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建議使用 sony的,因為目前sony的技術2020年沒廠商能玩過他,只是SONY的影像調整(後製)較不討喜。抓取速度比較重要,攝影慢動作這個就是技術了。底下會建議了解何謂光軸,請想知道google,懶得說白話了OIS 這種光學防手震,只會補償垂直光軸的晃動,鏡片就是垂直光軸來回移動就是上下。若光軸與地表平行這種移動會因重力影響,平衡時重力就是阻尼,能減少晃動。若光軸與地表垂直這種移動不會受到重力的阻尼,所以比平行的還晃。所以拍平行地面的畫面,會比垂直地面的差。OIS不能做成平行移動的,因為對焦就是一種平行光軸的移動。做了自動對焦會是搞笑。且光學鏡頭設計中,平行光軸的空間就是能量,這種鏡片與鏡片間的距離(空間)決定成像好壞,焦點位置,所以不會這樣做,做了就兩組沒好處。OIS也是有極限的,晃太快也無解。所以感光速度才是重點。抓得快,後製快才是重點。所以為了要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要加快 CMOS、CCD(底片)感光的速度。=========先插入=======像sony後面又導入OIS這又是為什麼?感光速度已經是王者了,為什麼還要加入OIS,沒意義阿? 在抓取速度夠的時候,會增加成像品質。因為手機鏡頭都是調成所謂"超焦距"焦段,理論上是從鏡頭前焦聚到無限遠都是清楚的。所以只剩下拍攝視角廣度。實際上鏡頭不是理想的,所以還會有焦深這一參數。(所以說手機鏡頭是24-70mm還在談這種規格的不用理那種部落客,因為就是沒知識沒專業,手機剩下的就是拍攝視角)這邊會扯到焦深。焦深是啥?畫面中物體清楚的那個長度(景深)就以鏡頭設計來說,就是SPOT SIZE,相同規格如24-55mm設計,各家spot size不一樣,焦深也不一樣。spot size越小,焦深就越長。CMOS單個PIXEL越大通常焦深也越長。這個到底在說啥勒,就是相機對焦點,對到哪邊,那個物體前後某個長度會很清楚,就是這樣。多長取決鏡頭設計公司的實力。厲害的話,會有所謂的淺景深這種效果,現在手機這效果都是後製的。(當然淺景深這種還有其他決定的因子,這邊只是舉例,超焦距是整張照片都是清楚的,但是現在鏡頭都有自動對焦系統,所以會有景深了)sony已經不玩COMS了,玩鏡頭設計了,大立光加油~~~cmos可以多打少,鏡頭設計能力就不一樣了,因為sony是自家人自家產品,別晶片廠商可不會把這低階資料給鏡頭廠的,因為很容易就知道誰好誰壞,晶片廠商會哭。像單眼,副廠和原廠來說,同樣24-55mm的來說,焦深就是一大問題,沒原廠CMOS資料玩不過廠鏡。焦深就是輸一大截,當然這差異中階玩家是感覺不出來的。====結束====這邊很想說COMS這類感光元件的運作原理但篇幅有限,因為後續多鏡頭、都是在做這段的補償,增加曝光速度,圖片資料處理速度。SONY的自家感光晶片,目前技術一流只要一片,打敗用2顆的,sony用2顆那別家的大概趴了,別家不用玩了。(一顆拼不過你,用雙核心)像抓黑白的鏡頭,其實只是抓取光源的訊號強弱來算顏色的,也能拿來對焦用,因為顏色這部分是很後期,接近圖片要輸出時才會算的,前面是在算GAMMA、白平衡,對比...等這些的 就是在算光源。後面才是算顏色。在來就是後製像是 銳利度加強、顏色調整成消費者喜好...等。總之,整體來說 SONY的技術2020前廠商沒本錢能跟他玩。PS: 題外話,要讓人拍照拍起來無法解析照片,跟你說摸黑沒用,因為資料還是有,加強補償調亮就知道,要讓對方的設備過曝才有用,訊號是白的,怎麼縮小,顏色無法還原的拉,連哪邊黑哪邊白都無法還原的拉。通常雙鏡頭就是一顆再調整抓取環境光源的,像黑暗的環境,就不會拍起來黑黑的。相對的一顆拍攝時間是1S,兩顆理論上可以縮減一半成0.5S。多並沒有比較好除非要做光場。(視場角會被吃掉,若對方是140度的,兩顆都是140度是不可能的要160度的兩顆才會是140度這就是多顆的缺點)所以鏡頭還是先推SONY的,因為技術領先。面板推薦OLED系列的因為 TFT這種的是先天顏色不夠,OLED這種的是先天顏色爆表要減色後才能用,所以顏色會是OLED的天下。PS:懶得驗校搞了,CMOS,我因該有些會打成COMS,現在鍵盤是銀軸,太敏感,我還在校正自己。
廠牌的LOGO希望是一顆被咬過一口的蘋果,拿出去比較潮希望結合這些原件後,重量能在300g以下還有希望加入sony 的藍芽無線音訊技術最後...若這些廠商願意把專利技術全部開放出來,希望組裝生產別在大陸
Aton_gluon wrote:鏡頭建議使用 sony...(恕刪) 理論上sony的鏡頭應該要很厲害,但實際上拍照起來還是很慘,如果單純以Z系列跟XZ的成像來比較對於SON而言真的是一大進步,但還是不如其他廠家,最後的消費者只管用自動模式拍起來的感覺,你的技術多強消費者是不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