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W ID.5 GTX 深度試駕兩天體驗分享🚗⚡️
前陣子回廠保養跟業務聊天,得知最近有電車試駕體驗活動,剛好8月要跟家人北上,剛好可以試駕兩天Volkswagen 純電休旅 ID.5 GTX(以下簡稱GTX)
讓家人一起感受純電休旅的魅力。


第一眼看到Coupe車頂設計的GTX,感覺就是:「電車也可以現代簡約與動感跑格並存!」
第一次開上這台 GTX,感覺就是:「哇,原來純電休旅可以這麼安靜、這麼穩!」
👉 簡單一句話:
VW ID.5 GTX 就像一個穩重可靠、偶爾也能熱血一下的好爸爸,帶全家出遊很安心,
用車成本又便宜,完全能當家庭的第一台純電休旅!
- 開起來:加速快但不會猛到嚇人,轉彎穩、底盤紮實,算是「運動感和舒適感」都兼顧。起步或是需要超車時,輕鬆加速不拖泥帶水。
- 充電花費:跟油車比起來真的省超多!電費差不多是油錢的 1/3。快充站不少,只是還是要帶轉接頭比較方便且安心。
- 空間感:一家四口+兒童安全座椅完全 OK,後排平整、後廂能裝很多行李。黑色頂棚與電車必備的全景玻璃車頂,還有黑色電動遮陽簾,旅行過程讓後座乘客愉悅的氛圍。
- 科技感:有大螢幕、CarPlay、Travel Assist 長途自動輔助開起來超省心,停車有 360 環景輔助,但介面目前沒中文是個缺點,也不能用手機當鑰匙,但瑕不掩瑜啦。
- 擾流尾翼整合度很高,好看不浮誇
-
LED 3D 幾何序列式動態尾燈 ( 附動態轉向指示燈 ) 好看🤩
- 室內氛圍燈,晚上感覺有質感
- 閱讀燈
- 大螢幕就是帥
- 充電介面,簡單明瞭
- 方向盤前小螢幕,輔助駕駛及車速顯示清楚。
以下詳細介紹,有興趣的可以繼續看下去
🚗駕駛與操控感受
上手容易:傳統車廠的優勢是延續和燃油車相似操作介面,很快能習慣上手,如果多位家人都需要用車時,可減少教學與熟悉時間,不會分心就相對安全。可惜目前Discover 12.9 吋多媒體觸控主機 ( MIB4 )沒有中文,
還好搭配 CarPlay功能, 導航及多媒體介面可以中文顯示。
排檔與雨刷需要適應:雨刷改到左側控制,第一次遇到下雨時,還一度找不到雨刷控制😅。
底盤穩定度佳:SUV 車身卻有低重心電池加持,過彎貼地感強。
煞車感偏軟:前段靠動能回收減速,需拉長安全距離,不要跟車太近。
模式體驗
- 一般 / 舒適模式:放開油門時類似空檔滑行,很省電。
- B 檔:動能回收更明顯,模擬引擎煞車。
- 運動模式:D 檔就有輕度回收感,油門控制加減速更直接。
對家庭用戶很友好,雖然不像GTI 般激進,但電動性能休旅該有的加速快感絕對少不了。
🔋 充電與油資花費比較
這兩天在台中市區以及台中桃園高速公路行駛,總共開了 300 公里左右,用AmpGO APP 搜尋附近充電站,大多是每度10元上下,不同時段價格也不同
當天找到一個InPower 快充站,有CCS1、CCS2,優惠每度只要 5 元👍
