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大話中國大陸手機的興衰起伏

本人原創系列文章,主要是講的中國大陸手機行業的興衰起伏,目前剛寫了4篇,還在更新。


前言:淺談如何看新聞和數據
第一章:坐看國產手機的潮起潮落
第一個十年,塵歸塵,土歸土
第二個十年,厚積薄發
第二章:手機戰國,群雄逐鹿
第三章:豬飛九天——小米
大風起兮豬飛揚
賣糧食的吆喝
轉基因小米
小米糠
第四章:500強之外——華為
第五章:聯想
第六章:他山之石
(iphone、三星、HTC的啟示)
第七章:進軍國際(國產手機進軍國際市場的分析等)
第八章:隆中話三分(IOS、Android、WP)
第九章:智能穿戴與智能家居
第十章:雜談
2014-11-24 17:42 發佈
前言:淺談如何看新聞和數據

去年的這個時候有一天在01看帖子發現一位叫Weiter5494(此文中有不少內容是得到這位仁兄的幫助的,先行謝過)的老兄開了一貼把HTC的各種新聞、數據都做了整理並加以分析,而且不斷更新。突然感覺這才是論壇應該有的東西而不是無休止的相互攻殲,於是我也開始關注各廠商的動態和數據,到現在一年有餘,然後寫下了這系列文章與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多提意見,如果哪裡說錯了也請不吝賜教。
首先我想說的是大家看新聞一定要多思考,各個廠商的水軍還有狂熱粉絲說的話要分辨清楚,另外一些所謂的科技媒體也要看清楚,不要輕易相信。比如下面這個報道:【獨家圖解】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到底誰老大? 裡面的問題很多我只說一處,首先這篇報道的標題是說中國手機市場,內容是將一些市調機構的數據做成漂亮的圖表展示出來。那我們就來看這張圖,數據來源很清楚:IDC,內容也很清楚」2014年第2季度,中國市場上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和市場份額「,下面是數字:2014年第二季度出貨量295.3百萬台,這是將近3億台呀,中國市場一個季度就能有這麼多手機?那豈不是一年下來全國人的手機都要換新的了?事實上這是全球的出貨量和市場份額數據,小編掛羊頭賣狗肉而已,這篇報道中的內容有對有錯,漏洞百出,但是這些問題比較淺顯大家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發現。



下面再說一個很不明顯的報道《數據解讀:國內手機市場銷量快速下滑,廠商格局將變天》,其實文章的內容也沒什麼解讀,就是把GFK的數據簡單的羅列解釋了一下,數據也沒太大問題,不過很多人看完不禁要問「這個GFK的數據靠譜嗎?小米不是都中國市場第一第二的了嗎,怎麼裡面排名這麼低?」。其實數據問題不大,關鍵的是整個文章少了很關鍵的一個詞——線下,這個數據是GFK2014年8月國內智能手機行業線下市場的監測數據,兩字之差,謬以千里。一個不全面的數據怎麼可能得出一個正確的結果呢?最多是對線下市場的一點分析罷了。



