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買Golf是否要直上GTI才有感

AlfaBrera32 wrote:
另外就是混合動力系統我一直擔心以後的維修養護費越高

本田提供電池10年20萬公里保固
油電系統5年12萬公里保固
基本保養比一般油車還便宜
而且保養週期也比一般油車長(因為引擎運轉的時間比較短)
少掉飛輪、變速箱,也少了一堆皮帶,結構更單純更容易維護

AlfaBrera32 wrote:
引擎車常態保持引擎轉速 2500 rpm 我覺得反應也足夠了

差別在行駛過程的質感,在市區從靜止加速到預期的車速,一氣呵成
完全就是純電車加速時的體驗

我覺得之後vw也可能會開始出現這種串聯式的油電車款
因為這樣的設計,燃料的熱效率可以提升非常多
同樣的一滴油可以產生更多的動力
買福斯必買Golf,紀念創始人阿道夫的車款
hughkk wrote:
本田提供電池10年20...(恕刪)


我家 2005 Audi A3 還在用,所以10年保固對我意義不大,20年的話就有意義.

而我前面說了,我不喜歡雙系統,我只堅持油車或純電, 油車是我幾乎都 DIY維修很便宜,維修品質自己容易控制

而純電車正常低保養,所以養護費用正常應該不高,混和動力還是有引擎要保養,而且或許因為混和動力,保養時或許電力部分的工安與以往不同.

而純電車我早年期望低養車費用,目前看來可能都不存在了.

1. 輪胎壽命大約僅燃油車一半
2. Telsa Model 3 Performance 一年牌照稅11.7萬,國家要修法改低的機會我覺得也不高,未來可能要多收燃料,
而買馬力不夠大的電動車,0~100 超過4秒我不如現在燃油車繼續開
3. 一年跑 5000~7000km, 車沒問題的話我會用 15~20年, 純電車要開 15~20年,電池不需要換,這點我還沒信心

為了性能好幾萬的車價車,或是多出的牌照稅都在繳了,一年跑不到一萬km, 燃油費用的差異不應該放在優先考量

目前我這部 2017 的 Golf R 已經滿 7年,我至少開到 2030年,如果純電動車我認為沒有合適的車款,燃油車沒問題就繼續開,在沒有看到電動車電池有20年的使用壽命前,基本上就是車廠要保固20年,才能放心買.

而即使有保固 10年40萬km,也難保20年20萬會沒問題, 長年限這件事在電池還很難說.

而低里程燃油車,使用20年左右,目前看起來不難...至少我前一部 2005 Audi A3 2.0T 目前也都還能開,也沒有高額維修需要
AlfaBrera32 wrote:
我家 2005 Au...(恕刪)


這讓我聯想到相機從底片轉型到數位的歷程。

電動車可預見是未來的趨勢,燃油車必定會被淘汰,但總會有一些因素,讓某些玩家念念不忘純粹機械的樂趣。

比如現在的出手排車我就買。

車內的引擎聲浪可以模擬,但應該無法模擬排氣管的回火聲,渦輪洩壓聲,退檔嗡一下的那個什麼聲…還有雙離合的蹦蹦入檔聲。

現在拿起Leica二戰年代的螺口相機,或次世代的經典M3相機,按那麼一下輕柔的快門,就那種輕輕的悄悄的穩穩的快門懸音微微飄逸,真的是機械工藝登峰造極的天籟。

以後我們也會這樣的懷念燃油車。
jill1124 wrote:
這讓我聯想到相機從底...(恕刪)


底片單眼相機,時代的單眼鏡頭,我都現在也還有,只是比較少用,Minolta 的定焦鏡+Sony 的數位機身,我覺得拍出來的畫質也不錯,只是我現在大多拍維修過程的紀錄照片,幾乎都用手機拍而已

這個例子,從底片轉數位,我並不覺得花費高出很多,照片的畫質也足夠我的使用需求,大約2007左右我就買數位機身了

我在2017買 Golf R 當時其實最想買的已經是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畢竟這部車有許多燃油車的優點,但也有缺點

當時的估算就是希望在2030左右能看到電動車夠成熟,而且能改善缺點再買

例如,重量減重500kg, 讓車重跟現有的車1500kg差不多,續航里程700km,稅金減少到一年1-2萬元

然後保持四輪驅動多馬達的設計,這才是完美的四輪驅動設計,理論上才能改善現有引擎車四輪驅動的缺點,0-100 加速低於4秒,售價維持在200萬左右

這樣的電動車,對比我現有的引擎車,可以說是全面性的進步,我就會非常樂意買,我在2017時提早買最後一部引擎車,其實就是覺得電動車的進步比我預期的快,只是這幾年看下來,又覺得慢了

目前或許固態電池量產有機會接近我的期望,但現在聲稱的量產時間,仍是個未知數

而政府目前照馬力課稅,沒修改的話,大約是一年3-4萬的牌照稅,我認為CP 值比較高,只是400HP左右的動力,要做到0-100 4秒內,車重真的要減重到跟我目前的車差不多比較有機會,我目前的車也有360HP, 一年稅金2萬左右