(搭配推薦碼還有折扣)。把ID.5 GTX 充飽電只花了54度 270元。(雙平台搜尋AmpGo,找充電去玩樂1個APP就夠,下載註冊輸入我的推薦碼VCGLYLV,一起享50元優惠福利😘)
若換算我原本的VW Tiguan油耗,大約需要 800 元油錢,大幅省下 2/3 成本!👍
純電車確實省荷包,車上最好準備轉接頭,出門更安心🤣。


👨👩👧👦 空間與舒適度
這次一家四口出遊,後座安裝增高墊及兒童安全座椅(isoFix保護蓋翻蓋設計個人覺得不錯)空間表現寬敞,後排小孩也不覺得擁擠。
黑色頂棚與電車必備的全景玻璃車頂,還有附上方便的黑色電動遮陽簾,同時提供絕佳的視野與遮光效果,隨時可以讓充沛的自然光線透射至車室,帶來愜意愉悅的明亮氛圍。
後廂容積接近 Tiguan,行李裝載綽綽有餘.沒有前行李箱空間。
懸吊調校偏向舒適,路感清晰卻不顛簸,小孩坐後座也不會覺得晃。
isoFix保護蓋關閉

isoFix保護蓋開啟

📱 科技與配備
- 方向盤前面小螢幕,資訊清楚方便閱讀,不用轉頭安全度高。
- 具備 Travel Assist 高速駕駛輔助功能,可靠度與實用性高。
- UI 操作稍嫌不直覺:方向盤及室內燈都是用觸控介面,使用上容易誤觸。


⚖️ 優缺點總結
不同品牌及車款的設計理念差異很大,在同等預算價位中,只能盡量找到符合自己最重視的功能規格與設計的車,除非家裡車庫可以停放多台車子
優點
- 續航表現不錯(約500km WLTP)。
- 四驅 + 雙馬達,動力與穩定兼具,加速體驗佳。
- 休旅車空間大、斜背造型好看,行李箱空間影響不大。
- 配備豐富,電動遮陽簾,21寸鋁圈、HK音響以及雙前座按摩椅都給得不錯。
- 用電成本遠低於油車(電動車都有的優勢)。
- 保留燃油車開車駕駛介面,同車系車主上手容易。
缺點
- GTX 價位偏高,性價比受挑戰(最近降價40萬,突然感覺值得🥹)。
- 資訊娛樂系統英文介面不友善,操作邏輯需要學習,希望能升級改版。
- Coupe 車頂設計影響後方視野。
- 駕駛離開座位時,要做一些設定,警示聲會嚇到乘客😅。
- 麂皮座椅只有加熱功能,沒有通風功能。
- 方向盤及室內燈光採用觸控介面,容易誤觸。

🚙 與其他車款比較(同場加映)
試駕前後,也順便體驗了 Tesla Model Y(煥新版) 與 Volvo EX30 Ultra:
- Tesla Model 煥新Y:隔音操控升級,介面直覺、智慧化程度高,需要稍加學習。
- Volvo EX30:主打安全與北歐簡約風,空間稍小但舒適感強,貼心收納設計多。
- VW ID.5 GTX:空間實用、駕馭安心、品牌轉換門檻低,配備豐富超值。
Tesla Model 煥新Y



Volvo EX30



🎯 總結
這趟試駕,讓我對純電車有了全新的體驗,也大致比較出三款車的優劣勢。
GTX不是狂野的性能跑車,而是穩重、舒適的家庭休旅。
只要提前規劃充電路線,帶家人出遊一樣輕鬆愜意。
👉 對家庭生活來說,擁有一台純電 SUV,確實是值得考慮的新選擇!
