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上汽銳騰7秒多加速,36米剎車,徹底秒殺KUGA了!

大部分台灣人真好笑耶,還活在過去麼?大陸車企根本就不在乎台灣地區市場,台灣地區一年銷量和深圳一個城市一年銷量差不多,你買不買誰在意?誰鳥你?
這麼好的車
不知道在美國 日本 歐洲等地銷售成績如何?
Tienchuan wrote:
這麼好的車
不知道在美國 日本 歐洲等地銷售成績如何?
(恕刪)


要打入美國,日本,歐洲市場還是比較難

做產品和做銷售又是兩個領域的事情了

這也是目前大多數中國車廠面臨的比較大的問題

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和人才做品牌營銷才行

但目前中國車廠還不具備這種能力和實力

光投入開發新車型和管理生產就已經夠嗆了



除了上汽收購的MG在英國有銷售網,吉利收購的VOLVO有現成的營銷網以外

別的車廠的全新品牌營銷目前在中國本土都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不過長期來看

很多中國車廠確實有在歐洲和美國建立汽車工廠的計劃

erc wrote:
之前幫公司追上日企某個重要零件,爽得要死。
同時間有機會透過學界躲在裏頭進到對手企業的實驗室,是的講難聽一點就是很不入流的工業間諜。
「追上」?追上個屁啦,在實驗室看到傻眼,排隊可以投產的都不知道排到第幾代去了。
難怪對手根本不把公司放在眼裏,我們一推出,他們幾乎可以立即把高我們一、二代的產品上線,就看他們是要一次玩死我們、還是壓縮我們的利潤讓我們生不如死。
這是要玩個屁呀!...(恕刪)




日本真如你所說那麼厲害 , 怎麼這幾年出口表現這麼慘 ?

隱藏實力嗎 ??




dongmark wrote:
20年來說上海汽車前...(恕刪)

BYD的設計成熟度我覺得還有一段距離,似乎還沒有走出山寨和混搭風,不過純電動可能機會大一點。最近詢了BYD e6報價,e6的規格有亮點,不過報價太高,出廠價比BMW電動版市場售價還高,看樣子還在發展階段,並不急著賣。
中國車廠的進步速度,了解狀況的人是不會驚訝的,其實與歐美的發展模式類似,先是小廠林立,大家都有錢賺,接著出現市場飽和/經濟疲軟導致競爭劇烈引發大規模併購和整合,最後留下幾個強者。現在各車廠拼命發展自主技術進行軍備競賽,比技術也比銀彈,恐怕下一攤的生死鬥幾年內就會發生。
台灣的人口要是多個2-3倍,我們的發展模式也會與現在不同。
在拉美/非洲地區一些中國車品牌已經建立了穩固的銷售管道和不錯的評價。至於進軍歐美,與其行銷這些對對歐美人士而言名不見經傳的後進品牌,還不如直接併購現有品牌,而看起來局面發展也大致會是這樣。
BigMac4Diet wrote:
BYD的設計成熟度我覺得還有一段距離,似乎還沒有走出山寨和混搭風,不過純電動可能機會大一點。最近詢了BYD e6報價,e6的規格有亮點,不過報價太高,出廠價比BMW電動版市場售價還高,看樣子還在發展階段,並不急著賣。
中國車廠的進步速度,了解狀況的人是不會驚訝的,其實與歐美的發展模式類似,先是小廠林立,大家都有錢賺,接著出現市場飽和/經濟疲軟導致競爭劇烈引發大規模併購和整合,最後留下幾個強者。現在各車廠拚命發展自主技術進行軍備競賽,比技術也比銀彈,恐怕下一攤的生死斗幾年內就會發生。
台灣的人口要是多個2-3倍,我們的發展模式也會與現在不同。
在拉美/非洲地區一些中國車品牌已經建立了穩固的銷售管道和不錯的評價。至於進軍歐美,與其行銷這些對對歐美人士而言名不見經傳的後進品牌,還不如直接併購現有品牌,而看起來局面發展也大致會是這樣。
(恕刪)



沒有錯

如果台灣人口再多2-3倍,汽車產業的發展會良性許多

中國汽車的戰略發展其實就是沿襲台灣當初制定的策略

市場換人才

市場換技術

市場換資本

這樣發展起來的效率最高

只是台灣人口太少了,最終反而被汽車企業綁架了市場,形成了潛規則

而不是通過市場來促進競爭的加劇和產業的升級換代

-----------------

E6的電池這兩年內要換代了,BMS程序也要換代

行駛里程會增加一倍,綜合工況里程做到600公里,勻速時速100KM/H做到700公里

買E6,不如買騰勢

BYD和BENZ合作的新品牌,技術成熟度比較高,用料更講究

不過未來銷量起來最快的,應該還是可插電式的高性能混合動力汽車,畢竟充電樁還沒有完全普及

石油集團們和電力集團們也會有利益上的摩擦,還是要權衡好兩大財團的利益分配問題

-----------------
進軍歐美市場,通過收購歐美品牌自然是最好最快的

不過眼下也沒有更好的機會

英國的汽車品牌還有VAUXHALL,屬於GM的OPEL旗下,現在正風風火火

瑞典的SAAB把技術和中文商標都賣給了北汽,唯獨不賣SAAB的英文商標使用權,硬是保留了瑞典汽車的最後一點血脈

德國三駕馬車BBA,實力如日中天,VW更是在中國市場橫行霸道,鶴立獨行的OPEL本來在07年有機會被收,結果GM集團在最後時刻不賣了

西班牙的SEAT和捷克的SKODA背後都是VW集團,正是品牌全球擴張極快時期,一點戲都沒有

法國雷諾集團和PSA集團,最多也就東風做個PSA大股東,估計就到頭了

義大利的阿爾法,藍旗亞,菲亞特都不賣品牌,最多賣技術,義大利人也是很精的很

美國三大汽車集團,除了Chrysler較弱,GM和FORD都是旗艦型的企業,財團背後是美國政府,肯定沒戲。即使Chrysler,也是廋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背後還有FIAT集團在控,有JEEP在手,短期也看不出任何要甩賣的樣子

