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重拳出擊!中國零件來台組裝成車,國產車自製比率加重至最高35%

為了保護國內重工業吧。

像MG這種99%都是進口零件來台組裝的,
對於國內相關產業的確毫無助益可言。
twhenry318

台灣70年前發展汽車工業,有不得不做的國家安全考量,但今非昔比,台灣再搞內需型汽車工業,已經嚴重影響全民的經濟利益,不如開放進口,降低進口稅率,才能嘉惠全民,另外再對原本汽車相關商廠輔導轉型..

2024-07-31 14:27
twhenry318

或是打入國際大廠的供應鏈,協助本地汽車業者和零部件供應商走入國際,把他們的巿場作大,不要侷限在台灣本地小巿場,巿場小, 成本難降, 結果就是終端售價抬高, 大家都付高價買車...

2024-07-31 14:30
BrilliantWing wrote:
為了保護國內重工業吧。

像MG這種99%都是進口零件來台組裝的,
對於國內相關產業的確毫無助益可言。


泰國龐大的燃油汽車產業正受到中國電動車蹂躪輾壓中.......破產大量裁員.....





HONDA 泰國龐大工廠(上圖)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泰國政府對中國電動車企提供的補貼重創其汽車產業,業界人士指出,相關補貼導致電動車嚴重供給過剩,引發傳統汽車削減產線甚至關廠,而在泰國660家汽車零件商中,僅有10幾家向中國車企供貨,也導致【大量相關企業大幅減產,甚至倒閉。】

泰國電動車協會(EVAT)數據顯示,泰國目前未售出電動車49萬輛,相當於過去1年汽車總生產量63%。該協會主席克里斯達(Krisda Utamote)說,「我們正遭遇電動車供給過剩」。

報導說,泰國的電動車補貼計畫始於2022年東南亞國協(ASEAN)與中國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據此,泰國政府提供中國車企每輛車最高15萬泰銖(13.6萬台幣)補貼。此外,若中國車企在泰國生產的電動車數量等同2022年以來的進口量,泰國政府也將免除中國電動車的進口關稅;相關生產必須始於今年,獲補貼的電動車可以出口或在泰國銷售。

依據該計畫,共有6家中國車企在泰國投資生產,其中以比亞迪最積極。比亞迪新款Atto 汽車砍價多達34萬泰銖(31萬台幣),亦即從89.9萬泰銖(82萬台幣)的上市價折價37%。比亞迪與其他中國車企的泰國廠若全面投產,年產量將達75萬輛車。

該補貼波及了從業人員逾75萬人、佔泰國生產總值(GDP)11%的汽車產業。在補貼導致電動車降價後,燃油車也開始降價,日本車企衝擊最大,因其90%的汽車在泰國生產。

報導說,為了生存,燃油車企已削減產能。日本第2大車企本田汽車本月初宣佈,2025年前將停止大城府(Ayutthaya)廠的生產,並整合巴真府(Prachinburi)營運,此舉將使本田在泰國年產27萬輛降至12萬輛。

其他日本車企也停止在泰國的所有生產。速霸陸宣佈今年底前中止泰國汽車組裝業務,鈴木宣佈2025年將跟進。

汽車零件製造商也受衝擊。泰國汽車零件製造商協會主席索蓬(Sompol Tanadumrongsak)說,今年以來零件訂單下滑40%,每家汽車組裝公司今年以來也削減30%至40%產能。

他說,隨著「粗暴轉型」至電動車,泰國汽車業預料將近一步萎縮,泰國660家零件製造商中,僅有十幾家可以供應中國電動車企,因為這些車企不是依賴中國進口,就是其低成本的供應鏈。

他表示,由於需求下降,多數泰國在地的零件製造商將運作降至每週僅3天,約有十幾家業者「被迫倒閉」。
CcCManCcC

KCLin0423 補助過頭就有問題了,歐盟提高中國車關稅理由就是被補助,相關新聞都能查到。如果要玩掛其他國家產業,拼命補助用低價銷售的方式讓其他成本高的企業倒閉,自己就能獨大。當然會被他國防禦