👉 實際試駕體驗後,才能深刻感受到「開過才知道好」的迷人之處
👉 既保留了傳統歐洲車的駕駛樂趣,又融入了電動化帶來的便利與彈性。
👉 對一個重視用車品質與家庭需求平衡的買家,GTX 稱得上令人滿意的家庭純電SUV。
以下是參考資料:
行駛動態與操控細節
Volkswagen ID.5 GTX 採用前後雙電動馬達組成四輪驅動,綜效輸出達 340 匹馬力與 69.3 kgm 扭力,0–100 km/h 加速僅需約 5.4 秒。實際踩下電門,直覺感受到的是線性且循序漸進的加速力道,即使切換到 Sport 運動模式,出力雖更加直接,但整體仍維持流暢輕快的特性。因此在日常駕駛下,ID.5 GTX 的加速衝擊並不會過於突兀,但深踩電門時超過70 kgm的即時扭力仍帶來明顯的推背感,性能休旅該有的加速快感絕對少不了。轉向與底盤調校展現出歐系車一貫的紮實精準。ID.5 GTX 標配 Progressive Steering 主動式可變轉向,方向盤反應精準靈敏,車頭指向性十足。經強化的 運動化懸吊 相較 ID.4 Pro S 降低了車高(前軸降低15 mm、後軸10 mm),懸吊明顯更為硬朗。在高速過彎時,車身支撐出色、側傾抑制良好,四輪驅動的抓地力搭配聰明的前後動力分配,讓近 2.2 噸 的車身依舊展現中性穩定的操控特性,橫向與縱向的晃動都維持在合理範圍內,信心十足。實際體驗幾個連續山路彎道後,可以感受到這套底盤調校的功力:重心因電池下置而降低,整體動態靈活沉穩,讓人幾乎忘記這是一輛中型休旅車,激烈駕馭也毫不怯場。
值得一提的是,ID.5 GTX 雖然懸吊偏運動取向,但並未完全犧牲舒適性。避震行程足夠長,對路面細碎震動的處理到位,即便配備 21 吋低扁平比胎圈,市區行駛也沒有過於跳動的不適感。只是在低速經過不平路面時,運動化懸吊和薄胎會讓車內乘客清楚感受到路感回饋,底盤偏硬的個性在這種情況下較為明顯。如果主要乘載家人乘客,舒適模式下的懸吊表現會較為平順;而當切換到運動模式時,電門反應變得更靈敏、鬆開油門時的減速力道亦增加,帶來更熱血的駕馭樂趣,但同時車身加減速的反應更直接明顯,因此不建議載人時頻繁使用運動模式,以免影響乘客舒適。
煞車部分是需要花時間適應的地方。ID.5 GTX 前軸為碟煞、後軸採用了鼓式煞車配置,官方強調這是 MEB 電動車平台經優化的設計。然而實際踩踏時會發現煞車初段偏軟,在 D 檔滑行模式下鬆開油門車輛會自由滑行,而踩下煞車踏板的前半程幾乎感受不到明顯制動力,需要再踩深一些煞車才逐漸介入。這種特性和傳統燃油車明確的煞車 bite point 不太一樣,新手上手時可能會覺得踩踏行程有點「空」,必須適應一下踩踏深淺。不過一旦習慣之後,在一般路況下煞車力道其實足夠線性,只是缺乏初段即時的制動回饋感。由於後輪採鼓煞設計,連續多次重踩煞車時的熱衰退表現也值得觀察,激烈駕駛下後煞車是否吃得消,仍是讓人存有疑慮的一點。
動能回收方面,ID.5 GTX 沒有提供多段可調的能量回收力度,僅能透過檔位在 D 與 B 模式間切換。D檔模式下幾乎感受不到動能回收介入,鬆開電門車子會順暢滑行;切換至 B檔時,系統會給予明顯的減速力道,帶來類似單踏板的減速效果。實際體驗中,B模式的減速力度拿捏得當,很容易適應,一開始或許需要掌握電門開收的時機,但很快駕駛就能用電門控制車速,大部分市區減速可不踩煞車完成。值得高興的是,當切入 Sport模式時,除了動力輸出變快,鬆開電門時的動能回收減速也變得更強,提供明顯的引擎煞車感。因此在山路熱血駕駛時,B檔配合運動模式能帶來更直接的加減速反應;但如果車上有乘客,建議仍以一般模式為主,以免乘客感到不適。總的來說,ID.5 GTX 的行駛動態兼顧了性能與穩定:加速順暢強勁、轉向靈活精準、底盤支撐扎實,同時保留了一定的乘坐舒適度,讓駕駛樂趣與日常實用取得不錯的平衡。
