、冷排散熱器 (耿鼎)、電瓶 (廣隆)、油封 (茂順)、汽車玻璃 (台玻),其他還有如彈簧 (陽旻)、避震器 (永華機械)、底盤支撐件 (世祥)....
依中國車價 50萬的 35%來算,只要湊足 17.5萬就過關了,有修過或改過車的車友應該都瞭,大概率除了大電池、電動機、轉向機與車架外,其他上述廠商湊一湊,要達成真的不難。
個人猜測,這波自製率話題對中華車而言,趁中國車市內捲與國內給的壓力,向上汽爭取落地技轉,短空長多。
只要成功建立本地供應鏈夥伴,未來屍山血海殺出一條生路存活下來了,就輪到其他千年拉皮車廠的惡夢開始...
這一些都是配合泰國政策,本田關閉燃油汽車工廠,然後零配件供應商倒閉,這不正常嗎?
本田前腳一走,比亞迪泰國廠預計2025年完工,就只是國家政策改變,本田跟不上而已啊
chernann wrote: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泰國政府對中國電動車企提供的補貼重創其汽車產業,業界人士指出,相關補貼導致電動車嚴重供給過剩,引發傳統汽車削減產線甚至關廠,而在泰國660家汽車零件商中,僅有10幾家向中國車企供貨,也導致【大量相關企業大幅減產,甚至倒閉。】
泰國電動車協會(EVAT)數據顯示,泰國目前未售出電動車49萬輛,相當於過去1年汽車總生產量63%。該協會主席克里斯達(Krisda Utamote)說,「我們正遭遇電動車供給過剩」。
報導說,泰國的電動車補貼計畫始於2022年東南亞國協(ASEAN)與中國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據此,泰國政府提供中國車企每輛車最高15萬泰銖(13.6萬台幣)補貼。此外,若中國車企在泰國生產的電動車數量等同2022年以來的進口量,泰國政府也將免除中國電動車的進口關稅;相關生產必須始於今年,獲補貼的電動車可以出口或在泰國銷售。
依據該計畫,共有6家中國車企在泰國投資生產,其中以比亞迪最積極。比亞迪新款Atto 汽車砍價多達34萬泰銖(31萬台幣),亦即從89.9萬泰銖(82萬台幣)的上市價折價37%。比亞迪與其他中國車企的泰國廠若全面投產,年產量將達75萬輛車。
該補貼波及了從業人員逾75萬人、佔泰國生產總值(GDP)11%的汽車產業。在補貼導致電動車降價後,燃油車也開始降價,日本車企衝擊最大,因其90%的汽車在泰國生產。
報導說,為了生存,燃油車企已削減產能。日本第2大車企本田汽車本月初宣佈,2025年前將停止大城府(Ayutthaya)廠的生產,並整合巴真府(Prachinburi)營運,此舉將使本田在泰國年產27萬輛降至12萬輛。
其他日本車企也停止在泰國的所有生產。速霸陸宣佈今年底前中止泰國汽車組裝業務,鈴木宣佈2025年將跟進。
汽車零件製造商也受衝擊。泰國汽車零件製造商協會主席索蓬(Sompol Tanadumrongsak)說,今年以來零件訂單下滑40%,每家汽車組裝公司今年以來也削減30%至40%產能。
他說,隨著「粗暴轉型」至電動車,泰國汽車業預料將近一步萎縮,泰國660家零件製造商中,僅有十幾家可以供應中國電動車企,因為這些車企不是依賴中國進口,就是其低成本的供應鏈。
他表示,由於需求下降,多數泰國在地的零件製造商將運作降至每週僅3天,約有十幾家業者「被迫倒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