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be14 wrote:
小弟目前開家裡10年...(恕刪)
1. CRV-MK6
@新一代大改款,預計明年會出推小改款。
@主力推特仕車型(空力套件)+16萬優惠活動。
優點 :
* 本田的引擎內燃機是有名的耐操。
* 保養相對三車應該算是C/P值最高。
CRV 2萬定保大約8000 / 6萬、8萬需更換變速箱油、冷氣蒸發器清潔、除炭等,費用才有可能1~1.2萬。
* 後艙乘坐+後行李廂艙室能是三車中最大。
同級車,大概也沒競品屁股比它大桶了,很能裝。
* 零件物料價格算實宜。
不要撞頭燈、ACC模組,其他都好說。
如果上面模組損毀,就大概跟RAV4的車頭撞損得修25~30萬,大約會來到18~20萬之間恐怕現在中型國產SUV都便宜不到哪去。
車上越高配,撞損越大條。
* 因為後艙大,客貨認證車無須拆除後方橫桿,也不影響二排成員頭部干涉。
這應該也是同級競品唯一一台可以無視鐵桿的客貨認證車型中型SUV。
* 中古收購行情比同級車高些。
這也是拜過往本田價格略高同級國產車約6~8萬,賣一台KUGA折8~12萬,過往CRV折讓大約6萬,價差會反映在中古收購行情。
如果車開超過三年達5~6年以上,這優勢就沒太多參考必要。
因為只是羊毛出於羊身。
* 新車上市,本田配件公司哈酷(車業內俗稱)的配件同步到位。
這部份本田的規劃相對全面,找供應商把該有的選配件都同步設定好。
上市可以供客人選擇多,但又不會像TOYOTA車美仕配件較偏向電裝件單一集中,可選範圍類型較廣。
* 很少有重大災情。
(除了,可能會鏽)

缺點 :
* 鏽鏽家族固定品牌,這是本田從南陽(三陽生產)退出,日本來台移廠屏東產線生產後,一直都有的潛在問題。
屏東產線設施可能不太OK,或金屬車體的鍍鋅層處理流程需加強。
本田在屏東產線生產的車輛,鏽蝕大多是由內而外的案例,這與生產線設備、鍍鋅層製程關聯性影響最大。
CRV MK4相對較嚴重、MK5都偶有災情,6代製程或設備是否有改善,不確定,感覺品質有進步些。
但拿屏東產線的塗裝製程去跑亞太福特FLA認證的鐵砂碎擊測試(噴砂)或漆面做耐水解55度,超過國內產線一般的30度漆面割完百格浸泡電解水泡上28天一個月,漆面應該還是會剝離,可能還是會GG。
PS.
我曾入手過號稱交車5天就有鏽斑的Fit MK3持有一年多,因為自己較顧車,每週大約洗1~2次車,不愛用容易清洗的美容藥水侵蝕力較低,持有年間,未曾發現車聚車友們鏽蝕的慘狀,但因為常參加車聚,確實鏽的狀況、比例有點高,但還是要看車主怎麼養車。
* 車款牌價三車訂價算最高(純以牌價論)。
檯面下也祭出16萬起的優惠,我這種不開口議價的,懶得談,高興賣,就歡喜買,不強人之難。
車子可以選擇得太多。
* 三車同價位配備通常C/P值較低。
以往的本田車,新車連倒車雷達都沒給的,車主得加價購,本田經銷商PDI就一天到晚在幫新車挖保桿雷達孔。
CRV 6代總算在新車線上就有雷達了,沒在新車下線,要交車前才在經銷端PDI搞這些。
其他配置,通常也給得比同級競品低些。
相較當年的KUGA MK2.5代 99萬款,配備大約足足少了十幾萬左右的配置(電尾門、足踢感應、車頂架直桿...)。
例如CRV 5代同級99萬款,配備可以說是很雞肋,幾乎銷售主力都在旗艦113萬款為主。
入門款甚至後來直接消失。

* 部份選購配件到料時間過長。
本田的新車選配件,通常會有幾樣供應商交期沒有很即時,訂料待料可能得等7~14天。