這樣電動車多出的稅金,輪胎費用,但省下一些保養費,燃油費,看看是否能相互打平

還有performance 這等級的電動車,保險費一年11-12萬,這也是要考慮的,否則牌照稅+保險費一年固定支出20多萬,我是真的養不起

比較完這些,目前我真的覺得我還是麻煩一點做保養,會比換電動車便宜很多,而性能上差一點,省這麼多我是很樂意接受的
asoma

底片轉數位是更方便不用沖洗消費者比較好轉換,現在汽油轉純電沒有更方便,至少充電時間跟加油時間平起平坐,充電站就跟現在加油站一樣方便才是下手的時候

2024-03-22 11:12
Savlon1943 wrote:
在操控方面有245匹
沒車晉升有車階級就會有感了根本不用GTI
真的有錢就算GTI還嫌馬力太小了呢!!
jill1124 wrote:
這讓我聯想到相機從底...(恕刪)


混合動力車我認為是過渡期的產品,要更省油目前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但這並不符合我對性能的需求,兩個系統正常也等於要同時維護兩個系統,省保養也省不到那去

一般街道代步時如果幾乎都電力驅動,臨時要全力超車,勢必要使引擎點火,然後在水溫,油溫都在非過工作溫度下全力運轉,這對汽缸,渦輪的壽命都不好

我想得到的解法是,利用電能平常就對引擎的油,水都加熱,保持在工作溫度,以備不時之需,但我猜目前混動汽車沒這個設計

另一個是引擎未到工作溫度,用電腦限制最大轉速與渦輪增壓值,這樣應該就跑不出媒體測試的加速成績

不過對於一般大部分代步需求,都順順開的車主,混動的設計基本沒大問題

而這種臨時的加速需求,在純油與純電上,現有設計也沒什麼問題

我並不是堅守或懷念舊的燃油引擎,只是我畢竟沒有很有錢,更換成新技術,要保持與舊技術相當的性能前提下,要我支出的總費用最好是相當,或更低,如果新技術費用高出很多,性能差不多的狀況下,而且也不是沒得選擇,我自然是選CP值高的

目前看到10年左右的電動車,續航確定會減少,而且高速公路以120km/hr 行駛從台北開到高雄中途應該是要補電,除非用低一點的時速開,對性能有需求的人,我是不願意降速來開,然後偶爾有超車需求超速一下,對續航更不利

總之,我在2017就期望純電車能有壓倒性的優勢來取代燃油車,只是這7年看下來,真的還不行,我是希望2030我現有燃油車到達我訂的最低用車年限13年時,可以看到電動車在性能與總費用上有壓倒優勢
AlfaBrera32 wrote:
混合動力車我認為是過渡期的產品,要更省油目前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但這並不符合我對性能的需求,兩個系統正常也等於要同時維護兩個系統,省保養也省不到那去

我前陣子要買車前有對e:hev做過一些研究
與豐田的hybrid不同,honda這套油電是馬達直接帶動驅動輪,沒有飛輪也沒有變速箱
以十萬公里為基準比較,e:hev養護成本其實比純油車還要省很多
civic e:hev 10萬公里養車成本
油電系統最大的消耗品可能就只有電池而已(單價約88800)
hughkk wrote:
我前陣子要買車前有對...(恕刪)


即使是如此這部車有0-100低於4秒,而且臨時全油門加速性能很好,耐用度也沒問題? 這些應該答案都是否定的,或是未知數

我想我前面已經提了,這種設計對大部分都順順開車的人,沒什麼問題,但對性能要求高人仍是不夠

而GTI對比這部車,純燃油的設計,臨時全力加速沒問題

再者現在是否有實積來證明混合動力車,大電池可以使用20年沒問題,我相信沒數據,也沒車廠有這保固,我個人基本上一部車需要用15年左右

當然也可以選擇用賭的,但從目前已知的數據,了解,我對現有大池能用15-20年沒信心

燃油車因為我都自己維修保養,費用比給廠家維修低很多,部分零件都從大陸買大陸製的,零件費用一般也很低

不過,目前好像沒有一部混合動力車,0-100 低於4秒的可以買….

以Golf R 這部車來說,小改低花費就可以有0-100 低於4秒,而現有稅制燃油車也只看排氣量課稅,這部車即使改到450HP 也還有超過30萬km的使用壽命,排照燃料稅一年2萬

這些優勢,在混合動力,純電車上,都沒看到有相當的
AlfaBrera32 wrote:
混合動力車我認為是過...(恕刪)


相機過渡到全數位也是十幾二十年的時間。

底片機跟數位機何時開始交手我不知道,但數位機從單反(機械快門)到被無反(數位快門)完全取代,也是走到這兩三年的事。

燃油到混動到電動完全成熟,應該還要一段時間。

我對車不太懂,也不想在這段時間當白老鼠,但燃油車現在應該已經完全消失研發和進步的動力了,所以現階段可能是燃油車的巔峰階段,沒動力往前走了。

所以去年買了台末代燃油車golf r,這台開到壞掉可能電動車就比較成熟了。

為什麼買golf r原因很簡單,因為之前發表時看到R這個字體形狀的設計我就懵了,簡直就是個藝術極品,所以就起念買這個R了!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