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想過,保養車子也能碰上這麼離譜的事情。這是一段長達一個多月的過程,不只是服務態度的問題,最後更牽扯到偽造文書。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知道事情的真相,也希望品牌能正視。
🔹事件經過:
7/13
第一次送車到內湖服務廠保養,廠方通知需要更換電瓶,但結帳時沒有提供任何檢測數據。當晚才發現品牌正在做電瓶折扣活動,卻在現場完全沒被告知。
7/14
打電話反應服務問題(沒提前告知不能洗車、技師檢測保護措施不到位、電瓶更換無數據),接待人員承諾會補給數據,也說有折扣。
7/16 – 7/29
不斷追問,但始終拿不到數據。7/26車子甚至因跳故障燈拋錨,被拖回服務廠。隔天打了近 20 通電話都無人接聽,最後才有人回覆。進廠後狀況遲遲未檢測,代步車也「不知道要等多久」。
7/28 晚間才通知是發電機故障,要等料 1.5 個月,代步車只借五天,卻還沒有車。
8/1 – 8/11
我多次親自到場追要電瓶檢測數據,甚至打到總公司。直到 8/11,等了一個月後,數據終於拿到——卻驚訝發現簽名是偽造的,完全不是本人簽署!
8/12 – 8/13
我立刻寫信到總公司投訴。內湖廠長打電話給我,還特別補上一句「相關人員太太剛生小孩」…?隔天廠長與我面談,口頭致歉並提出 3 萬元保養金補償。我表示誠意願意協調,提出 5.7 萬的合理訴求,並請他們用正式書面回覆。
8/15
接待人員傳來協議書,卻擅自寫成「我同意 3 萬元補償」,還附上保密條款。我完全沒有同意這個數字。更誇張的是,檔案內還留有另一位消費者的姓名、車號與賠償內容,等於讓我看到了其他客戶的個資!
8/20
由於對方遲遲未回應,我正式寄出存證信函,要求在 7 日內回覆,否則提起刑事告訴及民事求償,並檢舉主管機關。
8/25
領車時再次詢問偽造文書如何處理,接待人員轉達主管回覆:「已交總公司法務處理,總公司目前就是要消費者走訴訟流程。」
🔹我要問的幾個問題:
1.電瓶更換數據追了一個月才給,這是正常程序嗎?
2.為什麼消費者簽名會被偽造?誰負責?
3.口頭賠償、沒有正式書面道歉,只想用保密協議壓下來,這是大品牌該有的態度嗎?
4.消費者個資外洩,竟然是因為廠方發錯文件?
這不只是單一客戶的不便,而是服務透明度、誠信與消費者權益的問題。
如果連偽造簽名、隱匿數據、個資外洩這種事情都可以被輕描淡寫帶過,那我們還能相信這個品牌嗎?
我已經正式透過存證信函要求回覆,並保留刑事告訴與民事求償的權利。
希望這件事能引起更多人關注,也讓企業真正正視消費者的聲音。
👉 請大家幫忙分享,讓更多人看到這樣的案例,避免更多人遇到同樣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