日本8大車廠,現在也沒見有明顯的弱點,除了三菱比較頹廢,但以日本人那種冷傲的態度,肯定也不會和中國車廠發生任何實質關係

韓國現代和起亞正是發展高峰期,另一家雙龍汽車才從上汽集團中脫離出來,以後估計也是形同陌路

澳洲的Holden,背後是GM集團

馬來西亞的PROTON,收購英國LOTUS后,也算是一小極了,即使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也沒賣,背後的實力強

Land rover和jaguar剛被印度阿三給收了

縱觀全球,現在也沒有更好的品牌可以收了

會有一個很長的品牌穩定發展期

估計未來10年,還是要砸錢打造新興品牌出來,比較漫長的路
Eric YehYeh wrote:
為什麼老是有中國人來台灣的網站發愛國宣言= =

你們中國人造車造手機造飛機都一樣,只會做表面,不懂內涵

三腳貓中國人能做的,全世界都早已經超越了

凡事都有更深的層面...懂嗎(恕刪)


這是中國車系版面

發帖到這裡合情合理

只歡迎技術討論

不喜歡看,或看不懂汽車技術層面的東西,可以不來中國車版的

懂嗎

Eric YehYeh wrote:
不會是你中國代工廠(恕刪)


當然不是

不過舍弗勒和SKF裡面有大量的中國工程師和管理人員

全球第一和第二的軸承工廠

10年前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廠

後來搬到中國,我是看著他們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10年時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軸承工廠

承接地球上小到牙刷轉子,大到航空軸承

連我這個不是行內的人都清楚

你這個做軸承的,沒有跟上時代啊


------------

另外清華大學軸承這塊本身就不強

軸承重工業一般是哈工大和浙工大

你要代工,你可以找這幾家問問,看看他們有沒有興趣幫你代工
HRB:哈爾濱軸承
ZWZ:瓦房店軸承
LYC:洛陽軸承
C&U:人本軸承

最少也是進全球前十大的軸承企業
請教個問題~中國不允許外國車廠在大陸獨資成立公司,那麼合資的中方車廠,除了參與組裝之外,可以藉由合資的管道學習相關核心技術嗎?如引擎、變速箱、底盤設計...

台灣的外國品牌「國產車廠」,扮演的還真就是組裝的角色,真正自主研發的說起來也只有納智捷了~

dongmark wrote:
中國汽車的戰略發展其實就是沿襲台灣當初制定的策略
市場換人才
市場換技術
市場換資本
Derek1887 wrote:
請教個問題~中國不允許外國車廠在大陸獨資成立公司,那麼合資的中方車廠,除了參與組裝之外,可以借由合資的管道學習相關核心技術嗎?如引擎、變速箱、底盤設計...

台灣的外國品牌「國產車廠」,扮演的還真就是組裝的角色,真正自主研發的說起來也只有納智捷了~(恕刪)


和台灣的情況是一樣的

中國汽車集團和國際車廠成立的合資公司

扮演的角色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組裝(基層的生產工人),另一個是管理(市場銷售管理)

技術這塊,特別是引擎,變速箱,底盤設計這些核心技術,是完全不允許插手的,管控的非常嚴格


和納智捷基本是一樣的

只能通過自主研發,模仿來完成新產品的開發

-------------------

目前引擎基本上都是靠自己開發

在大排量領域差距還是很大的

但在小排量高性能渦輪直噴引擎這方面,這一領域目前和國際大廠基本在同一起跑線

不會落後太多

-------------------

變速箱的開發有幾種不同的模式

比亞迪和奇瑞是完全自主研發生產變速箱技術,是目前中國變速箱行業的領軍

傳祺和榮威是通過和FIAT,GM這些國際企業聯合開發變速箱新技術,逐步掌握核心

吉利則是通過收購澳洲DSI變速箱工廠來獲得核心技術儲備

陸風是通過和國外大學合作,來開發變速箱新技術

各種模式都有

且新變速箱均已經投入到市場接受市場的考驗

條條大路通羅馬

最終的目的還是培養技術人才,掌握核心專利

-------------------

底盤目前是最難做的

因為全新底盤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

目前還沒有一家中國車廠具備開發全新底盤結構的能力

最少我目前還沒看到任何一件全新的底盤作品出現

大多還是建立在成熟底盤設計上的結構微調

目前中國車廠只具備調試能力的,主要還是奇瑞,比亞迪,吉利,長城

其他車廠都是國外底盤工廠調試開發的,支付大量的技術專利

底盤這個領域的核心技術掌控目前還是比較慢的

特別是結構創新設計上,幾乎是零創新

和國際大廠的差距明顯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