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從第一次到大陸出差,已經過了15個年頭
雖然有不少日子待在對岸,始終沒有(很難)融入他們的文化,到現在爲止我還是經常聽不懂他們的用詞
最近很討厭的一個詞“同款”,在逛京東淘寶經常看到,我一直想,你們TMD花那麼多時間關注別人用的穿的吃喝什麼拉什麼.....怎麼不專注想想自己想要什麼呢?反正我就是很難跟本地人聊開,總覺得他們一直在跟隨討論名人的動向(關鍵是我都不認識

廢話少說,切入正題
15年前,第一次坐大陸同事的五菱宏光,心理真的是忐忑不安,覺得你們426把引擎裝在一個鐵殼子裏面就叫做車?
內心OS,你們426做的“車子”,送給我都不敢開
路上看到的大陸自主品牌車子的設計,審美觀也一直讓我啼笑皆非......(個人對臺灣某納牌的設計也是很不認同,每個人品味不同,沒什麼好爭辯的)
大概10多年前,我們故嚴總裁也曾經代理過大陸車熊貓進口到臺灣組裝,依稀記得人家賣2-3萬人民幣的車子,在經過嚴總裁巧手跟關稅之後要價40萬臺幣,開一開方向盤還會掉下來,好笑的是,我同事那台5菱開了10幾年,整台好像快散掉,冷氣沒冷過,車內塑膠件幾乎壞過一輪,但是沒拋錨過,方向盤也沒掉下來.....

若干年前,坐滴滴坐到一臺讓我覺得很神似VOLVO S90的車子,仔細一看,原來就是VOLVO的有錢大老闆浙江吉利汽車,在車上認真端詳了一陣子,如果撇開品牌迷思不說,用料跟組裝品質完全不輸給HONDA, NISSAN, FORD這些老品牌了,NVH也很不錯,後來查了一下才知道,吉利收購了VOLVO以後,直接放棄自己的底盤引擎變速箱,都直接跟VOLVO共用零件,大概也就是不同品牌設計的雙生車種了,但是感受到實質的進步,還不只來自這些共用零件,10年來,吉利汽車內裝外觀的工業設計,組裝品質的光速進步,實在讓我非常驚訝。畢竟歪果仁的汽車工業可是累積了百年的根基,吉利就算買下VOLVO,企業要短時間內脫胎換骨,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後來吉利又跟VOLVO合資成立了一個子品牌,叫做領克 LYNK & CO(英文不知道什麼意思.....)
專攻年輕人的市場
距離上次在大陸買了台臺幣70多萬的BMW 218i已經5年了,這次再次閒逛看車,有着非常不同的體驗
廣汽AION的電動車,跟一些新電動車品牌,其實也都不錯,後面有機會的話再討論(今年明年公司應該會再買一兩臺公務車)
題外話,臺灣人要在大陸買車的規定變嚴格了,以往只要有通行證+派出所申請居住證明就可以買車
大概2-3年前改成了要有居住證才可以買車,而辦居住證的其中一個必要條件是連續在大陸待滿180天以上
經常短期出差大陸的人就沒辦法買私人車輛了
領克的展示間,據業務說原廠對展間裏面的陳列設計,都有嚴格的SOP,這點我在兩家領克經銷商看車對比之下,裝潢設計風格確實非常的一致



我在看車之前,先在網路上看了一陣子的資訊,然後才去展間準備試駕。業務非常專業,沒有一個問題回答不出來,也沒有一個問題回答錯,態度不卑不亢,很有禮貌(跟以前我認知的滿嘴跑火車型業務,差別很大)
列入清單的車子共有三款,01/05/06的plug in hybrid, 三款都是SUV
01

