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chen1009 wrote:
講那麼多 還說不是要...(恕刪)
有瑕疵的車 要求補償 合情合理
原廠已提出的解決方案 而你不接受
二造無共識
所以 直接上法院提告是最直接 最快的
說什麼單元劇都沒用
蝴蝶效應是指
初始條件的細微變化,會導致不同事件發展的順序,有顯著差異。
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能帶動整個長期且巨大的連鎖反應。
現在又說是 只是說自身?
Porsche,理論上,
應當是一個完美無瑕的呈現,
以符合滿滿的情緒價值;
還原樓主自己陳述的過程,
1) 局部烤漆
2)尾門更換
這兩個選項,是原廠確實願意提供,並且有機會將車輛外觀,改善至符合新車期許的狀態。
然而,樓主面對車輛移動方式,認為「原廠應派人駕駛前往送修」,認為「自駕有違誠意」,認為「駕駛代步車有風險」,認為「拖車有可能造成車輛損傷」;
恕直言,經由他人駕駛車輛,與交付拖車運送,個人還真不知道,怎麼會覺得讓業務,或是車廠員工,開車上路是比較符合風險評估的抉擇?再者,按照擔憂拖車傷車的概念,試問,從到港、新車整備、移動至銷售展間,車輛該如何移動?以及,如果樓主覺得駕駛代步車,不是自己的車輛有風險,又如何會覺得,原廠應該要派他人駕駛樓主的愛車?
尾門更換,如果原廠真的願意這麼作,其實已顧及及確切回應樓主的中心思想,原車原漆的最高價值論;因為整個鈑件更換,已經是離開生產線,最能夠接近原裝的一個處理方式。
個人認為,是的,所有商品,
應該符合常規,符合消費者期待,
新車漆面瑕疵,確實為原廠應付責任;
事件至今,個人很直白的想法,
樓主可以爭取,
所有您認為符合情緒價值的補償,
這是您的自由,您的權益;
只是,客觀來說,這個事件,
原廠,並沒有不提供任何修復的可能;
倘若樓主主張車價減損,
尋求法規途徑,
恐怕比滿滿的情緒價值論述,
更有價值、更有效率!
最後,比較不中聽的話與樓主分享,
Macan EV,
未來恐怕還會有新車新世代的狀況,
小則軟體,大則電池/馬達/驅動單元,
只怕在未來,樓主特別在意情緒價值,
與原廠不論保養或是維修,
應該都會挺辛苦的;
至於車價減損,真正可觀的減損,
絕對不是因為這個漆面瑕疵,
而是電動車本身產品特性;
好好享受新車吧,
這不是一個值得浪費人生,
網路發表連載文章的議題!
danielchen1009 wrote:
講那麼多 還說不是要補償?
其實就是要補償阿 原廠提出的方案 你認為不夠好 你會有損失 所以才沒答應
現在才說不是要補償 這是在搞笑?
你說我就是要補償,這點我從不否認。
但請你指出,我哪句話說過「不要補償」?我說的「不是要訛一筆補償」,意思很明確,指的是我追求的是合理處理,不是趁機敲竹槓。別混淆補償與貪婪,這是基本的分辨力。
我買的新車交車時就有明顯瑕疵,而且還是原廠親自認定的塗裝問題。 遇到這種情況,提出合理補償,有哪裡不對?我想,多數人心裡都會有答案。
至於你說的「電車超過5年 中古車價大幅下降 早就超過你這瑕疵」 說真的,這種邏輯站不住腳。 用未來的自然折舊,來否定現在的瑕疵損失,完全是兩回事。 就像手機會掉價,但你收到一支瑕疵機,會說「反正以後也不值錢了」就吞了嗎? 車會折舊沒錯,但不是每台新車出廠就帶瑕疵。
我今天買的,不是一台「會掉價的電車」,而是一台「出廠就不該有問題的新車」。這差異很明顯。 不處理就是放任,接受了就是默許,今天會在這的原因,就是我不想當沉默買單的那一個。
Markdavis wrote:
新車交付,對於樓主來...(恕刪)
首先,我從未期待「完美無瑕的 Porsche」。我期待的,是一台交車時沒有明顯瑕疵、符合新車標準的產品。這不是情緒價值,而是合理的商品期待。
你提出:
再者,按照擔憂拖車傷車的概念,試問,從到港、新車整備、移動至銷售展間,車輛該如何移動?(意思是拖車沒風險,我想太多)
我的回答:
從車輛到港、新車整備、運送至展間,每個階段都存在移動風險,但這些風險是在「品牌全權負責、在可控體系內」完成的流程,也就是移動由原廠或物流商承擔全責,損傷一旦發生,責任明確,車主未參與、不需自負風險,所有損傷皆可於交車前修復、換車、調整,車主是風險接受的「最後一關」。而交車後再進行任何的拖車移動,情境已完全不同。
你說:
恕直言,經由他人駕駛車輛,與交付拖車運送,個人還真不知道,怎麼會覺得讓業務,或是車廠員工,開車上路是比較符合風險評估的抉擇?以及,如果樓主覺得駕駛代步車,不是自己的車輛有風險,又如何會覺得,原廠應該要派他人駕駛樓主的愛車?
我的回答:
要先說清楚:這不是「我要送修」,是原廠出錯 後需要我配合。
讓我自駕去處理一台原廠造成瑕疵的車,使用風險較高的代步車,或需配合卸載過程麻煩有損傷風險的拖車。那為什麼這些風險及時間成本要由我承擔?
而「由原廠人員開回」,正因其保險、責任、風險都能回歸品牌方,這不是矛盾,而是責任歸屬的合理分配。
內文搜尋

X