2024-07-31 12:46
BIGHANCE

關廠的是日本企業,泰國是出人力,被壓榨的一方,泰國車子貴人工便宜,跟台灣早期一樣,還好早期台灣發展半導體才避免現在泰國這種問題。

2024-07-31 13:50
louisbb wrote:
全部都要遵守。
只是部分品牌,自製率極低。

2020年時
裕隆集團自製率約50%
國瑞自製率約70%


商用車先不論

最先引進純中國製國產車來台組裝的是三陽的Custin(下圖)

Hyundai Custin在韓國沒有生產也沒有販售!


chernann wrote:
且將溯及既往行政院轄...(恕刪)


這樣福特會過嗎?
BrilliantWing wrote:
像MG這種99%都是進口零件來台組裝的,
對於國內相關產業的確毫無助益可言。


這些沒競爭力的產業倒了
對台灣人來說反而是好事
emeryville

CcCManCcC你完全搞錯了,保護豐田不是保護國產車,實際上這個政策只有豐田得利,其他車廠全部受害,早晚要把市場送給進口車的。去看看經濟日報的報導吧,跟我聽到業內的回饋一致。

2024-07-31 15:31
CcCManCcC

emeryville 我也不是業界人士,對業界誰賺到不感興趣,大概只有賺不到的會跳腳。至於豐田得利,得利在那我不知道,他老兄隨便出在台灣本來就賣很好,天生的台灣品牌喜好。我個人是不愛豐田的車拉

2024-07-31 15:56
非常好👍
因應中國產能過剩的貿易壁壘,這都是必要的措施!

中國利用補貼及山寨,違反公平市場機制,最終造成自己的產能過剩,

導致其向全球傾銷低價產品,對全球自由貿易進行不道德不公平的傾銷!

若再不制定相關政策,對應不公平的競爭,將嚴重影響各國產業的發展.....


魯蛇們也不需要以為可以撿便宜,就為中國幫腔說話~

買不起,不是汽車的缺點!

是你自己的缺點!
henrylin66

就算你想當盤子,也當不了呀~呵呵

2024-07-31 13:48
CcCManCcC

大家都能這樣想,大家都減少買車,這樣我們願意買進口車當盤子的,能更舒適的開車/停車。Very good(吳孟達表情)

2024-07-31 13:50
好奇自製比例是如何計算的,
疫情中在資訊接案公司待過,
專拿政府標案,配合廠商都不允許持有
中國品牌資通設備:筆電、手機、平板、手環手表。

桌上型電腦和伺服器是認品牌、
但零組件,例如記憶體、固態硬碟等儲存載體,
還是採用中國品牌

反之中國品牌主機,而零組件都採用非中國品牌,
這實在是令人費解如何界定
因為這個政策,進口車商全都鬆一口氣,
本來準備七折賣,現在毛利沒三成不賣,
就是要架拐子圖利其他車商
會過幾年被對岸給告上WTO嗎?

風評:賠了夫人又折兵,風電國產化利益流何方?

主筆室
2024年7月30日 週二 上午8:00

歐盟把台灣風電國產化告上WTO,結局已可預料;台灣在此案上是輸到底:用更高的價格買風電、國產化失敗、讓風電成台灣「另一個新產業」成笑話、又被告上WTO且毫無勝面,唯一的贏家大概就是那些因國產化受惠的「綠友友」們。

歐盟26日在WTO提出台灣推動風電招標時的「國產化」政策違反WTO規定,要求台灣必須在60天內提出解決方案,同時成立諮商小組。對此經濟部在回應中指出,部長郭智輝日前已要求對國產化政策進行研析及檢討,未來將會朝著開放方向研議。

歐盟的作法是WTO解決爭端的固定程序,如果雙方未以商議出解決方案,就可要求WTO的專家小組作出裁決,因此歐盟此舉已接近(或形同)把台灣告上WTI法院了。經濟部的說法雖然說得含蓄,但已透露出台灣必然是要讓步、接受歐盟的要求,白話文講就是:風電國產化必須取消,政策失敗;其實,台灣此舉是否違反WTO規定,經濟部該是心知肚明。。