例如Fit MK3.5代訂的後尾門遮陽置物承板,經銷通知到貨,大約半個月。
這時間稍微比較久。
但也沒我訂購RAV4 2021年當年新年式改良晶片式霧燈待料超過4個月久就是。
對此車總結 :
除了價格較硬,感覺買了被說車主盤,但整體來說,這台是國產車一定會跟身邊親友推薦的主推款。
因為不太會出怪手、保值、小白車主比較好養、保養花費不會太離譜。
**********************************************************************
2. RAV4 MK5
@屆臨大改款上市。
優點 :
* 車高較低。
RAV4或CC的底盤以同級競品來說都算較低,低、高年齡層上下車,不太需要用登車踏就蠻容易進出。
* 艙室空間、後行李箱容積大。
雖沒CRV屁股大桶,但沒第一也是第二之流了。
* 日本進口C/P值高,進口越級打國產。
以同級124~125萬(現在又調漲到126萬)對比國產CRV 6的頂規127萬,RAV 4香不香,肯定香到爆炸。
RAV4只有客車認證就比國產車同級多了10%貨物稅,但沒比較貴。
另外,同125萬頂規價格區間帶,它還是油電系統,沒比較貴,CRV 6還只是1.5T規格而已。
配備也相對給很足。
豐田車沒啥說得上嘴的絕對強勢地方,但它最被接受的優勢,就是車主想得到的,它大致上通通都給到位。
沒歐系車的頂流,但都夠用或堪用。

* 認真想嘴下它有啥完勝,但實在平民到沒啥能刷存在可以嘴的,就是它厲害的地方。
低調,但擊中多數台人需要的地方。
缺點 :
* 認真想嘴下它缺點,很難想出啥能嘴的。
對此車總結 :
豐田很清楚自己品牌的平民定位,產品也通常打造樸實無華。
它沒有本田車有熱血的油門、制動、底盤因子,就穩穩地、能大大滿足用車人通勤代步所需。
以豐田自家同級車來說,進口的Camry的進口價,更是打出漂亮的價格。
RAV4其實也就是轎車Camry是同級距定位。
不比較沒感覺,真比較,真傷心。
從進口客車這10%貨物稅等等,都能反映出CRV客貨認證車怎能不盤。

很多車友車聚開玩笑戲稱,就是肚爛國產品牌這種薅台灣人羊毛的死德性,為啥不買進口車!
**********************************************************************
3. KUGA MK3.5
@甫小改款上市
優點 :
* C/P值高代表(只有MG HS是死敵)
* 配置相對頂流,給較滿、科技先進。
* 歐式底盤+車體較同級緊湊+車體鋼性紮實,操駕三車算一哥。
* 隔音三車也屬最好。
缺點 :
* 品牌價值較低、經營面積極度不足。
福特抱團福斯,兩大品牌資源互惠,但並未反映在新車售價上,德國福斯於德國本地被抱怨品牌走向高價位4萬歐元帶,承諾打造ID系列2萬歐平價車幾乎懸置。
商旅車這塊,福斯的狀態也將反映在福特車身上,兩品牌都是德國、美國當地的國民車老牌,但沒能整合起來,走向品牌本身價值所在,會是雙福分別會面臨的全球問題。
例如共享的新一代Ranger,在共享平台基礎上,應該能有效抑制Ford Ranger與VW Amarok皮卡的新車價。
現實卻是相反的,反而紛紛調漲,這並不利於新車銷售上的競爭力。
又例如新一代旅行家上市,但銷售端要靠經銷商業務一張嘴+產品簡易型錄,連車都看不到,業務怕被客人追殺,甚至跟客人端壓交期2年。
即便接單但無法交車結單,這車型產品對前線業務端每個月結算KPI就是0。
前線業務就不會去推這種商品,也就會可有可無的銷售,這樣銷售車輛是很消極、不樂觀的。