其實類似上面的例子有好多,有的明顯帶有傾向性有的乾脆數字就是假的,我們在看新聞的時候一定要多思考,多查證。對於數據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產品的生產到消費者購入通常要經過幾個階段:廠商出貨(sell-in或shipmen),渠道收貨(sell-through),消費者購入(sell-out)這3個階段。我們平時所見的數據最多的是出貨量也就是sell-in 這個階段的數據,這個階段的數據是包括後面兩個的。真正的銷量是到消費者手中的也就是sell-out這個階段,但是因為渠道等很多因素此數據很難統計而且十分不準確,當你遇到這樣的數據的時候要謹慎看待。所有市調都是以統計分為基礎,並非上帝,所以不可能有完全正確的數據。而基於自身資源的差異,統計口徑大小也不同,更加是其know-how!所以基本上趨勢與相對地位是觀察研調數據的重點,毋須太執著于絕對數量,尤其是當不同市調機構的數據打架時。如同公司分大小,市調領域也有分一、二線,尚有各自資源所專註的範疇。IDC跟Gartner是歷史悠久的一線廠商,統計口徑比較大,著重在整體供應鏈的訊息收集,從上游零組件廠、中游組裝廠、下游銷售流通三方面來做數據校正。Strategy Analytics算是向IDC與Gartner看齊的二線地位,但持續追蹤手機很久了。Trendforce主要是追蹤零組件上游產業,旗下DRAMexchange、WitsView各專註在存儲器、顯示面板行業,估計其數據來源偏重在這兩個行業廠商的出貨數字。切記,這些數字都須要經過內部廠商因素(多數廠商會膨脹營收)與外部市場因素的校正。Displaysearch聚焦面板,有時也會發布smartphone的相關統計,你認為它的來源是神馬?除此之外,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投行(比如 Morgan Stanley)的報告,裡面的數據大多也是引用IDC和Gartner的,所以當我們不確定的時候可以以IDC與Gartner的數據為準。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發展,又誕生了一些通過流量等方式進行統計的機構,國內比較著名的是友盟,國外是comScore 這些機構的統計跟上面不同,他們的數據來源於用戶正在使用的手機,這些數據對我們分析數據也是一個有益的補充。

說了這麼多僅僅是想告訴你,看新聞,看數據要謹慎要思考,包括看本文,不需要你同意我的觀點,更歡迎交流討論。獨立思考之精神不是說反對主流或者不聽別人的想法,而是要在真實的數據和事情原委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最後,本人非手機相關行業從業人員,非自媒體,非獨立公正第三方,沒有任何廠家給稿費,只是本人的觀點。如果你看完這句話還決定往下看,那我先謝謝您的支持。
第一章:坐看國產手機的潮起潮落

第一個十年,塵歸塵,土歸土
「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鬥機,哦耶!」宋丹丹的這個小品台詞很多人都聽說過,原版曾經連續幾年位居國產手機銷量第一的波導的廣告詞。波導,這個品牌還有多少人記得?還有夏新、科健……這些當初耳熟能詳的的手機品牌名早已遠離了人們的視線,當初他們也曾輝煌過。
「來來吧來來吧,相約九八。」一九九八,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經歷了印尼排華、國內大洪水、法國奪得世界盃等一系列大事件之後,在12月31日信息產業部不甘寂寞出台了一個在手機業界引起相當大震動的《關於加快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從此手機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首先,你要有個牌照。根據工信部的資料,98年我國一共有手機2386萬部,普及率不足2%,當時國產手機佔有率幾乎為0。可以說當時在國內手機還是新鮮事物,國產手機更屬於剛剛起步的階段,出台一些規定加以保護和誘導也是理解的,但是手機牌照這種方式是否合適呢?我們還是看下面的發展再討論不遲,從1999年起信息產業部挺直對外資企業發放牌照,2000年5月,信息產業部決定不再發放牌照。1998年國產手機的市場份額是個位數,到了2003年市占達到了55%,佔據了半壁江山,簡直不可思議,從這個角度看這個牌照的政策是貌似成功的,可是在接下來的2004年國產手機紛紛遭遇了滑鐵盧。同樣是2004年,工信部以《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為依據對手機牌照實行核准制度,進入門檻放低,於是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第一批發放牌照的企業中出現一個現在叱吒中國手機市場的公司——華為,終於獲得了手機牌照,居然比那些完全不懂通信和手機的企業晚這麼多年獲得牌照,現在來看還是挺諷刺的。2007年,一個重要的決定《國務院關於第四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國發[2007]33號》頒布,手機牌照正式告別歷史舞台,曾經輝煌一時的幾個國產手機品牌也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於此同時「山寨」這個詞隨著山寨手機的崛起進入了我們的生活。




