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通病是節溫器高里程會滲水,大部分發生在 4~9萬公里. 我是2萬多km 微滲, 要求保固換掉, 新款車的零件已經改款到第8次了,希望會耐用點...這種電子節溫器現在很容易漏, 我同事 BMW 也是過保才漏,自己花錢換
平常保養跟 Golf GTI 差不多,第一年小保養只換機油大約4000~5000元.
3年 4.5萬公里左右,多了前軸的 Bevel Box(也有人把它當差速器,其實不是)油,後軸的 Haldex 油,差速器油需要換,這是目前四輪驅動車, 用離合器分配動力,都會需要做的保養.
原廠差速器油,外面材料行大約1L 1100, 原廠 Haldex 1L由外面大約 1600.
差速器油我是換紅線的我認為更好,也只要 550 左右.
其它很小的小毛病是少部分車主有就不多說了.
這部車目前仍然 CP 值很高...
剛剛看了 BMW 新的 F40 M135i,有趣的是:
1. 車重 1600kg 前後配重 58:42
2. Haldex 四輪驅動系統,後輪動力最多 50%
這些設計都跟 Golf R 很接近了, BMW 堅持的前後配重 50:50 也放棄了
AlfaBrera32 wrote:
我是 2017 Golf...(恕刪)
也不是放棄 因為新的F40算是前驅base的
就算xdrive 大部分行駛都處於前驅模式
前驅做50:50 是比較奇怪的一件事
車子加速時 重心會往後 要是靜態時50:50 加速向前時就會變成後面比較重
這在後驅沒毛病 前驅就有可能讓輪胎抓地力不足
還有爬坡 你做50:50 肯定後面比較重 要是還有載貨 真的有機會打滑
因為上面原因 後驅車才比較適合做50:50
所以就算不拼極限動態 後驅車還是有些配重上的優勢
litchou wrote:
也不是放棄 因為新...(恕刪)
我認為 BMW 1 系列改前區底盤是成本因素考量居多,但也因此很難堅持前後配眾接近 50:50,
我記得 alfa 156 FF 設計,前後配重雖不是 50:50, 但也很接近 50:50
不論前驅,後驅,四驅, 當彎道時速達到最大值時,再踩油門加速,只是讓輪胎打滑而降低能過彎的時速而已.
50:50 的配重剛好可以讓車頭車尾的重量一樣,輪胎寬度相當下,車頭,車尾過彎的極線速度一樣,才能有最高的過彎極限.
以一部 1500km 的車來說,配重 50:50 vs 60:40, 車頭為 750 vs 900 kg, 車頭重 150 km 過彎很不利.
但就直線加速來說,急加速時重心往後,後輪可以有更多的動力會更合適,如果BMW 1 系列造車是放棄彎道極限,改為追求直線加數比較好,也跟我以前對這品牌的認知不同.
Audi RS3 車身配重我記得也接近 50:50, 起步彈射影片用慢速撥放,也是前輪打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ZGR3UGh10M
AlfaBrera32 wrote:
我認為 BMW 1...(恕刪)
前驅車可以做到50:50確實蠻困難的,可是我根據這個網站,156前後似乎離50:50有段距離:
http://www.alfisti.ru/156/technica.htm
當然如果你說的是滿載1750公斤,確實很接近;
Kerb weight (DIN) (*) 1,230 kg
Distribution:
- front 760 kg
- rear 470 kg
Weight fully laden 1,750 kg
Distribution:
- front 900 kg
- rear 850 kg
leo85221 wrote:
晚點我請業代幫我拍...(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