05

06

規格網路上很容易查到,基本上我看的都是頂配
我所了解領克基本上是不二價形式銷售,優惠內容都是原廠定的,可以談的幅度很小
先從最便宜尺碼最小的06開始試駕,大概臺幣73萬(這邊說的都是落地價,也就是全包的價格)
隔音差,操控不錯但路感死硬,音響爛透,只有刺耳的高音,中低頻基本上聽不到
動力系統很不錯,內裝還ok,其他都乏善可陳.....基本上就是cost down的最低階車種
話說回來,73萬含全險買到18kw的plug in hybrid, 還能嫌棄什麼呢?
換開05
方向盤很輕手,大概就是NISSAN/HONDA那種輕的程度
雙離合器變速箱,1.5T三缸渦輪+電機,車重近1.9噸但開起來很輕快,大腳油門引擎介入的銜接很順暢,相比之下豐田Lexus的hybrid

隔音NVH讓人非常驚豔,後來才發現原來原來我漏看了一個ANC主動降噪功能(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效果超屌
附贈一個家用充電樁跟一個隨車充電器(只要插家裏220插頭一個晚上就充飽),號稱純電可以開81km,實際開到70多差不多快見底,如果通勤里程在70km以內,基本上就用不到汽油了
配備豐富到數不清,該有的都有,不該有的也都有了,而且質感用料實在粗暴的好,兩倍身價的VOLVO也討不到便宜
Infiniti的音響,也很夠用了
純電狀態開,炒雞無敵安靜......我覺得200萬以內的車很難有這麼安靜的,上一次有這種感受的車是Lexus ES跟BMW 大7..
最低離地距離200mm, 爛路放膽開,人行道落差輕易騎上去
缺點,雖然NVH做的很好,但是三肛的噪音實在很難聽......BMW 218i也是三肛渦輪,雖然不能說是天籟,但是就順耳許多
另外就是懸吊調教的有點極端了,彈跳有點多,配上超級輕手的方向盤的怪異組合.......邏輯真的很怪
開完05,其實心理就已經有定案了,後來還是試了一下01
基本上很接近,就是造型有點差異,然後懸吊偏舒適,經過減速帶的碎震跟處理坑洞很Q很扎實,舒適性好很多。我個人是比較喜歡這種調教,實用性高
誰買車天天跑山跑賽道呢?但是後來還是被05斜背給征服了,個人覺得很帥
這種跨界跑旅,能hold住的設計不多,BMW X6算老大,Tesla Model Y也很協調,另外領克05個人也覺得拿捏的很恰當
理工男看車喜歡比規格配備,然後就是仔細觀察車內塑膠件的公差跟組裝品質
95萬全包價,實在找不到可以吐槽的點
終身免費道理救援,終身免費4GLTE車聯網,加上首任車主全車除消耗品以外終身保固(大電池容量如果掉到80%以下就免費換新,車輛如果發生嚴重事故,或是用於營業車,或是沒有在原廠授權點保養,保固就會變成3年10萬公里),我個人的看法是很難找到對手
照片都是網上找的,各位想了解的也很容易在網路上找到更多資訊





車沒拿回來就直接去貼車膜
業務介紹的實體店,最高級的TPU要價三萬臺幣,如果找網店貼只要2萬,PVC只要1萬5
位處三線城市小城鎮貼車膜師父的薪水大概8000人民幣,我想是量大競爭激烈所以才有這樣的價格
否則難道臺灣貼一臺TPU動不動10萬8萬的,材料會貴5倍嗎?highly doubt that..........
去年在臺灣買了特斯拉Model 3 LR版,加上保險,貼TPU膜跟隔熱紙,破200萬
在大陸只要一半價格就有很多選擇
相信很多人會歸咎於市場大小決定了終端售價,新加坡跟香港,臺灣都有不同國情,各有各的好,也沒什麼好比較的
前陣子有篇文章在討論爲什麼臺灣沒有進口大陸車?裏面討論串很一面倒,看完我只想到成語瞎子摸象

以上是阿土伯的廢文嘮叨,謝謝大家費神傷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