車內科技與介面體驗
ID.5 GTX 的座艙充滿現代科技氛圍,中控配置了一塊 12.9 吋的 Discover Pro (MIB 4) 智慧觸控螢幕,整合了幾乎所有車輛功能。透過這塊大型螢幕,駕駛可以操作 360° 環景影像(含3D視圖輔助)、多區恆溫空調、座椅加熱、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智慧連接、以及各項駕駛輔助設定等。介面設計走極簡風格,圖像和選單邏輯清晰,反應流暢,使用體驗相當直覺。下方還保留了一排電容式觸控快捷鍵,用於快速調整溫度、音量等常用功能。不過這些觸控滑條在夜間沒有背光是個小缺點,剛上手時需要花點時間適應觸摸的位置。
軟體介面上,這套資訊娛樂系統目前僅提供英文等語言,沒有繁體中文選單,對台灣用戶而言略有不便。初次使用時,介面語言需適應,福斯原廠甚至貼心提供了中英對照手冊協助熟悉操作(但一般使用者應該不會看吧🤣)。好在系統支援 Apple CarPlay(以及 Android Auto),且在 GTX 車型上配備 有線連接(部分車型可能支援無線)。實測連接 CarPlay 後,常用的音樂、導航 App 都能在大螢幕上順利運行,以熟悉的手機介面彌補了語言的障礙。因此即便系統本身無中文,透過 CarPlay 顯示中文地圖、訊息也沒有問題。
數位儀錶方面,ID.5 GTX 配有一個5.3 吋的全液晶儀錶螢幕,安裝在方向盤立柱上,會隨方向盤調整高低。螢幕不大但資訊佈局簡潔,主要顯示時速、電量、輔助駕駛狀態等關鍵資訊。相比之下,Tesla Model Y 採用極簡中控大螢幕而沒有傳統儀錶板,這點上許多駕駛更偏好 ID.5 這種有獨立儀錶的設計,開車時不必斜眼看中控就能掌握行車資訊。此外,車內還有一條貫穿式 ID. Light 智慧燈光帶,位於前擋風玻璃下方。這條光帶能隨車輛狀態變換顏色,例如來電時會閃爍提示、導航轉向時朝預定方向流動、啟動及充電時亦有不同燈語提醒,增添駕駛樂趣之餘也提供視覺提示,非常直觀。
駕駛輔助科技是 ID.5 GTX 的另一大賣點。全車系標配了完整的 IQ.Drive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包含 Travel Assist 智慧車陣穿梭輔助、ACC 全速域主動車距巡航、Lane Assist 車道維持與偏離警示、Front Assist 碰撞預警與自動急煞、盲點偵測、後方車流警示等,達到 Level 2 級的半自動駕駛輔助能力。實際使用時,只需按下方向盤上的 Travel Assist 專屬按鍵即可一鍵啟動,系統會自動接管油門、煞車與轉向,讓車輛保持在車道中央並與前車維持安全距離。在高速公路長途行駛或塞車跟走時,Travel Assist 能大幅減輕駕駛負擔:車流順暢時自動定速跟車,遇到彎道也會適度轉動方向協助修正,大致上表現穩定不突兀。但需要注意的是,系統並非全自動,駕駛仍需握住方向盤並隨時監控路況,系統也配備駕駛注意力偵測功能,確保駕駛沒有長時間雙手離開。整體而言,Travel Assist 非常適合長途高速行駛或走走停停的車陣路況,操作方式簡單直觀,屬於實用性很高的輔助功能。