數據來源:信息產業部官方網站


從1998年到2007年,十年時間國產手機得到的是什麼?牌照帶來了什麼?牌照尋租、外資曲線進入、沒技術的依然沒技術,貼牌的繼續貼牌。98年國產手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市占足以說明國產手機廠商既缺乏技術又缺乏經驗,那是又如何快速崛起的呢?貼牌!牌照將很多廠商擋在了外面,那些有技術的有資金的外資就曲線進入,三星與科健,波導與SAGEM,TCL與阿爾卡特等。幾年過去了,技術依然落後,只好貼幾顆碎鑽石就號稱高檔,還出現「會跳舞的手機」這樣的廣告詞,因為實在乏善可陳。但是僅僅把責任都歸咎於一個牌照也有失偏頗,牌照的出發點是好的,可為什麼結果很差?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起步慢,技術差甚至沒有,實力完全不對等。即便有保護也無法改變這種實際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出現貼牌等研發水準低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貼牌並不能使企業快速的衰落,真正壓倒這些企業的是庫存和產品質量。據中國消費者協會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2003年中國消費者協會共接受5.1萬多件關於手機的投訴,比2002年的3萬件投訴同比上升了60.3%,位居所有商品投訴的首位。而據了解,70%左右的投訴是關於國產手機的,統計還表明,質量問題的投訴佔到了手機投訴的80%以上。手機廠商就像金魚一樣餓一點沒關係,但是「吃」的太多很容易撐死,庫存壓力會導致資金鏈吃緊甚至斷裂然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我們看看轉折點2004年的情況,根據信息產業部的信息顯示2004年中國生產手機2.3億部,出口1.4億部,其中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企業的出口占比為94.48%,國內的手機增長率也在2004年跌入谷底,而專利、反傾銷等一堆問題又阻礙了國產品牌手機的大規模出口,使得國產手機廠商陷入了困境,從各個廠家當年的財報就可以看出來。2004年8月底,波導股份發布中報:相對於2002年、2003年的跳躍式增長,公司上半年的表現明顯不佳:雖然凈利潤比去年同期微漲4.11%,但收入較同期減少19.20%;存貨由1月份的12.9億元激增至到6月底的20億元,占公司總資產近一半;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驟降為-2.1億元、應付賬款高達17億元。曾經的國產手機「利潤王」夏新的中報標志著該公司利潤神話的終結。今年1—6月,夏新的凈利潤、每股收益和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6%、77%和230%!截至6月,夏新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已為—5.6億元,而去年同期高達43億元。TCL集團(000100.sz)宣布,今年上半年銷售TCL手機440萬台,同比下降6.8%;實現銷售收入35.9億元,同比下降30%;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0.52元。




