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鄙視其他人都不做只會嘴的,但,科學這東西是"既定"的理論,有學過的人也代給你看了,自己還不去驗證,到最後用另一隻手機測才發現自己是實做了一條有跳線的充電線而已。你更新的測試只能確定你有一個論點是對的:更大更粗的電線可以容納更大的電流通過(因為電阻低),可這不代表一切,因為還有限流的問題,都過這麼多天了你應該相信"限流"是做得到的吧?不限流那麼大家就拿2.0mm的銅線不是更威??

Chardman wrote:
我的感想是:巫師跟科學家的差別,這篇文章裡可略窺一二。
舊版的快充模式(QC 1.x),是靠D+、D-兩個PIN短路或串聯特殊阻抗值電阻,
讓手機判斷該充電器支援快充模式,進而允許更高的充電電流(大於傳統USB 500mA定義值),
搭配線損補償的充電器以及低阻抗充電線,效果會更顯著,
但無論如何都有著上限2A,也就是10W的能源傳輸上限。
時至今日,隨著QC 2.0標準的發佈,快充模式又有了改變,
雖然也是在D+、D- PIN上面做文章,
但已經不是使用被動元件(短路或串聯阻抗)來觸發快充模式,
而是透過加載於D+、D-上的端電壓值來判斷與分類,
高通對於D+、D-端電壓的定義如下列表:
D+______D-____ 充電電壓
3.3V___3.3V____20V
0.6V___0.6V____12V
3.3V___0.6V_____9V
0.6V___GND_____5V
為了要求提高充電功率,以提高電壓來降低電流,
藉此降低線路阻抗損失,所以QC 2.0提供多種高於5V充電電壓的模式,
此外,QC 2.0也定義了5V最高3A的充電電流,高於QC 1.0的2A上限,
不過上述列表只定義了訊號接腳的電壓位準,其他還有更細部的定義,
例如電壓位準直敘的時間,
以及分別為class A(支援5V、9V、12V)、class B(支援5V、9V、12V、20V)
兩種不同的QC 2.0充電輸出電壓模式。
===================================================
至於單純只有降低線路阻抗,是否能有這種"神效",
原理的部分前面幾樓的"科學家"都已經提出論證,
除非樓主的論述能夠更符合邏輯,且有足夠證據能夠加以反證,
不然....建議樓主不要多花冤枉錢去申請專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