停車輔助方面,ID.5 GTX 配有前後雷達和 360 度環景攝影(包含模擬 3D 俯視圖),在狹窄空間挪車時提供了全方位視野。
*高階車型亦搭載 Park Assist 自動停車輔助,按一下按鈕車輛即可自動搜尋路邊車位並協助倒車停入。據悉 ID.5 的自動泊車系統還具備記憶停車功能,能記錄最後幾公尺的固定停車路徑(例如家中狹窄車庫的路線),下次可一鍵自動重現停車動作,提升日常使用便利性。(註:記憶停車功能隨軟體版本及車款配備不同,如有需要請向經銷商確認。我在試乘過程中並沒有找到這個自動停車輔助功能)
實際體驗中,360 環景影像清晰,輔助線會隨方向轉動,搭配後視鏡下方照地攝影機,停車時對車身周邊的掌握度很高。自動停車啟動後,系統轉向與油門控制平順,能準確地停入標線內,但出於安全考量,駕駛仍需監看四周並適時介入煞車。總的來說,ID.5 GTX 的各項科技與介面設計以駕駛者體驗為中心:觸控操作便捷順手,智慧輔助系統完善且易用,只是在軟體生態和功能豐富度上還有進步空間。相比之下,Tesla 的中控軟體和 OTA 更新領先業界,但偏向極簡操作邏輯且無法使用 CarPlay;ID.5 則提供了傳統車廠熟悉的接口,加上手機互聯功能,兩者各有優劣,可依偏好選擇。
空間與乘坐舒適性
ID.5 GTX 身為純電中型 SUV,在空間機能上表現出色,可滿足一家四口的使用需求。前排座椅採用一體式跑車化設計,帶有 ArtVelours 麂皮/皮革雙材質包覆,並提供電動調整、駕駛座記憶和按摩功能等齊全配備,乘坐感受相當舒適。座椅對身體的支撐性良好,雖主打運動風格但並不生硬,長途乘坐也不易感到疲憊。GTX 車型內裝以黑色為基調搭配紅色縫線點綴,再加上鋼琴烤漆和大片軟質塑料飾板,營造出比一般 VW 車型更具質感的座艙氛圍。用料和組裝紮實度方面,有德系工藝撐腰的 ID.5 明顯優於同級對手,例如有車主比較 Model Y 與 ID.5 後發現:儘管同樣為德國製造,ID.5 的內裝細節更講究、板件接縫公差更小,車門關閉時的厚實紮實感以及行駛中的隔音抑振都更勝一籌。高速巡航時,車內交談依然輕鬆,不易被風切或路噪干擾,顯示出不錯的靜謐性與底盤隔音功力。後排空間部分,得益於 MEB 電動車平台將電池平鋪於底盤,省去了傳統引擎和排氣系統所佔空間,ID.5 的後座腿部與膝部空間表現相當寬裕。實際乘坐發現,即便前排乘客將座椅調整到舒適坐姿,後排乘客的膝部仍有充裕的活動空間。不僅如此,由於底板全平無隆起,中間乘客也有足夠的腿部擺放餘地。不少電動車因底盤放電池而導致座椅墊高、乘客大腿懸空,但 ID.5 的座椅高度與車體結構經精心設計,前後座椅姿勢都與一般汽油休旅無異,不會讓人有腿部過度蜷曲的不適感。頭部空間方面,雖然 ID.5 採用了流線斜背車頂,相較方正的 ID.4 理論上會稍微犧牲高度,不過實際量測發現差異十分細微。原廠巧妙地將後座椅下沉配置,確保了頭部餘裕;身高接近180公分的成人坐在後排,頭頂離車頂仍有數指寬的距離。因此後座並未因 Coupe 式造型而變得侷促,乘坐三名成人也不成問題。全車系標配的 三區恆溫空調讓後排乘客可以獨立調節溫度,再加上 GTX 車型標配的大尺寸 全景玻璃天窗(附電動遮陽簾),讓後座的舒適度和開揚感都更上一層樓。