第一個十年是沉重的十年,1998年的一紙公文弄出了牌照這樣的產物,想扶植國內企業阻止外資,可惜2001年加入WTO,這種保護遲早要被打破,雖然2004年工信部重新找到了借口把牌照制度改為了審核並重新開始頒發,但是這行政的力量不足以改變產業的現狀。科技產業最根本的是人才的培育,一個是學校一個是企業,我們的官員從始至終沒搞明白什麼該引進來什麼該擋在外面。今天的我們的軟體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離不開被譽為軟體業黃埔軍校的微軟亞洲研究院,為我們培育了多少人才,今天中國手機業的發展也離不開Motorola、Nokia這樣的企業研發部門為我們培育人才。科技行業的發展最忌急功近利,要從人才的培養做起,否則一切都是空中樓閣,今天我們的足協還在做著同樣可笑的事情。當然這十年也不是一無所有,展訊、比亞迪等企業都是在這個時候發展起來的,產業鏈也逐步完善起來,另外的收穫就是告訴後來人企業短視的後果是什麼。
第二個十年,厚積薄發
2007年,一紙公文,手機牌照制度終於被取消了,門檻徹底的消失了,一夜之間冒出了很多不知名的小廠,他們都與海峽對岸的一家企業聯繫在一起,那就是山寨之父——聯發科。說到聯發科不得不提他的turn-key模式,有人說這是鴉片,會使得廠家上癮然後逐漸喪失自己的研發能力。這句話貌似很有道理,可是細細品味好像又不是那麼回事。個人認為這是行業的進步,是提供解決方案的更好表現,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大一些會發現這是電子產品(其實不僅僅是電子產品)的必經之路,晶圓代工、封測、成品組裝這些不都是產業發展的結果嗎,產業的發展必然會導致更專業的分工。那些曾持否定態度的被MTK打敗了,比如展訊,手機晶元領域曾經高傲的TI現在又如何?MTK做的很好,不過山寨橫行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他需要負一定責任,這就像一個軍火商不看需求者是誰就隨便賣一樣。中國的手機市場進入了群魔亂舞的時代,讓人越來越看不清。
於此同時,大洋彼岸一隻劃時代的手機橫空出世——iPhone,雖然它並不完美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即使如日中天的Symbian、Palm、blackberry、Windows Mobile也無法遮掩它的光芒。也是這一年,一直想在OS領域分一杯羹的Google 建立了OHA聯盟,推出了Android並打上開源的旗號,Google玩了個小花招將GMS部分獨立出來閉源,開源的部分叫AOSP。有多少人可以預料到這兩個初出茅廬的傢伙很快就會引領一個時代?變革就這麼發生了。(下一章詳述)
國外品牌是群雄逐鹿,國內品牌群魔亂舞,這種情況到了2009年有了較大的改善,這一年華為推出第一款Android手機,魅族推出WinCE平台的M8,聯想購回自己的手機業務準備推樂Phone。到了2010年局勢越來越明朗,中興、聯發科都加入了OHA,也是在這一年一個默默無聞誰也沒注意到的公司誕生了——小米,直到2011年發布手機也沒人在意這家公司,可就是這條鯰魚在三年之後的今天坐上了國內出貨量第一的交椅,如此彪炳的戰績讓人眼前一亮。這幾年來國內手機行業最成功的案例非小米莫屬,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幾乎不可複製。個人認為小米的成功更像是中國這些年發展成果的匯總,我們先看看小米的幾個合夥人: 雷軍,中國老牌軟體公司金山董事長,天使投資人。林斌,Microsoft亞洲工程院工程總監,Google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工程總監、全球技術總監。黎萬強,金山人機界面設計部首席設計師、軟體設計中心設計總監。周光平,Motorola全球技術委員會的專家、硬體部總監,中國研究院通信專利委員會副主席,亞太區手機質量副主席。黃江吉,Microsoft中國工程院開發總監。劉德,創辦了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並擔任該系主任。洪峰, Google 中國谷歌垂直搜索產品經理、音樂搜索產品經理、Google 中國高級產品經理。這是將Google、Microsoft、Motorola等為我們培育的人才聚合到一起,所創造出的一個產品。小米的成功是對手機牌照制度最大的諷刺,吸引和培育人才才是科技崛起的關鍵,當我們落後的時候不能閉門造車,要吸引大公司將研發基地設過來為我們培育人才更有效。也是在2010年還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Google退出中國市場,這事件的好壞我們這裡不做討論,這裡只說手機。Google的退出使得國內對GMS的依賴性非常的低,也直接導致了小米、魅族等基於AOSP的系統發展,不管是amazon的Kindle還是Nokia的X系列銷量都一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外對於GMS的嚴重依賴。可即便有這樣得天獨厚的的條件想fork Android依然很難,因為我們缺乏像Google這樣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企業,不然依然無法跳脫出了中國就不行的尷尬局面。
國內的換機潮已接近尾聲,還有增長空間嗎?應該是有的,根據工信部官網的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行動電話普及率為90%,這跟經濟的發展個人收入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參考下圖(行動電話數量數據來源於工信部官網,人均GDP數據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我們的經濟還在發展,收入還在增長,智能手機的普及率也在不斷的提高,跟美日韓比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各國智能手機滲透率參考下面Morgan Stanley的報告截圖。根據IDC的數據,即便是智能手機滲透率最高的日本在總務省對於通信行業的銷售獎勵金戰略大幅變更的情況下2014年Q1依然有914萬台出貨量,其中智能機651萬台,Q2 有737萬台,智能手機492萬台,日本的總人口是1.26億。所以說中國的手機市場還是有不小的空間的,但是大規模的換機潮已經瀕臨尾聲,未來的競爭將會更加的激烈,將面臨一次洗牌。