而這一切一切,在政策推出初,專家或業界都己提出警告,警告有2個層面,一個是此舉違反WTO規範,最後必然被告;另一個層面是:不可能達成國產化目標。但經濟部置之不理、繼續推動,終而有今日結局。

經濟部在推離岸風電的風場招標時,開出「非常漂亮」的價格,只是這個漂亮是對開發商漂亮而非用電鳥,政府(即台電)給予得標者平均每度5.8元、長達20年的保證收購價格,這個價格不僅遠高於當時國內的平均電價,更高於其它國家的價格─例如在此之前歐洲風電場招標價格就已到每度2.5-3元之間了。

對外界的批評與質疑,當時經濟部對外的理由與說詞都是:要推風電國產化,政府不僅要有綠電,更要藉此機會建立風電產業,為此必須提高價格多付出,讓開發商向國內購買、技術生根……,連蔡英文也在講,說風電國產化會為台灣創造一個新產業等。

這個國產化政策已推動數年,不意外的歐盟把台灣告上WTO,且台灣沒多少贏面,風電國產化政策不可能持續,畢竟,台灣不可能學美國老大哥一樣,對WTO的裁決不理不睬當空氣。

另外一個結果也接近看到:國產化就是一場空。

當初在推風電國產化時,有幾個情勢相當明確;一個是尖端與主要核心技術掌握在歐洲廠商手上,會給台灣嗎?想多了,當然不會。第二是台灣本身的市場再怎麼看,還是有其限度,很難永續養活一個大產業,因此一定要「出海」出口,台灣所有頭上有光環的產業都是如此。最後是如要出口,台灣的競爭力讓人擔憂,一來多數離岸風電採購牽涉到政府,台灣在這方面吃虧,二來要跟對岸競爭難度高。

現在情勢算是明朗化,當初對國產化政策的批評與憂心大多成真。國產化標案發包至今6年,台灣有得到或掌握任何歐商的核心技術嗎?沒有,倒是得到歐盟把台灣告上WTO。台灣風電產業有「出海」案例、或是說有出口能力了嗎?看不出來。

即使談未來,台灣風電要出口,能跟中國在技術與價格上競爭嗎?難。中國用本身龐大市場養出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可謂「經驗十足」,去年中國風電專利競爭力(不是僅指數量)首次躍居全球第一,中國製的核心風力渦輪機價格只有其它國家的3分之1。相較之下,台灣既輸在技術又敗在價格,如何競爭?

因此,在歐盟狀告WTO後,風電國產化政策既是終結,也是宣告失敗,但台灣為此付出的代價卻不可不知、更不可不究責。

給予高收購價的風電遴選標案在2018年4月底開標,平均每度電價5.8元,一個多月後的6月下旬競價標案開標,得標開發商報出的價格平均每度2.5元,價格低了一半以上。算盤撥一下,20年下來(保證收購價的時間),電費多了9000多億元。換句話說,台灣民眾為風電國產化多支付9千億。

當時,對外界的質疑,經濟部官方說法是:隨著技術進步等因素,風電價格可以「一直往下」;對遴選價格高,則解釋為「因應國產化」。但招標相隔不到2個月,說是技術進確定所謂的國產化是十足唬爛、建立風電新產業一場空,這9千億算是打水漂了。

接著該問題的是:誰得利獲益?當然,那些最上游得標的開發商是最明確的獲利者,明明一半價格就能作的事,現在有冤大頭給2倍價,何樂不為?但又不純然如此,這個利益未必能獨吞,有了國產化要求,有些供應鏈、下游包商就要找國內廠商,官方也能審核介入,這顯然也是一塊有運作空間的利益。看看那些人、那些企業受益於國產化要求,就可看出利益流向何方了。

最後是究責部份,風電國產化政策明顯失敗、台灣未建立有競爭力的風電產業,全民又為此多付出近兆代價(電費),更讓台灣被歐盟告上WTO,那些官員是不是該出來講講、負點責任?

更多風傳媒報導
CcCManCcC

應該不會,因為歐盟/美國都開始行動了。沒理由同樣WTO會員國歐盟美國可以,台灣不行

2024-07-31 13:51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