行李空間與收納機能方面,ID.5 GTX 的實用性也有不錯表現。後車廂標稱容積 549 公升(五人座狀態),因斜背設計略低於兄弟車 ID.4 的543公升,但仍相當可觀。行李廂開口寬且接近地台高度,搬運較大件行李時十分方便,而且具有可拆卸的行李廂遮板保護隱私。將後排座椅6/4 分離傾倒後,可以形成近乎全平的裝載空間,容積擴充至 1561 公升。實際放倒後排,可輕鬆容納大型嬰兒推車、行李箱、自行車等物品,滿足家庭出遊的載物需求。後排中央亦預留了滑雪板通道(後座中央扶手開啟可貫通長條物),方便載運長形物品而不必完全放倒座椅。值得一提的是,ID.5 雖然是純電車,但前車頭並沒有像Tesla那樣設計行李箱空間;打開引擎蓋後,只能看到電池控制單元、冷卻液壺等機件,並無額外置物,這點稍嫌可惜,不過原廠在行李廂地板下方設計了小型儲物槽,可用來收納充電線材等零碎物品,也算彌補了沒有前備箱的不足。以同級燃油休旅 Tiguan 為例,其後廂容積約 615公升(五人座),ID.5 GTX 的 549 L 雖略小一些,但日常載物實用性差距不大,只是高度上因車尾線條關係,裝載過高物品時要注意行李蓋關閉高度。此外,ID.5 行李廂標配 電動啟閉尾門,並具備感應踢腳功能,當雙手搬滿物品時,可透過腳踢感應器方便地開啟尾門。整體而言,ID.5 在乘坐與空間方面展現了純電車靈活佈局的優勢:車室寬敞無壓迫感、儲物空間豐富(車內多達數十處置物格),完全勝任家庭用車的角色。
與 Tesla Model Y 與 Volvo EX30 的比較
在電動休旅的戰國時代,我們選取競爭最激烈的兩款車——Tesla Model Y 與 Volvo EX30,從駕馭體驗、科技智慧、安全配備、靜肅性與空間規劃等角度,來客觀比較 ID.5 GTX 的優劣。駕馭體驗與性能:三款車都具備迅猛的加速性能,但風格各異。Model Y 作為市場標竿,200萬以內可買到單馬達後驅版本,Model Y 的懸吊調校偏硬朗,路感回饋直接,遇到坑洞碎震時車身反應較跳,整體偏重運動,多數車主反映長途乘坐稍顯生硬。ID.5 GTX 則如前文所述,0–100km/h 約5.4秒,雖不及最強的 Model Y,但已足夠日常使用。它的加速輸出更線性溫潤,強調歐系車傳統的駕馭質感而非一味堆砌加速度。在山路操控上,ID.5 GTX 擁有精準的轉向以及出色的懸吊支撐,車身動態靈活且穩定,可帶來相當愉悅的駕駛樂趣;而 Model Y 由於車重與懸吊設置原因,雖然重心同樣低,但激烈操駕時側傾抑制和轉向溝通感稍遜,給人印象更多是在開一輛很快的高坐姿轎車。至於 Volvo EX30,它屬於級距更小的豪華電跨界車,軸距和車長都明顯小一圈。雙馬達性能版 EX30 擁有 428 匹馬力,0–100km/h 僅 3.6 秒——逼近超跑等級的加速,但由於車身短小,驅動起來的穩定感不如較大的車型,高速下可能略顯忙亂。EX30 的底盤調校是偏舒適中帶點運動,轉向輕盈,高速過彎側傾比 ID.5 GTX 多一些,畢竟軸距短重心也略高。總體來說,三者在駕馭風味上各有取向:Model Y 極速強悍但偏硬派,ID.5 GTX 動力充沛同時操控細膩平衡,而 EX30 靈巧敏捷易開,在城市中尤其輕鬆,但穩健感稍遜長軸距對手。
家庭使用情境分析