調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廠商如今已合計佔有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38%的份額,而且這個份額還會繼續上升,這算成功了嗎?遠遠談不上,這僅僅是起步而已,從裡到外我們的產業鏈都很羸弱。從軟體層面看IOS、Android、WP壟斷了全球99%的份額,從硬體層面看面板、存儲器、攝像頭等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都沒有,海思的CPU值得驕傲但是依然有著短板,再看看Microsoft、Qualcomm每年收的專利費,更是觸目驚心。很多人在談論三星不行了,我也說有兩篇文章說三星的衰落,但是要注意這僅僅是從手機這個商品的角度去看的,其實三星非常值得國內的企業去學習,看看三星的面板、半導體等是如何發展的。中國手機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崛起我不敢說,我個人認為硬體學韓國,軟體學美國,發展經濟靜待下一次產業革命,也許機會在那時候才會出現。


篇幅有限,本節只是做一些綜述,後面會詳細討論。
第二章:城頭變幻大王旗

內容大概:
Iphone橫空出世,Android的應對,WP、塞班的變化,HTC與三星的崛起于沉浮。
淺談AOSP,OHA,fork Android,網際網路趕上,物聯網、車聯網、海思等。

結論是現在是一個上升期,核心的東西根本沒有把握住,從三星智能機來看,我們更應該學習,關鍵零組件技術,半導體扶持計劃,IC產業、面板產業的未來,網際網路、軟體需要學美國

(文章寫了一半暫時跳過,先寫大部分人感興趣的,更新完小米、華為、聯想3章再回來補完這章)

===================================================

本篇刪除,部分內容融入其他章節,部分內容放入他山之石章節。
第三章:手機戰國,群雄逐鹿


公元2014年,一加手機發布,自此一加、OPPO、VIVO 三家分晉,也正式拉開了中國手機市場戰國時代的序幕。此時的中原大地「諸侯國」林立,各自為政,周王室(Google)僅僅是名義上的領袖,對各「諸侯」毫無管控能力。與此同時,三大運營商「營改增,削補貼」的背景下,「各國」勵精圖強,謀求變革。相比過去山寨與品牌林立形勢一片混沌的「春秋」,現在的形勢已經相對明顯了,那我們就煮酒論形勢,高談闊論一番。


小米:蘇秦說「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讎也」。小米不僅僅是中國手機市場的鯰魚,它還是條鯊魚,有圖強之心。因為小米的強勢崛起,合縱連橫的好戲也開始上演,榮耀、一加、大神等眾多廠家「合縱圍剿」小米卻始終無法攻破函谷關,小米跨界連橫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咨詢內容等用生態系統之法對抗之。

華為:余承東比吳起幸運的多,吳起變法使得楚國變強可惜楚悼王死的早變法失敗,余承東改革華為終端效果已經顯現而且獲得的支持足以讓他持續下去。華為也可以稱得上「帶甲百萬,國富民強」專利、技術、人才儲備豐厚,還有海思這把利劍,劍總是雙刃,能否用好還要好好思考。

聯想:楊氏代齊,聯想已經從柳氏時代步入了楊氏時代,與齊國重商一樣,聯想也是捨棄「技工貿」走「貿工技」路線,到現在的買買買戰略。商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商不是全部,會讓你富足可是並不一定能使你強大,買了Motorola 后該何去何從值得觀察。買了很多自己的品牌卻一直上不去,why?