* 歐系車,後端保養成本攀高。
雙福抱團後,福特的零物料明顯有受影響價格逐年調高的現象。
在同級競品中的保養費用,一般保養雖然有控制住,但零件價格逐年都在上升,這對國產福特是較為不利的。
* 福特歐洲已經放棄一般乘用車新一代開發、生產,沒有後繼新世代車型可以銷售。
* 中古車價略低。
因為新車優惠折扣通常較同級競品大,也會反映在中古車收購價上面。
但如果車子持有6~8年以上,就無須考量這點。
* 高科技品也會反饋較密集的車身自我偵測,故障碼較容易出現嚇自己。
日本車,只要引擎能動下,幾乎沒啥偵測系統去反應車子燈沒亮、雷達一顆失效等等。
福特這類歐系車剛好相反,車體內建的感知器通常遠高於日系同級車翻倍。
燈一邊不亮,它也跳碼,倒車雷達一顆失效,它也會跳碼。
另外,歐系車韌體,系統,大約3~6個月都在更新,版本多到爆炸。
有些更新檔沒更新沒事,更新反而會有事。
例如更新後,漏油、吃水等等怪異等現象頻傳。
沒養歐系車的經驗,會很反感三不五時要回廠銷碼排除、或系統更新異常又得回廠排除。
對此車總結 :
KUGA雖然相較另兩車算小隻,但第三代身形其實仍較第二代放大不少。
不論後座空間、後行李廂容積,都有一定的水準。
操控上相當犀利,與龐大擁腫身形相比,算是很好開、操控靈活的胖子。
在三車當中,NVH隔音工程也是最佳。
如果以持有歐系車品牌來說,福特性價比實在相當高。
也是最好養的歐系車了。
但車主須對歐系車有一定的了解,比較不會用日系車的體驗去要求,售後端,條件也不一樣,這是沒辦法的。
養它,成本相對會是國產同級車較高的。
基礎單位數保養,大約5500左右
雙位數定保,通常破萬都很正常。
8萬這種大型保養,大概費用都要來到1.8萬多跑不了,我持有的KUGA MK2.5是如此的。
**********************************************************************
後話。
【福特經營面】
福特在台灣的市佔頗岌岌可危。
產線全靠Focus+Kuga支撐這1000人產線員工的生計。
但兩車在月銷售量都萎靡不振,KUGA剛小改款,首月回溫到單月800台,但仍不能樂觀去看。
3~6個月蜜月期一過,能否繼續維持800台交易量,將是福特能否繼續維持 "國產化" 的存亡關鍵。
沒搞好,就被打回原形,回到2018~2019考慮得將唯一一條產線收掉。
當年是靠Focus MK4新車上市熱銷、KUGA MK3新車上市月銷售量能跟CRV 5打得有來有回,靠這兩支產品救場,維持下來。
加上自製率問題,原本規劃要國產的大陸福特領銳7人SUV與其它品牌國產大陸車一樣,可能面臨廢線,大陸車廠也不想玩了。
目前各品牌仍在想方設法補登自製率的資料,取得VSCC合格證讓新車上市。
小改款的KUGA MK3.5,對應接下來CRV MK6.5將小改款推出,福特恐怕沒有別招能對應,僅剩下自己投資設變小改款延壽+降價策略因應,福特呈現亞太地區全線潰敗的症狀。
如果國產撤掉,僅剩進口,但以福特車與福斯抱團後新車的運作,恐怕福特六和將面臨一波大裁撤,縮編到對應一款車型單月同福斯只賣100~200台的經濟規模,貴貴、少少賣才能活下去。
歐洲母廠沒有新一代乘用車計畫,委靡堪比日本三菱。
沒有資源狀態下,台灣總公司手上既有的籌碼相當有限了,九和宗家入主六和福特,是否能突圍,接下來都會是關鍵年。
中華還有自己能搞得CMC,商用車還有塊地可以耕耘,但福特已經沒有小幫手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