作為一部定位 家庭第一台純電SUV 的車款,Volkswagen ID.5 GTX 在實際家用場景中展現出相當高的契合度。我們從載人載物、日常代步、長途出遊等方面,分析它是否適合作為家庭主力用車。首先,在載運全家出遊方面,ID.5 GTX 擁有寬敞的5人座艙和靈活的空間配置。一家四口(父母+兩名小孩)乘坐時,前後排皆有充裕的頭腿部空間,小孩在後座也能自在活動,不會感到局促。如果家中有需要安裝兒童安全座椅,後排兩側的 ISOFIX 固定扣讓安裝變得簡單省力:將安全座椅的接口對準卡入即可,座椅穩固不晃動。此外,ID.5 沒有傳統傳動軸隆起,後座地板全平的設計方便家長從另一側座椅伸手照顧寶寶,或臨時在車上替換尿布也比較游刃有餘。出遊攜帶的行李部分,ID.5 GTX 近550公升的後備廂足可容納全家行李:像兩個大型行李箱、嬰兒推車、野餐墊等物件一併放入仍有餘裕。若有大件物品(嬰兒床墊、自行車等),還能放倒後排座椅釋放更多空間。試想一趟郊外兩天一夜的家庭旅行,ID.5 後廂裝下一家人的衣物行李、小孩玩具、甚至露營輔助裝備都不成問題。唯一需要留意的是車尾線條稍傾斜,裝載過高的物品時要注意不要干涉尾門關閉。
在日常代步情境,ID.5 GTX 同樣能讓家庭用車生活輕鬆愉快。首先電動車的便利在於每天出門都是「滿電狀態」:如果家中或公司具備充電樁,晚上或上班時將車輛插電充滿,日常上下班通勤、接送小孩上學完全不需要擔心電量問題。以大台北或台中都會區平均每日行駛50公里計算,ID.5 一次充電可使用約一週左右,非常省心。即便臨時需要跑遠一點的距離,沿途的公共充電站也越來越普及,有別於以往得繞路找加油站的習慣,如今各大賣場、Costco賣場或休息站往往就有充電設施,可以邊辦事邊補電。對家庭主婦/主夫來說,駕駛 ID.5 出門採買也很方便:車內儲物空間豐富,像中央鞍座有大容量置物盒、四個車門板也設有寬大的門邊置物格,飲料、水壺、雨傘、濕紙巾等零碎育兒用品都能找到地方收納。全車多達 18處 收納據點(包含手套箱、座椅下方抽屜等),能輕鬆容納小朋友的玩具、點心、紙巾等物品,保持座艙整潔。此外,三區恆溫空調讓前後座乘客可以調整各自舒適的溫度,小朋友坐在後座也有專屬冷氣出風口,不容易悶熱鬧脾氣,這對台灣夏天的家庭出行相當重要。行駛途中,車內安靜的環境利於親子互動溝通;如果孩子在午睡,電動車沒有引擎震動與轟鳴,也更能讓他們安睡不被吵醒。加上 ID.5 GTX 標配哈曼卡頓 480W 環繞音響,放點輕音樂或兒童歌曲,音質渾厚又富臨場感,全家都能愉快享受車程。
說到使用成本與經濟性,ID.5 GTX 無疑比傳統燃油 SUV 更適合作為家庭用車長期持有。一方面,電費開支低廉,如先前所算,每公里不到1元的電成本讓日積月累的交通費支出明顯下降。以一年行駛 15,000 公里計算,ID.5 電費約 13,500 元(按0.9元/km),而等效燃油車可能要花到 40,000 元以上的油錢。另一方面,電動車保養簡單省錢,每1萬公里定期檢查主要是輪胎旋轉、冷卻液和煞車液液位檢視,沒有機油與過多濾芯的更換,保養費通常只是傳統車的一半甚至更少。對於養車成本敏感的家庭來說,選擇電動車能有效減輕長期經濟負擔。此外一些國家或地區對電動車還有稅費減免或停車優惠(需視台灣當前政策),長遠看都對家庭有利。