OPPO、VIVO、一加:三家分晉,卻依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OPPO跟一加還是兄弟公司。OPPO和VIVO,都有著彪悍的媒介資源整合(冠名幾乎所有的衛士的音樂、娛樂節目)、高大上的巨星代言(萊昂納多)、國際范的品牌包裝(日韓范十足),主打的卻是二三線市場,這是一種機智,成功樹立了品牌,也是一種無奈,如果三星參與了價格戰,會如何?強弓勁弩皆自韓出,天下寶劍韓為重,一加就像勁韓一樣,空有利器而少妙招,用別人的ROM來揮舞自己的利劍終非長久之計。
中興: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從此越走上了強國之路,有著富庶的資源,卻治理出現偏差,意圖進取卻處處棋差一招,軟硬發展均不如意,能否守住現有的份額已經是當務之急。

酷派:曾幾何時」中華酷聯「風頭正勁,也稱得上是老牌手機廠家了,可惜依賴運營商太深,當營改增變成事實后只好圖謀變革。酷派需要自己的燕昭王,如果說大神系列是」蘇秦「用以對抗小米,那他還缺一個「樂毅」為他開疆闢土

魅族:墨子,魯國人,精通手工技藝,以工匠精神聞名於世。戰國時期生存的壓力使得魅族放棄了「兼愛非攻」的主張,放棄了禮樂之國的面子開始頻頻出擊,不擇手段謀求上位,結盟BABA意欲打土豪,分粗糧,擴疆土。

鎚子:公元前638年,宋軍在泓水北岸拉開陣勢等待楚軍到來,楚軍進到泓水南岸,並渡河發動攻擊,此時宋國的大司馬公孫固向宋襄公建議乘楚軍半渡而擊之,但宋襄公自命為仁義之師,不肯乘人之危而取勝,不採納公孫固的建議,讓楚軍從容渡河。楚軍在列陣時,宋公子目夷又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成時發起攻擊,宋襄公又說不可,在楚軍布陣完成後才擊鼓下令全軍向楚軍進攻,結果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傷。第二年夏天,這位滿腦子仁義道德的君子就一命嗚呼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講情懷也要分時候。

天語、金立:從群魔亂舞的山寨時代殺出重圍意欲得到中原文明的認可,可惜生不逢時,各大廠家及時醒悟積極應對,將山寨大軍殺的落荒而逃而洗白的兩家多少受此牽連。在各大品牌築起的長城壁壘面前難以取得突破。金立遠走天竺,可是隨著華為、小米等的進入是否在另一個市場有能力競爭也是未知。

TCL:曾經轟轟烈烈如今鮮有人問津,好在當初拿下Alcatel手機並附帶不少專利可以在西方市場馳騁一番,但是想反攻中原拿回自己原來的那份榮耀難,非常難。

注:綜合考慮各品牌手機市場佔有率,以及戰國時代各國的特性製作的此圖,並不一定準確,比如考慮一加、OPPO、VIVO三家系出同門與三家分晉的概念相吻合,而三家分晉又是歷史上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最終也不會發生秦橫掃六國一統江湖的局面,以國代廠家只是想更生動形象一些,僅此而已。

具體的代表為:
周王室:Google
楚:華為
秦:小米
趙:VIVO
魏:OPPO
韓:一加
越:中興
齊:聯想
燕:酷派
魯:魅族
宋:鎚子
中山:天語
東胡:金立
林胡:TCL
不錯的評文.留下足跡以後好繼續拜讀大作.

lione-9588 wrote:
不錯的評文.留下足跡...(恕刪)


客氣了,也歡迎提出自己的見解,尤其是關於HTC的部分,只是這部分我還沒更新上來。
寫的很有戲劇性,
真的值得玩味
感覺蠻有趣的
先卡位,下班慢慢看

話說這些文章版主應該打了很久..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