在長途家庭旅遊層面,ID.5 GTX 憑藉約500公里的續航和高速快充能力,也已經有成為家庭「遠行夥伴」的條件。舉例來說,從台北出發自駕到墾丁(約400公里),中途在台南服務區休息時快充半小時,就足以支撐全程。沿路一家人可以在服務區用餐、如廁,車子趁機充電,一舉兩得。到達目的地後,當地旅宿如果沒有充電樁,也可利用夜晚前往附近超充站充至滿電,以備返程所需。許多電動車主分享,開電車出遊只要善用碎片時間充電,其實並不會比加油耗費更多等候,反而讓行程節奏更悠閒(因為會強制自己休息片刻)。對有小孩的家庭而言,途中定時休息本就是必要的,開電車順便停下充電剛好吻合了帶孩子出遊需要常停留的步調。因此在可預見的家庭旅遊情境中,ID.5 GTX 完全能滿足需求:不論是近郊一日遊還是跨城長途旅行,只要事先規劃好充電站點,全家出遊的便利性不會比開燃油車差。而在一些山區或景點,電動車的 4WD 即時四驅和低轉速高扭力優勢,更可以提供穩健的爬坡能力和道路循跡,有利於載滿乘員行李時依然輕鬆上山下坡,這是傳統燃油車需要高轉才有的扭力表現。值得一提的是,ID.5 GTX 也有不錯的拖曳能力,可拖掛高達1200公斤以上的制動拖車(如小型露營拖車或遊艇),對喜愛戶外活動的家庭提供更多可能性。
當然,作為家庭第一輛純電 SUV,我們也要考慮一些潛在挑戰。首先是充電設施的取得:若居住地無專屬車位或無法安裝充電設備,使用便利性會大打折扣。雖然公設充電站日漸普及,但總不如在家充電那樣隨插即充方便。如果是住大樓的家庭,用車前需評估社區是否支援安裝充電樁或有足夠公共充電車位。其次是用車習慣的轉變:從加油3分鐘到充電30分鐘,心理上的轉換需要一段適應期。家人需要理解電動車行駛里程的計畫性,例如每天回家要記得插電,就像手機回家要充電一樣成為習慣。再者,遠途行程上偶爾可能遇到充電樁搶修或佔用問題,因此行前預留Plan B站點、避免電量逼近見底,這些都是新手電車家庭需要學習的功課。不過從我們實地試駕和各方車主經驗來看,大多數人都能在短時間內適應這種轉變,甚至享受上規劃充電站點的小樂趣,把旅途切成幾段、探索沿途景點美食。
綜觀以上種種,ID.5 GTX 展現出對家庭使用的高度友善。它兼顧了父母想要的駕駛樂趣與質感,也提供了孩子和長輩需要的空間舒適與安全保障。以它的定位和產品力來說,完全有實力成為家庭的第一台純電 SUV。如果您正在開傳統休旅車(如 Tiguan)並考慮轉換電動車,ID.5 GTX 能帶來的將不只是油變電的經濟效益,更是一種用車生活型態的升級:安靜無排放的綠色出行、更低廉的日常花費、先進的智能輔助以及 Volkswagen 品牌長年累積的造車品質,都讓人更安心地攜家帶眷出門遠行。同時,它也補足了過往電動車讓人擔憂的里程焦慮和空間顧慮——500公里的續航和寬適座艙證明電動車也可以很務實地滿足家庭需求。綜言之,Volkswagen ID.5 GTX 既有優點:如穩健操控、豪華質感、節能經濟;也有缺點:如充電規劃需習慣、懸吊偏硬等。但在實際試駕體驗後,我們深刻感受到它「開過才知道好」的迷人之處:既保留了傳統歐洲車的駕駛樂趣,又融入了電動化帶來的便利與彈性。對一個重視用車品質與家庭需求平衡的買家而言,ID.5 GTX 稱得上是一部令人滿意的家庭純電SUV。它經得起每天的平凡使用,也偶爾能勝任你想要激情一下的時刻,成為家庭生活中可靠又令人愉悅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